发鸠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山峦之一,是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时率领伯益、后稷、皋陶,四岳等一班人亲历亲登亲自命名的上党第一伟山。
发鸠山座落于长子西25公里处,是上党盆地西侧的天然屏障,它以1646.8米的海拔高度与天为党,令赫赫有名的东岳泰山、南岳衡山都对它刮目相看。
发鸠山不仅古老高峻,而且有着其它名山不可比拟的独特风彩和神韵。
发鸠山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最早活动和生存的家园,也是中华千古第一圣君尧王发迹和兴起的地方。千百年来,这里流传着神农尝百草、炎帝播谷、精卫填海、尧王举贤等众多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神农炎帝从这里走出去,往东上了羊头山,到了百谷山,后又躬耕黎侯岭,为整个上党地区开创了农耕文明。尧王也从这里向西开发,扩展到了晋南盆地,最后定都平阳。活着的创世先祖都先后走出去了,都离开了发鸠山,唯一留下来的只有溺水而亡的女娃姑娘和惊天地、泣鬼神的“精卫填海”故事。
发鸠山是一座充满先人汗水、泪水和血水的无限悲壮的山,也是精卫鸟最热恋最难割舍的生死故乡。对夺去自己生命的滔滔大海,她以自己弱小的身躯发誓要将它填平,以绝后患。无论填海多么艰难,多么耗费心力,她都不畏惧,不妥协,不放弃,义无反顾奋斗不息。尤为可贵的是天下大山成千上万,但她不殃及和连累任何一处,总是飞回故里发鸠山来衔取填海木石。精卫的这种骨气、毅力、胆识和精神,感动了苍天,感动了大地,也感动了发鸠山上的亿万石子和草木。《山海经》里曾说:“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可后来却越来越少,以至绝迹,它们都哪里去了呢?原来都争先恐后地让精卫鸟衔着填了东海。这种情怀何其悲壮!这种精神何其伟大!所以,有学者说:“发鸠山是中华民族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伟大国魂的发源地。精卫鸟当之无愧地是民族精神的最美体现者。”
生活在发鸠山下的古代劳动人民对精卫鸟这只“志”鸟,更有一种特殊的崇敬之情。因此,在发鸠山东麓的浊漳河源头为她建起了一座宏伟的庙宇,叫泉神庙。宋政和元年奉敕改名为“灵湫庙”,庙内塑三尊金像,正中为女娃,两旁是她的姐姐和母亲,历代尊为“三圣公主”和“漳河女神”,每年三月和七月十八日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拜者如潮,香火不断。
发鸠山是一座无限神奇的山。神奇的政事,满山满岭诉说不完。
故事之一:相传古代长寿道人彭祖 在山上居住,在这里养花种草,栽培药物,为山下百姓医治疾病。传说当年的尧王得了病,御医久治不愈,最后来找彭祖。彭祖用“雉羹”之汤,使尧王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尧王十分感激,便收彭祖为臣子,并亲封他为“灵应侯”。后人为纪念彭祖曾愈帝疾的功劳,就在山顶修建了“灵应侯庙”。现在庙虽无存,但“尧封之胜地”的碑迹尚在。
故事之二:唐朝太宗年间,发鸠山上出了一只黑虎,这黑虎把上山打柴的王小二吃了。这王小二是山下良坪村人,是个大孝子,其父早亡,他与老母王婆相依为命,苦度光阴。孤苦的王婆失了儿子,只好到县衙去状告“恶”虎。县令崔府君(名珏),是个疼民爱民的好官,人称“崔青天”。崔府君接案后,立即命令衙役李能带人上山捉拿“凶犯”。哪知,这李能竟然不用“毒矢”,便很容易地将黑虎擒拿到手。神奇的是,这只虎一点不发疯狂,规规矩矩地被李能押着进了城。走到县城西门后,老虎撅着屁股,怎么也不进,县令只好命人在西门南边100米处的城墙底下掏了个洞,虎才从洞口进去。(这洞后来改作门,称为“虎西门”,长子成为上党地区唯一的一个有五个城门的县城)。更为神奇的是,老虎到了县衙大堂上,乖乖地听侯“公审”,崔府君正气凛然地指着老虎说:“你是畜类,你只能在畜类中寻找食物,你不能吃人,人虽也是动物,但人是有灵魂有思想有情感的高级动物,你吃了人,就犯了大罪,就得偿命,不然,国法难容,民怨难平!你懂吗?”老虎听着,居然受了感动,乖乖低头认罪伏法。崔府君觉得这只虎非同寻常,有点怪异,经过一番思索,作出了大义惊天的终审判决。县令宣布说:“罪虎听着,你吃了人本该当斩,但今天不杀你,让你回去服侍王婆,替孝子王小二为其母养老送终。”老虎听罢,连连点头不止。一时间公堂上下,县衙内外,人山人海,赞声不绝。一桩断虎吃人案,断出了千古奇闻,断出了万古神话。
故事之三:传说老虎回到发鸠山后,仍住在自己的黑虎洞内,王婆住在她的老屋。这黑虎每天衔了野鸡、野兔给王婆送到门口,王婆除了吃肉喝汤,还用禽兽皮毛兑换一些粮菜调料,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一天,老虎号叫着跑到王婆门口,将蹄爪从水道伸进院内,王婆一看,原来是蹄上扎了两根尖刺,王婆赶紧给它挑了出来。从此老虎和王婆更加有了感情,更加殷勤地服侍王婆,直至终老。王婆死后,黑虎更做出奇异的表现,它整天爬在王婆墓前,不吃不喝也不动,竟然活活地饿死。善良的村民就地挖了个坑,将黑虎埋在王婆墓旁,让它继续陪护。后又在发鸠山上修建了一座“黑虎庙”,从此山岭也被叫做“黑虎岭”。如今,山上有黑虎洞、黑虎庙遗迹尚存。县城内修建的崔府君庙也保存完好,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鸠山是一座英雄的山,壮烈的山。历史上曾在这里发生过许多讨逆贼、擒恶棍的正义之战,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长子县大半地区沦为敌占区,发鸠山成为太岳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天然屏障和我八路军、游击队活动的大本营。长子县抗日县政府曾在山下的李家庄、苇池、小坪头等地驻扎。八路军386旅和国民革命军九十八军驻扎在崇山峻岭中,相互支援,密切配合,不断地袭击日军,使敌人闻风丧胆,怀恨在心。1941年9月,日军调动四万兵力包围了发鸠山,妄图把抗日力量彻底消灭。八路军386旅闻讯,采取化整为零的战术,乘夜转移了出去。尚未转移出去的九十八军遭到日军疯狂的扫荡和血腥洗劫,整个发鸠山上有飞机盘旋侦察,下有炮弹雨点般轰炸,官兵血肉横飞,损伤惨重。英雄的军长、爱国将领武士敏将军多次组织突围,挺身一线指挥,终因敌人炮火凶猛,不幸中弹壮烈牺牲。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中国人民不怕死、不屈服、不向强 低头的英雄壮歌。1941年冬,我太岳行署决定:在这里设立“士敏县”,并将突围出来的官兵组建为“士敏独立团”。这个团在上党战役和后来渡江南下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建立了不朽功勋。
八年抗战,发鸠山不仅掩护和保存了一大批抗日武装力量,组织发动了一次次令敌人丧胆的伏击战、突袭战、生死战,还培育和涌现出连金熬、刘树枝等一大批铁血儿男,他们与敌人斗争的英雄业绩和气概将永载史州,也将鼓舞和激励发鸠山,永远以刚毅顽强的勇士形象,挺立于中华民族的群峰之中。
发鸠山是一座仁慈的山,包容的山。数千年来,她用浑身的肌肉和血水,养育了一山山的林木,一坡坡的荆条,一岭岭的沙棘和野果,一丛丛一片片的草药和松菇,还有山鸡、蜜蜂和如霞似锦的花卉景观,其中仅药材就有三百多种,尤以党参、连翘、酸枣、葛根等最为著名,曾被源源不断地运出山外,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作出了难以估量的历史贡献。
发鸠山并不怎么险峻,也非深奥莫测,而以一种宽厚和坦荡,给人留下恒久的记忆和感激。历史难忘,在那些战乱和灾荒年代,一批又一批的逃荒人,拖儿带女,千里跋涉,啼饥号寒地来到这里。仁慈的发鸠山以“救苦救难”的菩萨心肠,敞开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们,为他们提供栖身之窑洞,活命之水土,使他们得以立足、生存和发展延续。据粗略统针,仅明、清两代的600多年间,在这里陆续安家落户,存活下来的不下三千人之众。直到今天,当你走进发鸠山周围的山山庄庄,操河南、山东等外乡口音的呼叫、应答和说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即使是一口长子话的年轻人,也会对你说:他们是逃荒人的后代。
发鸠山啊,一座巍峨的山、挺拔的山;一座壮美的山,神奇的山;一座充满爱恨情仇和昂然正气的仁山、义山、德山、不屈的山。一座筋骨古老而精神永远永远年轻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