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 期 / 第4版:4
万古岿然发鸠山
——《发鸠山在哪里》一文读后
□  申修福

横空出世发鸠山,万古岿然移动难。

最怕神通加技巧,连同漳水一锅端。

      以上四句打油是看了《发鸠山在哪里》一文后有感而发。(此文载于《长治方志》2022年第5期及《长子历史文化研究》2023年第1期)潞军这篇文章以一种冷峻客观的眼光和对比式写法,揭示和分析了一种社会现象, 报导了一种备受人们关注的文化奇闻。对文中述说的事实和观点,我在这里不作评论。但我听到,此文一经发表,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出现了各种不同声音,甚至有人说:“看了《发鸠山在哪里》,脑子更糊涂了。”对此,我不得不花点功夫,做一番释疑解惑工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

      一、发鸠山与大禹治水

      我首先要告诉大家,发鸠山非同一般。发鸠山不仅是人人皆知的精卫鸟故乡,是“精卫填海”神话故事发生地,也即精卫文化起源地,更是被大禹亲历亲登、亲自命名、誉满九州四海的天下名山。同时它又是同太行山、王屋山、谒戾山、管涔山以及泰山、衡山、华山等并肩列队一起走进《山海经》这座神圣殿堂的“同榜进士”。还须明白,和发鸠山一起走进《山海经》的还有浊漳河,发鸠山和浊漳河是古时上党走进《山海经》的独一无二的雄山壮水,它们俩可谓是血脉相连、生死相依的“命运共同体”,发鸠山因浊漳河而巍巍,浊漳河因发鸠山而滔滔,二者亲密无间,情同伴侣,谁也离不开谁。

      欲知其中缘故,还得从头说起。那是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代,茫茫洪水泛滥于中国,九州大地到处是洪流漫溢,浊浪滔天。授任治水总指挥的大禹,奉尧舜之命,带领伯益、稷( 伯夷)、皋陶、四岳等一班人跑遍全国,走了五百五十多座大山,(小山无数),观察了三百多条水道,指挥各地开展了空前浩大的治水工程。当时帝都所在地冀州,洪水形势非常严峻。《周礼·职方氏》曰:“河内曰冀州,其川漳,其浸汾、潞。”冀州的西、南、东三面被黄河包围,故称“河内”。(其地域包括今山西、河北两省)那时的黄河是中国之大患,而漳河,汾河又是黄河之大患,故大禹治水先从冀州开始。“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禹贡》)“衡漳”即漳河,因漳河是由西而东直下太行而冲入由南而北的黄河(当时的黄河在今天津那儿入海)南北为纵,东西为横,故称“横漳”,“衡”即古“横”字。”大禹将太原至岳阳(太岳山以南地区,即汾河流域)治理后,接着治理覃怀(今河南武涉县西,即沁河入黄河处)。罩怀取得成效后,又来治理漳河。

      《禹贡锥指》说:“形势以山川为主,山川以高大者为主。高山,山之会也。”大禹们懂得,要治理浊漳河这条祸害黄河的大川,必先找到大川之凶猛来“源”。于是他们沿川而上来到长子漳河源头,砍木登山直达最高处,观察山水走势及周围地形。(治水必登山,只有登高才能望远,才能分别州境,使守土者有效组织工程施工,)大禹站在高处放眼眺望,环顾四周,只见群峰簇拥,云雾茫茫,山峦起伏,无尽波浪。向西看,滚滚洪水如成群野马向西奔突;向东眺,滔滔浊浪似万千猛虎咆哮而下。这莽莽苍苍的高峻磅礴大山分明是一道天然分水岭。根据眼前壮观景象,结合当地土人口传的“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经过一番思考和交流,大禹便将眼前这一片大山总而命名为“发鸠山”,意为“飞出鸠鸟的山”;又将滔滔东去的洪流大川命名为“漳河”,意为“尧时尧地洪水”,因为尧之乐名为“大章”,尧之故地也在此,名之为“漳”,含义极深。《史记正义》曰:“山川与天地共存,民众先与作名。但禹治水,万事改新,古老既死,其名或灭,故当时无名者,禹皆主名之。”《禹贡锥指》更明言:“冀之衡漳、恒、卫,兖之漯,青之潍、淄、泗……皆大川也,禹皆为主名。”

      大禹一行风餐露宿,艰难跋涉,踏泥泞,爬山坡,一边查山看水,一边走访民众,调查记录各地山川风物、民俗社情、奇闻异事等,搜集了九州及四海内外大量鲜闻罕见的历史人文资料,非常难得,万分珍贵。王充《论衡》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以所闻见作《山海经》》”颜子推说:“《山海经》,禹、益所记。”《列子》也说:“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记之。”历史告诉我们,大禹一班人经过十三年劳苦奔波,不仅完成了一项伟大的治水工程,平定了全国水土,使人民得到了安宁,而且给后人留下一部内容包罗万象的天下奇书《山海经》。尽管后人对内容有所增补,但绝大部分资料依然保持了原初的记录,包括散发着行走气息的质朴书名。原来这《山海经》的“经”,并不是“经典”的“经”,而是“经历”的“经”,所谓《山海经》,即为“经历过的山与海”,这里的“海”也并非后人所言之“海”,而是指“九州”以外地域。古时以九州之内为中国,九州以外,夷、狄、戎、蛮是为四海,四海之外谓之八荒。毫无疑问,国学经典《山海经》是大禹治水的产物,是大禹们留给后人的无价瑰宝。

      长子人民为了感激和永远怀念大禹,便在浊漳河两岸的尧庙山、韩坊村、交里村东岭、陶唐村等地修建了祭祀尧、舜、禹三位伟大先祖的庙宇,历代祭拜不绝。可惜其中三座毁于兵火。唯留韩坊村唐虞庙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啊,尧舜永在!大禹千古!

      二、发鸠山与其形其貌

      发鸠山作为大禹命名的天下名山,绝非一般孤立低矮之山头,正如《禹贡锥指》所言:“禹所名之山,苞举宏远,非一峰一壑之目之。”经过古人和今人多次勘测考查,终于弄清了发鸠山的不凡面目。整体来看,发鸠山具有五大特征:

      一是体量大。发鸠山,别名发苞山、鹿谷山、廉山、刁黄山,坐落于长子西部25公里处,山势呈南北走向,逶迤蔓延40公里。由北而南耸立着山峰12座,分别是顶顶山、杏树凹岭、东沟道岭、方山、阎王鼻、双脑峰、天柱峰(传说中的不周山)跑马坪、老漫山、黑虎岭、灰菜岭、雨井山。从西部主脉向东延伸倾斜出两条支脉,南一支为刁黄山,北一支为白佛头山(也称黄龙泉山)。向西也延伸出两条支脉,北一支叫横岭(横水与王峪之间),南一支叫南岭(与安泽县交界)。从发鸠山南端的雨井山又折而向东延伸出一条连绵不断的支脉,因地分段呼称为不同山名,即长子与沁水、高平交界的伞盖山和仙翁山,(该山原叫伞盖,后改为仙翁,因此二名常常混淆),长子与高平交界的丹朱岭,长子与高平、长治县(今上党区)交界的羊头山。

      长期以来,认为发鸠山属太岳山系,其实大错。经考证,发鸠山属于太行山系。若以太行山系来说,发鸠山则是太行山中段偏南向西延伸百里又折而向北延伸的一道山脉,其北头与屯留盘秀山相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曾有诗赞美发鸠山曰:“发鸠山啊,你是一座宏大的仓库,为精卫鸟提供力量的源泉,假如没有你储积的木石,单凭一张空嘴怎把海填?”

      二是峰峦高。发鸠山峰峦迭起,峭拔云天,山峰一般都在千米以上,其中主峰方山海拔1646 .8米, 比东岳泰山高114.1米,比中岳嵩山高134.8米,比南岳衡山最高峰祝融峰还高346.8米。(衡山一共72峰)。发鸠山不仅是长子众山第一高峰,也是上党盆地西侧最高峰。清光绪《山西通志》说:“泽潞之山,群宗发鸠,为太行南北之正干也。”正道出它阅历久、资格老、体态雄伟、气势不凡、与天为党的宗主地位,俨然一道纵贯云霄的高大屋脊,将天上与地下之水区隔为黄河与海河两大水系,从古至今,东曲西调,流响千秋。

      三是水源多。发鸠山博大宏阔,峰峦交错,沟谷纵横,从沟谷中流出无数溪流泉水,交叉会合形成河流。整架发鸠山涌流发源出七条较大河流。其中山之东麓流出五条,分别是从方山脚下涌出的阳泉水会合老坑倒、郭家沟、沿庄等水而形成的岳阳河;从鹿谷山灵湫庙下涌出会合良坪、刁黄、两都河等水而形成的晋义河;从伞盖山下冷水沟涌出会合三角、南沟 (今名凤台)溪峪等水而形成的伞盖河;从发鸠山支脉白佛头山涌出会合风婆山、九台峪、岔水,黑水河(源出丘寺岭)而形成的雍河;从发鸠山支脉仙翁山涌出会合西沟 、团城等水而形成的苏里河。这五条河流分别在川口南山坪,申村和交里村相会而合成滔滔东去的浊漳河。

      从发鸠山西麓涌流发源出两条河,一条为横水河,一条为王峪村,两河会合成安泽县的兰河后注入沁河。如果再加上从丹朱岭和羊头山发源的丹河与陶清河(此二河也注入浊漳河)那么从发鸠山主脉和支脉涌流发源出的河流竟达九条之多。真可谓“九河之源发鸠山!”

      泉自高山出,水向低处流,会聚千道水,平湖满飞舟。从发鸠山流出的浊漳河流啊流啊一直流进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摇身一变而成为碧波荡漾、水面辽阔的精卫湖(申村水库)、长治西湖(漳泽水库)两大上党江南风景名胜湖区,成为太行山上奇丽绝美的两颗璀璨明珠。这,不能不说是发鸠山的千古荣光和万世风彩。

      四是林草丰。千百年来,发鸠山以盛产药材驰名天下。据长子县文联主席,我的好友李建文调查考证,发鸠山曾是中华始祖神农炎帝尝百草、作《方书》的地方,《方书》和《神农本草经》两部药典中的中药材,发鸠山上几乎全有,品种竟达365种,由此形成闻名全国的“鲍店药材交易会”。会上的药商唱道:“长子药材地道货,先祖炎帝品尝过,黄花、党参补性大,柴胡、黄苓治病多。”“丹参产自发鸠山,药效奇异能治瘫,熬成汤水喝一碗,血脉通畅气自安。”

      相传长寿道人彭祖曾在发鸠山上养花种药,还用中草药熬汤为圣君尧王治好了一场大病,尧王感激不尽,特封彭祖为“灵应侯”。后来就在山顶上修建了医祖庙和医祖塔,以祭祀神农炎帝和彭祖。

      发鸠山古时候 ,满目葱笼,大树参天。后因几次兵火,林木尽毁。新中国建立后,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并建立了“发鸠山林场”,经过几十年挥汗奋斗, 为古老的发鸠山又重新坡上了崭新的绿装。而今岭岭林木翠,山山松涛吼,四月黄花满山开,游人如织鸟声稠。真个是,山青水碧天蓝蓝,尧乡风光赛江南,发鸠山上游人醉,引得天仙也下凡。   

      五是庙宇古。早在宋代以前,发鸠山东麓就曾有古庙,曰泉神庙。到宋政和年间,县令王大定进行了一次大修,并改称为“灵湫庙”,请宋徽宗皇帝题写了庙额。此庙坐西朝东,一进院落,正殿内塑女娃及其母亲和姐姐三尊金像,称为“三圣公主”。每年三七月十八日,要举行隆重的公祭活动,官民齐聚,虔诚膜拜,香火不断。近年来又作了一次彻底修缮,将已损毁的三圣公主像重新彩塑,又将历代修葺和记载祭祀活动的20多通古碑建成碑廊。院内正殿对面戏台和院外石阶下的四星池等也修整得焕然一新。昔日龙头吐水.漳源泻碧之奇特景观得以重现。

      另外,发鸠山主峰方山顶上建有女娃祠、帝女阁,西北半坡有皇姑坟(即女娃墓)。还有南崖宫、北崖宫、真武宫、黑虎庙等古代建筑。随着旅游开发,发鸠山将会变得越来越美。

      以上五大特征,是区别真假发鸠山的主要标准, 凡不符而冒名者, 便是对“发鸠山” 这座天下名山的亵渎和践塌。

      三、发鸠山与古籍记载

      说高平也有一座“发鸠山”,并且是古已有之。 一听,好生诧异。究竟是真是假?那就看看古籍记载吧。

      先从《史记》开始。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史记地名考》一书中对“衡漳”之名引孔安国注曰“漳水横流”——浊漳水源出今长子县西五十里发鸠山东。”

      《汉书》中的“其川漳”,颜师古注曰:“漳水出上党长子。”在“长子”条下,曰“周史辛甲所封,鹿谷山,漳水出焉。”

      “泫氏”条下(汉代时高平称泫氏县)曰:“绝水所出,南至野王入沁。”

      《后汉书》:

      长子——“有发鸠之山,漳水出焉。”

      泫氏——“有长平关。”

      《魏书》:

      长子——“慕容永所都,有廉山,浊漳出焉。”

      玄氏——“有羊头山。”

      《括地志》(唐代):

     长子——“浊漳水,源出潞州长子县西刁黄山。” 

      高平——“头颅山,一名白起台,在高平县西五里。”

      《元丰九域志》(宋代):

      长子—“有羊头山,发鸠山,尧水。”

      高平——“有头颅山,米山,丹水。”

      《金志》:

      长子——“有羊头山,发鸠山,尧水。”

      高平——“有头颅山,米山,丹水。”

      《明史》:

      长子——“东南有羊头山,西有发鸠山,浊漳水发源于此。”

      高平——“西北有仙公山,丹水出焉。西北有长平关。”

      众多古籍显示得明明白白,明代以前的历史志书中,高平县从未有过“发鸠山”的只言片语记载,只是到了清代《县志》才无中生有,出现了“发鸠山”之名。细追其由,可能是根据《淮南子》中“发苞即发鸠,丹水出其阳,漳水出其阴” 一句记述。其实这句话是错的(古籍中也有不少误说,需加以仔细分辨)因为发鸠山乃南北走向,浊漳河发源于长子西发鸠山。说“漳水出其阴”,就与发鸠山走向不合。再说 “丹河”,它是源出“丹朱岭”的,(长子也有一条丹河)顶多也只能说“源出仙翁山”,但“仙翁山”不过是“发鸠山向东延伸的一条支脉”,支脉就是支脉,绝不可堂而皇之地称之为“发鸠山”。还有“鸠山慕雨”一景,也未免太牵强,因为距离发鸠山太远了。世界文化名人,曾创造音乐十二律的乐律家朱载堉(为验证羊头山黍,曾三次上羊头山考察,可见其对事物的精研细察程度)说:“伞盖山西北三十里曰发鸠山。”至于将发鸠山作为仙翁山一部分的做法,就更为荒唐,显然是对发鸠山高大雄伟形象的严重歪曲和伤害,甚至是一种犯罪。

      以假乱真,必遭惩罚。请高平同志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