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 期 / 第4版:4
裴家庄巨变

                                              □  吴天昌

       曾记得,70多年前,外祖父去逝。母亲带着我第一次走进了裴家庄。这个小村距县城虽然只有5华里,但由于进村的道路是从一条大深沟里通过,因此,显得既遥远又神秘。

      沟的两岸长满了野草、野花,野树、野果,偶尔还能看到野鸡从眼前飞过。但最显眼的还是两岸那种永不褪色的黄土高原的地貌底色。

      母亲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她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她熟炼地爬上了岸边的一棵小树,为我采摘了一把野果,并告诉我这叫杜梨树,生命力特别旺盛,果子也很好吃。母亲说,这是她们那代人童年时期,大自然对她们最好的馈赠。

      顺着大沟一直走到底,一条无名的小河缓缓从眼前流过,一直流入远方的雍河之中。

      淌过小河,上个小坡就是母亲的出生地——裴家庄。

      外祖母30岁就撒手人寰,外祖父是一名江湖人士,一生浪迹天涯,四海为家。11岁的母亲便抗起了这个家庭的重担,与弟妹们相依为命。

      外祖父家的老院子,就在村中靠北一点的一座大土岸下。这是一座坐东朝西的三间土木结构的小瓦房,四面墙体的土坯都早己裸露在外,一看便给人一种百年沧桑的感觉。

      说是外祖父家的院子,其实这里既没大门,也没有院墙。房前的空地上堆满了烧火用的干柴树枝。房门口有一十分简易的柴火灶。南边有几棵歪七扭八的老榆树,从自家厕所的围墙里钻出。这就是外祖父家的全部家产。

      其实,外祖父这样的家境,就是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

      村子里偶尔也能见到一半座好一点的老房子,但那都是解放前富裕人家的房子。这些房子的主人,早在土地改革运动中,被无情地剥夺了权利。

      村子里自古以来就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夏天洪水直接从村中间流过,将村子一分为二,中间冲刷成了一条坑坑洼洼,弯弯曲曲的自然通道,这就是村子里唯一的一条东西向街道。

      因为村子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村子也没有什么历史底蕴,所以村上既没有传统的庙会,也没有热闹的集市。整个村子好像是己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只有当家家户户在烧火做饭时,袅袅炊烟在村子上空飘起时,人们才会感觉到这里还有一个村庄的存在。

      五六十年代,舅父家六七口人就艰难地生活在这三间土坯房子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知道是哪位聪明睿智的裴家庄人,敏锐地捕捉到国家电力能源短缺的信息,当时国家为了保证京津冀一线城市的电力供应,只好无情地限制对中小城市和农村的电力供应。

      裴家庄人看到了千家万户急需自备照明的现实,便在村子里帅先搞起了制做蜡烛的小作坊。于是,蜡烛生产便在这个小村庄悄然兴起。不久,全村上下都成了制做蜡烛的专业户。

      七八十年代,在近20年的时间内,裴家庄生产销售的腊烛,己履盖了整个晋东南地区,以及河北河南与山西交界的地段。

      七八十年代的裴家庄人,曾以这种方式,为太行老区几百万人民送去了光明。

      其实,这更是一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伟大变革。聪明的裴家庄人用了20年时间,便改变了几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第一次尝试了思想解放和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的方式。

      几年间,一个小小的村庄,一大批万元户、百万元户应运而生。裴家庄的农民从此也成了时代的弄潮儿。这些敢做敢闯,敢为人先的裴家庄人,终于以中国农民的身份,完成了一次资本积累的伟大实践。

      农民有钱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于是,富起来的村民,推倒了落后的土坯房,一座座二层砖混结构的小二楼拔地而起。这些就是裴家庄村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标志性巨变。

      当历史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时,中国的电力能源紧张的局面己大大缓解。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新一代的裴家庄人,又开始转型发展,人们果断地放弃了蜡烛生产,开始向大中城市进军。

      又是一个20年周期过去了,新一代的裴家庄人,勇敢地走出农村,进军城市。他们很快便成为了城市建设中的主力军。他们在城市创业,在家乡投资。他们不但挣了钱,而且还增长了见识,每个人都学到了一定的生存本领和一技之长。他们率先将城市现代化的建房形式引进到家乡。他们又推倒了七八十年代的砖混结构房屋,开始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建设框架结构的高端住房,以此又一次来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他们盖起的房屋,远比城市的楼房更加漂亮,更加宽敞,更加条件优越。这就是裴家庄村第二次标志性的改变。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一代的裴家庄人,他们既要在城市创业安家,又要在家乡修房盖屋。他们既是城市的建设者,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守护者。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如今的裴家庄村的街道宽敞整洁,商铺电商林立。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原来令人望而生畏的那条大沟,己变成了宽敞的柏油马路。村子的东西两头,各修建了一座古声古色的标志性仿古门楼。全然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

      在这种远离城市喧嚣,充满生机的新型乡村中,才是人们理想的宜居之地。我的舅父舅母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均幸福地活到了九十高龄。

      2024年 5月6日,表弟素淳的儿子结婚典礼。借此机会,我旧地重游了这个有着翻天覆地变化的新村。我曾努力地想去寻找回儿时的记忆,去寻找到母亲那代人曾经住过的老院老房。然而,这里除了乡亲们的乡音未改,眼前所有环境都是那样的新鲜和陌生。到处是整齐划一的二三层现代化楼房;到处停放着各种品牌的小轿车。如今舅父的儿孙们,平时在城市中创业。假日全部回到故乡,在豪华的大别墅中尽享天伦之乐。

      我在兴奋之余,在惊讶之中,仔细参观考查了舅父后辈人们的生活环境。他们这种城乡结合的新型生活方式可能就是今后中国农民的发展方向。

      这时我才清醒地感悟到,这里就是祖国改革开放,农村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几千年的城乡差别,几千年来的二元化城乡结构,几千年来农民低人一等的历史,在这里己被彻底改变。

      这时,我才真正感觉到,党和国家多年来,为解决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的决策是多么意义深远。

     新时代的中国新型农民,不但可以享受到农村改革的红利,而且还能享受到平等的城市人口的全部待遇。

      今天我才彻底明白,新时代的中国农民,已不仅仅是一种统计学上的脱贫,而是真正的富了起来、强了起来。

      这次走进裴家庄村真是不虚此行,她让我亲眼目睹了裴家庄的历史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