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9 期 / 第4版:4
仙翁山下的古庙
□  秦玉贵

      古庙是人类社会神文化发展过程的物证,古庙也是神文化的载体,伴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仙翁山是座神奇的山,众所周知,山上有凌空绝顶的仙翁庙,民间流传有张果老的故事传说,仙翁山下的村村庄庄有了星罗棋布的古庙建筑,组成了古庙群落,承载着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一步步走向现代文明。

西峪小寺庙

      西峪村西,大山北坡山脚有座小山,小山顶有座寺庙,古往今来当地人称“小寺”,小山因寺得名“小寺岭”。有很多人问,“没有大寺,小寺何来?”西峪村的老人们这样回答:“大寺在河南某地,小寺的建筑格式,木刻石雕泥塑,神位布局等与大寺一模一样,只是小很多而已,故曰小寺。”小寺岭因岭小而岭顶并无修建寺庙的地方,不得不削顶挖石砌岸,十年后方得庙基一处。传说修庙时,村中曾有一位老寡妇为修寺庙捐银一斗,成为一段历史佳话。小寺虽小,却很神奇,一座寺观连着三件宝。小寺坐北朝南两进布局,中轴线上北有佛爷殿,南有观音堂,中间是大雄宝殿,东西有厢房角殿,殿阁楼台一应俱全,琉璃脊顶金碧辉煌。庙门在东南角上,庙南有戏台,庙西有泉,泉水翻滚,曰“八角琉漓井”。旧时每逢天旱,岭东的呈子岗村民虔诚祈祷,从井中取水,曰“取雨”,十求有九应。西峪人都说井中的十分水有呈子岗三分。传说,小寺自修成起,庙内道士道姑常年不断,种山上田,喝泉中水,烧林中柴。厨房在下东屋,靠后墙修有火台,火炉下“炉井”通着小山沟。千百年来,不知烧掉山中多少柴火,炉井内的炉灰至今都未曾满过。在寺内生活的道士道姑的后人们,合作化时落户西峪村,至今尚为附近的村民办“白事”。小事岭南的高山顶上,有一片石质平地,平地上有十余条南北向和东西向的石缝垂直相交,石缝里长满了低低的小草,非常明显地把石质平地分割成一方一方的块状,整体看就像是一面棋盘,古有传说,这是上古时代,华夏始祖尧王教子丹朱学棋艺的地方,称“棋盘地”。小寺庙奇,一庙连着三件宝,一曰棋盘地,二曰琉璃井,三曰玉石匾。棋盘地的悠久历史抬高了小寺庙的身价,琉璃井的神井奇水神化了小寺庙的传奇,玉石匾凸显了小寺庙的道教文化地位。传说玉石匾是西峪村中某富户的家藏,后来不知去向,琉璃井水近于干涸,只有古老的大棋盘在那里夜观天上星,昼观人间事。

东峪山神庙

      从西峪向东,棋盘山向北伸出一个圪嘴(小山头),苏里河向东绕过一个弯,到了东峪地界。东峪村是个千年古村,村东口南山坡有千年古刹龙王庙,庙下有千年古墓;北山根有儒、道、佛三教同坐的三教堂;村中有“普渡庵”。庙墓堂庵建筑规模宏大,辉煌一时,古庙早已不存,空留遗迹,文化积淀深厚,成为脑中记忆和口中传说,这些过往权且不论,单说小小“山神庙”,东峪村东岭顶、北岭顶、南圪嘴和西庄山各有一座山神庙。在神文化普及的大背景下,一个村有一个奶奶庙、有一个关帝庙、有一个龙王庙是正常现象,但在一个村中从古到今有两个观音堂、三个关帝庙的现象却非常罕见,从这种反常现象中只能得到一个推论,那就是很早以前东峪村本不是一个拥有近300户约1000人口的大村,而是相对独立各自为政的四个聚居点,以河流和山岭为参照,分别称为贾家、西庄、河南和河北四个小山庄,他们以山为依托,以山为生产生活资源,才有了各自的山神庙。再后来,四个山庄合并为一个东峪村,也才有了标志联合的三教堂,才有力量修建规模宏大的龙王庙,一个个小小山神庙见证了东峪村从分散到聚集的历史过程。

      一般来说,山庄窝铺都不大,也就几家到几十家,山神庙就更小了,大不过三五平方,庙小神灵大。在山庄人看来,山神爷管着山山岭岭的一切,山庄人离不开山,山神爷管着山,山石山土山水,山草山树山林,山虫山禽山兽都由山神爷统管,所以山庄人不得不对山神爷虔诚信赖,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日下午,山神庙内烟雾缭绕,山神庙外车水马龙,彩练飘飘,鞭炮哄哄,“三牲”供山神,山神保众生。

张村古戏台

      古戏台是过去供神的建筑,也是人们娱乐的平台,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现代舞台是古戏台的发展。古戏台分戏台和鼓楼两类,具有相同的功能,一般都面对神庙,属于神庙群落的一部分,基本上没有单独孤立的古戏台,大型的神庙前往往会有台口相对的两个古戏台,如尧庙山的尧庙前、西紫沙的山(众)庙前、天神岭的天寺庙前,十二岭的白云观庙前等都有两个面对面的戏台。古戏台的结构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高五尺左右周围石砌内部夯土的台基,上层是三面围墙的戏楼,前面通亮的大台口用长木板挡着,叫“轧板”,木板下有石壕,上有木缝,一块一块的轧板插于其中,把台口挡了个严之合缝。戏楼内用隔板分前台后台两部分,左右各有一个前后相通的小门,门上方写着“出将”“入相”等字,隔板的前面是蓝地金字,书写着经典的诗词和文章。唱戏时卸掉轧板,唱罢戏插入轧板,这种结构的设计,对于文物的保护有着深远的意义。

      还有一类古戏台称为鼓楼,有鼓楼的庙院都是四合院,鼓楼下层的中一间为庙的山门,车马行人都从这里进出,上层的中三间为戏台,也称倒座戏台,如青仁村的二仙庙、大堡头村的关帝庙、城南街的关帝庙等都是这类戏台。

      张村古戏台坐落在张村村中间,戏台北是修建在近三米高石岸上的“三教堂”,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现已墙倒屋塌十分破败,等待修缮。古戏台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当作村集体经济的库房使用,看库先守门,门牢库自安。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虽无进行过大的投资修葺,也得到了众乡亲的心灵守护。如今,古戏台的房顶后坡已坍塌了三个大洞,但站在破败的三教堂前看戏台,相形见绌,就显得古戏台墙整瓦齐,心中感到古戏台好样的,风雨飘摇近千年,不减当年些许风姿,这一切无不彰显着古戏台的文物价值,同时从古戏台的背后看到了张村人的村情风貌。

义合土地庙

      义合,意为“结义,联合”。也许这就是义合村名的由来,在村名的背后一定蕴藏着很多感人的好故事。义合村在长子县也算是个大村,大村庙多庙大,传说20世纪60年代前,村内有很多大庙,仅村东北角上就有三教堂、关帝庙、祖师庙和皇皇庙等四座,龙王庙在村东南的松树山上,坐南面北,一进两院,高低错落,是轿顶山下的一道秀美风景。如今庙虽不存,遗迹犹在。三教堂是第七批国保文物,2015年复修。土地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资源,没有土地,人类的地球村就不存在了,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依靠土地,珍惜土地,供奉土地神,按照惯例,义合村土地庙在村西北角外的土岭上。

      自古以来,老人们相传,“东山土地神到西山不灵”,土地神成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言外之意就是说“村村都有土地神”,或说“村村都有土地庙”。事有蹊跷,义合村的土地神不是专职,还有兼职,不但管着义合村的土地,也代管着南圈沟村、北圈沟村和呈子岗村的土地,有何为证,证据有三。

      证据一,从事实上说,一方面是义合村有土地庙,前几年在原址上复修,重塑金身。另一方面是南圈沟村、北圈沟村和呈子岗村确实都没有土地庙。凡遇到与土地神相关的时间节点,义合人去庙里近距离面对面祭拜,而南圈沟人、北圈沟人、呈子岗人因为距庙较远,为省时省事就在村外朝着义合方向远距离遥拜。近拜遥拜都是拜,既收了人家的拜礼,就应该为人家办事。

      证据二,本地区的丧葬仪式中有“送灯”一幕,义合人把灯送进了土地庙,而南圈沟、北圈沟、呈子岗人把灯送到了通往义合土地庙的半路上。

      证据三,老人们说,“二月二,龙抬头”。龙在天宫为天神,龙腾凤舞,耀武扬威。离开天宫龙是一种蛰伏动物,立冬后地冻三尺,龙体卷缩进入冬眠状态。立春后大地回春,万物复苏,龙也随着大地的解冻慢慢苏醒。二月二人们到土地庙祭拜土地神,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时义合人进庙供献,邻村人在半路遥献。

      从伦理上说,土地庙是义合村的财产,庙里的土地神却是义合人和邻村人共同崇拜的神灵。原因是圈沟呈子岗村的秦姓人都是从义合分去的,义合秦姓人的先人祖宗,理所当然地也是邻村秦姓人的先人祖宗,义合村是邻村秦姓人的老家,就享有对土地庙神供献的特有资格。古人说东山土地神到西山不灵,此话不妥。灵与不灵不在东西南北的方位区别,关键要看东山的土地神爱与不爱西山这份工作,只要东山的土地神喜爱西山这份工作,西山的生灵们一定会全力支持东山的土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