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 期 / 第3版:3
长辈的过度照顾会蚕食孩子的自信心
      一位家长与我闲聊时,说因为自己工作忙的缘故,平时孩子更多是长辈带,在中国,相信很多家庭都是这样的,然而这样的养育方式有利有弊。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可以节省一些精力用在工作中,在孩子日常生活上少分些精力。然而,在教育方面,也许带来一些问题,需要长辈与家长进行调整。
      1.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的弱化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说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一件事情或是一项工作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被心理学、社会学及组织行为学等领域所深入研究。
      长期在长辈的“疼爱”下,孩子自己主动吃饭的能力在弱化甚至在延迟,身边有两个小朋友,一个是姥姥带,一个是自己带,姥姥带的孩子4岁了,吃饭更多是需要人喂食且不会用筷子。另一个孩子在2岁多3岁就会自己用筷子吃饭。
      一些家长头疼孩子的学习问题,为什么孩子的作业要自己在一旁催促生气到肺部炸裂,孩子还是拖延。那更多可能是背后有个性子急的家长,在孩子刚上一年级习惯养成过程中陪伴孩子做作业的方式与心态发生了问题。比如:看着孩子一字一字写、写错立马让其改正,从而打断孩子完成整项作业的思路。
      有些家长看着孩子写一会玩一会,心里就着急,催促唠叨孩子慢,以大人的视角与思维去看孩子的表现,结果不言而喻,急燥的家长背后有一个慢吞吞的孩子。并且,孩子逐渐形成了一个习惯,做一道题问问做的对不对,是不是这样,得到肯定后才写下一题。
      久而久之,在一些家长及更多的长辈这种过度包办的养育下,孩子遇到事情处理问题时,对自己能否完成会先持有怀疑的态度的——我好像不行,我需要有人帮助。事实上,遇到的事情在同龄人中,这个事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孩子会对所遇事情的困难程度的评估有一个偏差,会高估事情的难度,低估自己的能力。而有的孩子很显然是另外一种情况,成不成,自己先去做。这类人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也是很有闯进与开拓性。
      2.孩子的自信心的不足
      自我效能感的弱化必然会引起孩子的自信心不足,二者关系紧密相联。过度担心与照顾孩子的安全、成长问题会让很多长辈无意识中对孩子过度照顾。表现在孩子遇到事情时,自己先站在孩子前面替他去做,而不是在后面先看孩子的反应再视情况做出应对,帮助孩子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外出购物时,长辈看孩子想要买玩具,直接与店主询问价格并为之付钱。与人交往时,对方与孩子打招呼,长辈害怕孩子没礼貌不回答,替孩子说话等等这些小事累积多了,孩子就形成了买东西害羞、不会甚至不敢自己进店挑选与对话。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往往就会比较差。
      3.孩子的独立性不够
      很多长辈甚至家长希望孩子永远天真无邪,永远生活在自己的羽翼下,让我们永远拥有他,不要离开我们的视野。于是,在一些家庭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中,长辈心灵深处大多会有这样没有意识到的恐惧,害怕孩子长大独立,害怕孩子与自己分离。不知不觉中,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喜欢替孩子做事,了解孩子的想法,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与孩子建立很深的情感链接,来感知孩子是依赖自己的。这样的爱看似是对孩子的宠爱和负责,其实也许是含着自己的自私与满足感。同样、渐渐地过多去侵入孩子的空间,让孩子的自我被吞噬,形成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妈宝男”“奶宝男”等。凡事要得到家长的允许,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一方面讨厌自己,讨厌长辈与家长同时有内疚感,因为有些长辈与家长会在养护的过程中不断对孩子抱怨为了你我如何如何做出了牺牲,一方面又因内疚感不“想”(潜意识)成长,因为成长意味着背叛,只能把自己养成巨婴,一辈子依赖家长啃老,可又是这样的情况,长辈又生出很多抱怨,想想都是极其矛盾复杂令人头疼的状态。
      给孩子真正的爱是接受孩子一步步、一段段的与自己分离,自己以外的任何其它不完全属于自己,长辈与家长在养育自己的孩子时,学会一步步放手,同时也要把自己过好,自己轻松、心静了,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情绪才是平静的,孩子感受到的爱才是真切的。
      我们要做的是激发孩子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养育才是我们家长去探索的。
      以上仅从个人视角来分析,具有局限性,请各位家长朋友们要不断提升智慧,结合实际情况来处理养育孩子过程中的问题。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