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5 期 / 第4版:4
记忆中的西北陈(五)
□  张庭祥

福缘庵

      据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版和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版《长子县志》(点校本)记载:福缘庵,县西南十五里石羊岭,康熙三十五年创建,乾隆三十四年邑令王巨源有记,碑存。清·光绪八年(1882年)版(点校本)记载:福缘庵,在县西南十五里石羊岭,康熙三十五年创建,碑残缺莫考。由此看来,石羊岭福缘庵创建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是毋庸置疑的。

福缘庵的传说

      庵:现指小寺庙。多称比丘尼居住处。古时原是一种草名,叫做庵闾,老了之后可以盖屋。中国僧人在静僻处盖屋时,也常用庵闾,成为一座小小茅棚,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日子久了,便称这些小屋子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比丘尼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因此今日尼众所住之处多称庵。

      据传,在当年神农炎帝置石羊的地方南端兴建三间土木结构的庙宇,取名“福缘庵”。后人在原址上扩大重建,现存“福缘庵”为二进院,前院大门有“福缘庵”字样,大门上边为看楼,北殿为奶奶庙,内有塑像,东西有厢房。后院正殿为三教堂,内有塑像壁画,南殿为观音殿,内有塑像壁画,东西有厢房。上下东西厢房都有僧人居住,前后两院皆方砖铺地,栽有牡丹花。寺庙前面有高大围墙,分东西两门,分别叫东西罗门。福缘庵殿堂高大、气势宏伟、金碧辉煌。前院西侧挂有一巨钟,重达千斤,声音洪亮,周围数十里均可听到。寺庙对面南山建有僧人故去的塔坟,栽有苍松翠柏。塔坟用砖砌成,三座塔坟呈三足鼎立,塔坟下面相通,分上下二层,每层有三十多个洞窟,是存放僧人骨灰之处。僧人故去后先火化为灰,装入瓦罐里,葬于塔坟。

福缘庵的由来

      据查有关资料,石羊岭福缘庵是由北京智化寺传过来的。智化寺始建于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原为宦官王振的家庙,明英宗赐名“报恩智化禅寺”。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景帝继位,王振被抄家灭族,但寺因敕建得以保留。在景泰元年至七年(1450~1456)期间,智化寺无人过问。王振被杀后,寺院里的乐僧便为民间承办法事谋生,英宗复位后,于天顺元年 (1457),为了追念忠实于他的太监王振,便在寺内为王振立“旌忠祠”,塑像设典祭祀。198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全面整修智化寺。1987年,北京市政府对寺院建筑进行修缮,1990年,智化寺被北京市文物局定为私人收藏文物的展览窗口。1992年全面开放,1994年北京市文博交流馆成立,设在该寺。

北京智化寺

      清代康熙年间,北京智化寺僧人智德大师游方到长子石羊岭,看中了这个地方,便在此建庙传法,其佛事中的音乐和器乐伴奏的形式也是从那时传下来的。在1966年寺被毁前,石羊岭还有大师坟三处,一个坟有18亩地,有碑并有碑文,现在已经不见了,坟也被平了。

      石羊岭福缘庵属于临济宗派,临济宗派25世,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续演派三十二个字,分别为:心源广续、本觉昌隆、能仁圣果、常演宽宏、惟传法印、证悟会融、坚持戒定、永记祖宗。福缘庵第9代传人能慧当时任长子县佛教救国会会长,后佛教与道教合并,任佛道教会长,1948年圆寂。能慧通过口传心授,将佛经和佛乐授予第10代传人仁和、仁胜、仁斗、仁福。第10代传人大师兄仁和,抗日战争中参加八路军,英勇牺牲。二师兄仁胜,当过国民党的兵,1964年去世;福缘庵由三师兄仁斗接任住持,任佛道教会长1960年去世;四师兄仁福,1976年去世。据传他们的佛教音乐“尤善唱导,出语成章”。第11代:圣宏,解放战争中参加解放军,英勇牺牲;圣河,还俗后居住在西北陈村,2016年去世;圣漳,在广胜寺;圣水,还俗后居住在苏村;圣贞,俗名小真,从河南博爱县出家,还俗后在西北陈居住,前些年去世;圣启,俗名小旦,是仁福亲生子,现在西北陈居住。2015年12月圣启被长治市确定为“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佛教音乐代表性传承人;圣海,还俗后在苗村居住。第12代:果萍(圣贞之女),果红(圣贞之子);果籽(圣贞之女),果玲(圣贞之女);果亮(圣启之子),果霞(圣启长女);果明(圣启次女);果先(圣河之子),果枝(圣河之子);果香(圣河之女 );果峰(圣海之子)。

福缘庵的民间法事活动

      石羊岭福缘庵的佛事活动中带有乐器伴奏,并在唱诵佛经中有乐器伴奏。他们的佛教活动应该算是“民间的佛事”活动。之所以称之为是“民间”的,是因为这些佛教法事已经不在寺院内进行,做法事的人员也不是在册的僧人,而是由一些曾经的僧人以及他们的子弟们在民间所做的法事,所以称之为“民间的佛事”。

      福缘庵所做的佛教法事主要是荐亡,即为去世的人做超度的法事。这些法事有大有小,小一些的法事大约在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左右;如取水、请城隍、破狱、严净沐浴、召请等,大一些法事大约在两个小时以上,如观灯、放焰口等。最大的法事要做三天,称之为“三天佛事”。做佛教法事时,要使用乐器。通常使用的乐器有笙、管、铙、钹、小镲、小鼓等几种。这些乐器主要为唱经(所唱的经文称作“佛韵”)伴奏和演奏小曲使用。做法事的人数少一些的一般有一支管、一捧笙五六人即可,多一些的通常需要要双管、双笙十一人以上。“三天佛事”是佛事中念诵经文最多的,也是法事仪式最全的。

      1966年以前,石羊岭福缘庵给村民做佛事的场面非常壮观,我曾见过给宋家庄贾玉堂的母亲和常家沟常成先的父亲做佛事的情景。特别是给贾玉堂母亲做佛事的壮观场面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1962年贾玉堂时任西北陈村的支书,其母亲去世。做的就是三天佛事,过金桥银桥,破地狱等佛事,把全村五个生产队的各种车辆全部集中在宋家庄。周围村庄的老百姓都去观看,人山人海,把宋家庄这个小山庄挤得是水泄不通。

僧人的现状

      据1998年版《长子县志》和2021年版《长子县志》记载: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僧尼还俗还乡。到解放前夕,全县僧尼只剩100余人。1962年全县只留有和尚尼姑20人,散居在福缘庵、崇庆寺、法兴寺等较大的寺院内,以自己劳动生产为生活来源。“文化大革命”中佛教活动停止。1978年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信仰受到尊重,佛教活动有所恢复。

      石羊岭的僧人大部分在西北陈村落户,有一两户在苗村落户。自从上世纪80年代社会环境宽松了一些后,这些曾经的僧人就组织起来为当地和附近地需要的人们做一些佛事活动,直到现在。

      2017年清明节,我在西北陈村见到了石羊岭第11代传人圣启。圣启俗名王小旦,我和小真小旦兄弟俩是一个生产队的,经常在一起劳动。小真比较内向,小旦比较活泼。

      圣启告诉我,他父亲王仁福祖籍河北磁县人,从河北到山西长子县出家,1949年圣启出生在石羊岭寺庙里,1957年正式剃度出家,1964年曾被统一改为学医。1966年还俗后在西北陈第三生产队安家。2000年他曾到始建于北魏时期的本县法兴寺念佛。据他说,他们这一批孩子共有8个,这些孩子都是在庙里出生并在庙中长大的,因此他们从小便耳濡目染并学习了佛教的法事仪规和诵励经文,也学习了所使用的乐器、法器。也都是在1966年后逐渐还了俗。还俗后,他们都各自成了家,娶妻生子。虽然还俗了,但他们对过去在寺庙里的法事还能够记得,日常他们在家中也做些佛教日常的早课等功课,他们的子女到现在也是按照佛教的辈分取名。如果民间有人邀请,他们便集中在一起做过去学习过的法事。这些能做法事的人除了过去的僧人外,还有他们的子弟共有四十余人。他们的佛教法事除在本县活动外,还经常去周边邻县地域活动。

      在采访中,圣启给我拿出了他存藏着的经卷,还从楼上给我拿下好多做法事所用的各种画像。2012年8月,山西省音乐舞蹈曲艺研究所的专家到长子县调研时,曾召集了一些能够做法事的人员,组织他们对佛事所用到的音乐进行了录音。参加录音的人员有行达(唱佛韵兼奏小鼓)、行远(唱佛韵)、果先(管子)、圣海(管子)行云(笙)、建明(笙)、圣水(铙)、圣启(钹)、义芳(小镲)等9人。当时录制了带乐器伴奏的佛韵有30余首,没有乐器伴奏的佛韵有10余首。还录了小曲老八板、访磨房、柳腰筋、耍孩儿、大开门、延寿曲和穿插在小曲中的打击乐下水传、天下通、河西钹、纪送、菩萨等单纯乐器演奏的连奏。

      这些唱诵的佛韵虽然大多冠以佛教经文的名称,但从经文的词格上看,都是一些长短句或齐言句的传统词曲脾的格式,综合佛教音乐发展的历史看,这些佛韵所用的曲调很可能就是我们民族传统词曲牌的曲调,其中有的现在仍然还以词曲牌的名称冠名,如挂金索、浪淘沙、金字经等。其演奏的小曲和打击乐曲牌也都是我们传统音乐中多用的曲牌。因此,在他们演奏的佛教音乐中仍保存着民族传统音乐的信息,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