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9 期 / 第4版:4
凤鸣逸响珠玑秀 梧得禅心笔墨珍
——得赠并学习阎凤梧教授《漫卷大唐诗》之心得
□  陈岗

      “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是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中的一种论述。大意就是说语言并不能完成毫无歧义的表达,对语言文字的解读因而也就没有、或也不可能有唯一的标准解释。《诗》《易》《春秋》这些经典文本都走不出这个规律,那么唐诗也是如此。人人皆知唐诗好,唐诗读法各不同。正如《漫卷大唐诗》的作者阎凤梧教授,在其经过几十年执教生涯探索后,终于找到了最适合的解读方法,并将他自己所看到的真相,通过破解古人的心灵密码而著成一书,更从中传递出人生的修为、人性的趣真、哲学的思辨和力量。这种解读既充满人文自然,有着大唐诗风的古典意味,又不乏烟火气息的现代之美,顷刻间就会让人明白那种对内心的叩问。当然,这种解读不是随意的发挥,而是也遵循了经典之中的微言大义。

      唐诗无疑似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在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中,愈久愈散发出永恒夺目的光芒。而《漫卷大唐诗》亦如一道意味深长的风景,在审美中表达着独有的内涵,在现代性书写中感受着唐人唐诗的独特,让作者与读者多了对生命哲理、灵魂真相的探寻,也从中看到了另外的自己,并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对生命的思考。这也正是阎凤梧教授“一个坚定的文学观念——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作家思想感情的生命体现,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书中所表达的历史风物、生命感悟、精神哺乳、人文关怀,都在呈现着诗化语言下的纯粹,寻觅着精神家园的博大自在,让人在一片淡泊宁静的世界中,感受着今古的生命意义。

      阎教授说:“这本书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大学文科学生和诗词爱好者,他们有一定的文史知识,手头都有课本或选本。”诚然,唐诗最适合有一定阅历的人读,会心处也无需多言,彼此都懂,点到即可。抛开那些文字晦涩和当时社会背景的阅读障碍,剩下的全是人生的体味和感悟,然而“古人”与“今人”又有多少不一样呢?唐诗流传千年,不仅因为美,更因为那是人生哲思,在不同境遇下品读,总能琢磨出不一样的味道,质朴自然,不乏深意。比如阎教授,他首先“入乎其内”,走进唐诗,感受着辞藻之美,意象之美,心境之美,他把自己带入到另外一个世界,让自己静下心来,感受和古人之间生命状态的沟通,不带功利色彩,没有任何顾虑,纯粹地体悟着那份触动和暖意;然后又“出乎其外”,“把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体验与作家的创作体验联系起来”,诠释了无论是写景还是状物,终究是在说人,不是人与人的对话,就是己与己的对白。其实今人品读唐诗是在读史,走万水千山,是在品味古人的多样人生,更是让我们穿越千年,和古人进行对话,唤醒灵魂深处的简单和纯粹,感悟朴素的生命哲学。《漫卷大唐诗》也同样,除去感知上的共鸣,赏读之余还更新了人们对唐诗解读视角的认知。

      由此而回想自身,当初有着对未来充满希冀时的意气风发,也曾抱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宏伟理想;远离家乡求学或工作,懂得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大爱无垠;当面对友人的告别时,能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表达;遇到挫折会拿“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来激励自己。然而,在游历过山川江河,在经历过生活的无数磨砺,体味了人生的苦乐无常后,当遇到《漫卷大唐诗》而认真翻阅时,才发现初闻不知诗中意,再读犹如诗中人;才发现世间的荣辱甘辛、悲欢离合都在唐诗及对唐诗解读中一一展现。因而,在万分有幸得赠《漫卷大唐诗》进而捧读时,竭力用情领略其风韵,用心感受其魅力,那种对唐诗解读中的民族精神、人生哲理,对我们的精神、情感及价值观都产生了极其有益的影响。解读者阎凤梧教授凭着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及其在人生旅途中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积极生活态度,用朴实的文字表达出来,更激发了读者们的无限思考。

      这是一本深刻解读唐诗的书,是一本“有不同一般见解,有文学教学经验和文学鉴赏水平”的书,这还是一本如阎教授所言“已值衰朽之年,两耳全聋,双目半盲,身患多种疾病”“着手清理旧稿,准备付之一炬”,但“仍愿奋力而为,尽我所能”的书。作者从乡愁、送别、登高、怀古、壮心、田园、思慕、感时、绘画、音乐等方面去解读唐诗,总能从简单中读出深刻,如《野望》里“无所依归的惆怅”;《春晓》中“顺从自然的恬淡心态”。能从对比中读出思考,如在《将进酒》中的“有比较才有鉴别”“古今中外的饮酒歌,可以明显地看出无论是思想内容的深度、情感活动的力度,还是诗歌艺术的高度”“都无法与《将进酒》相比”;又如《长安古意》气势雄伟奔放,与六朝“古意”诗的柔媚软弱比较,完全是两种精神面貌;再如《燕歌行》中“对偶句式及韵脚的灵活运用与律诗不同”。还能从老问题中读出新意境,如辨识出《石壕吏》中的对话隐藏于那位老妇的独白之中;对于《燕歌行》,从自己在战场上的所见所感,读出“在瞬间决定生死的关头,根本顾不上想其他,唯一想法就是保存自己,杀死对方”等等。阎教授就是凭着对唐诗的心灵追问,在与唐代诗雄进行平等对话,在对唐诗之谜进行精彩解码。

      从一个当下唐诗研究还不够全面的角度入手。《漫卷大唐诗》中遴选王维、王绩、骆宾王、陈子昂、李白、杜甫、岑参、韩愈、孟郊、白居易、李贺、李商隐等三十二位唐代诗歌文雄,将人的研究与诗的研究结合起来,在研究诗的过程中着重研究人,研究古人,研究古人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与生存智慧,包括家学渊源、素质教育、人文素养以及生命方式,以诠释唐诗的人性化特点。再结合当今社会,发掘现代的人性意味与生命精神,突出唐诗的人文精神含量的同时,又着眼于“今人”发展的全面性与社会性,来论述唐诗中所反映出来的人之价值观念,梳理并展示唐诗中所反映出来的内在涵义,进而重新认识唐诗发生的内外条件,呈现出人、智、美在根本上的统一结合。而《漫卷大唐诗》传递给我们的,正是我们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急需补充的正能量,阅读中我们仿佛经历了一场风光无限的旅游,仿佛享受了一次精神美餐的盛宴,也仿佛是与这些古人发生了一次近距离的平等对话。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它的原由,引用阎门弟子尚丽新教授的话,就是“什么也不为。因为喜爱,所以懂得它们的价值就在那含英咀华的或喜或悲的共情之中”。这也更体现出“阎老师以传承古典诗词、弘扬中华诗教为己任,将自己的主要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的重要价值。

      总之,唐诗对中国人精神和情感的影响是铭心刻骨的,即使是旷野村夫和髫龄稚子也都会脱口几句唐诗,也都会各有其解;唐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而对其进行多元化的解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了诗词的中国文化是立不起来的,而没有了对诗词文化进行新时代性解读是有违传承弘扬的。

      所以说,阎教授让文字铺陈在穿越中,激发人去汲取、思索和感动,更通过多维的书写、透视手法的运用、匠心天巧的审美、理性哲思的灵光,把古人的历史和命运,全然融合在丰富今人的场景中,让作者读者都有一个自我认知的空间,这就是阎教授创作实践的世界,在脱俗的顿悟和升华中,以另种形式实现着对文化、对生命的尊重。他敞开自己的心扉,让包罗万象统一为解读方式,在现实中直抵人心。在一定意义上,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让人通透的看清了心性,有个性、有审美、有意境、有品味,尤其是品读过程中,可以感触到人文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以及对于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明白了在文字中所具有的精神导向,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说到底,这是教书人的世事洞明,也是寄情文字之人的人情练达,这样的文字满足了阅读的快感,抚慰了精神世界的孤独,强化和拉近了彼此的情感距离,更不断延伸、提升了读者的知识层面。

      最后,添以拙诗一首,向阎凤梧教授致敬:

八秩流光辑注新,谁如老骥放精神。

凤鸣逸响珠玑秀,梧得禅心笔墨珍。

雅士襟怀成一帜,真儒本色共长春。

研唐琢宋花开美,可敬传承接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