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0 期 / 第4版:4
东王内村连姓家族来源探索
□  连玉庭  连忠新

      长子县南漳镇有个村子叫东王内,它南与王内庄村接壤,西边与西王内村隔漳河相望,全村242户,858口人,耕地1100亩。此村与周边村庄在环境、习惯、物产等方面没有区别,但是有一奇怪现象,就是连姓人口特别多,大概占全村人口四分之三以上。在宋村乡北边有一个村庄名叫连家庄,110户人家,连姓占80%以上。还有县城西、北方向的连西沟、南川庄等村庄也有连姓族人居住。在全县范围内,唯独东王内、连家庄等村子连姓特别集中,况且在周边几十里范围内的村庄几乎没有连姓人家。

      在全国范围内,连姓是个小姓,一共才56万多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04%。据说在上党地区,除长子外,也只有襄垣、沁县、屯留等几个村子有连姓人家居住。为什么现在连姓人口少而居住特别集中?为什么早期连姓族群大都居住在太行山区、上党盆地呢?笔者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调查一番,有了一些收获,现在写出来,供大家参考,也算对东王内村连姓族群来源做个探索吧。

      这里,先说明姓与氏的关系。姓,原始社会就产生了。在中国奴隶社会时期部落或方国人群中有姓有氏,姓代表出身,氏是姓的分支,代表身份,只有帝王贵族才能专享有姓有氏,平民百姓只能有姓,不得有氏。秦汉以后,冲破姓氏传统,取消贵族特权,姓、氏可以混用,亦可统称姓。用古代思维解释,连姓其实不是“姓”而是“氏”。懂的这些,下文就好理解了。

      众所周知,连姓来源既十分复杂而又非常古老,可谓源远流长,可能是原始母系社会八大姓中,某姓分支之一,一说来自芈姓,一说来自姜姓,一说来自姬姓,一说以官职为姓等等说法。姓氏专家们对连氏起源问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因无确凿证据,而无法考证真伪。现今族群分居全国各地,比较集中的地方有福建崇安、广西龙州、浙江上虞、山西上党等地。如今确信连姓的旺族在上党,集中居住在襄垣县,沁县、长子、屯留也有少许族人居住。学者们普遍认为,全国连氏从襄垣分出。台湾省连战先生几年前曾到襄垣寻根问祖就是例证。全国连姓族群公认始祖是连称,笔者就从连称这一代说起。这个族群原居住在山东临淄,即现在的山东淄博市。有人问,我们现在明明居住在山西上党,又说是从山东迁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要从古籍里记载的一个历史故事说起,也可以说就是证据。

      我国有两本著名的历史书籍,一本是《史纪》,一本是《左传》。在这两本书里记述了同一个血腥的政治事件。那是中国历史的春秋时期,齐国是五霸之一,国君是襄公,名诸儿。齐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他在都城临淄命令连称与管至父到一个名曰葵丘的地方守卫边疆。襄公答应,瓜熟时去,明年瓜熟时把你们换回来,戍期一年。连称、管至父当时是齐国大夫,风云一时的人物,在都城过着奢侈的贵族生活。边界荒凉,生活艰苦,守边自然是件苦差事,当然不如都城舒适,能坚持下来实属不易。戍期一年到期,齐襄公的命令却没有下来,连称等人再三请求换防,襄公置之不理。齐襄公言而无信,惹脑了连称等人。加之,襄公荒淫无道,昏庸无能,与同父异母的妺妹乱伦,派公子彭生杀害了妹夫鲁桓公,还借故杀害了卫国国君惠公,数欺齐国大臣,无恶不作。对襄公的恶行,周边国家敢怒而不敢言。连称、管至父对此气愤不已,决心除掉齐襄公,他们联络怨恨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连称在宫中失宠表妹等人,里应外合,决定发动宫廷政变。襄公八年(公元前686年)冬十二月的一天,乘齐襄公狩猎受野猪惊吓伤脚,归宫未防之机,连称等人冲入宫中,经过一番搏斗,清除卫士后将齐襄公杀死。这件事,史称贝丘兵变,结果是终止了齐襄公荒淫无度、滥杀无故的残暴统治,揭开了齐桓公称霸列国的崭新局面。因此,连称是被写进史书的连氏第一人。兵变成功后,随即公孙无知自立为国君,即齐废公。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春天,公孙无知被骗至雍林游玩,被齐国大夫雍廪杀死,连称、管至父等人也同时被害,公孙无知在位仅两个月。历史上的很多政治事件,一人被杀,株连九族,甚至连无辜婴儿也斩尽杀绝之事屡见不鲜。雍廪杀死公孙无知后,齐国大乱,雍廪只顾召唤在莒国避难的齐国公子姜小白、鲁国避难的齐国公子纠回国争抢君位,暂时顾不上将连称家族斩草除根,这等于让连姓族人有了逃亡机会。连姓族群往哪里逃呢?笔者分析认为,齐国境内肯定待不下去,往东是大海,无路可走;往南是鲁国,齐鲁是盟国,去那里是找死;往北是燕国,荒凉遥远且不说,当时燕国不如齐国强盛,经常受齐威迫,去那儿迟早也是送死。齐国周边有一些小国,如卫、宋、陈、蔡等国都不是齐国对手,逃难人群也不敢往那里跑。只有一条活路,向西逃亡,向太行山逃亡,因为太行山地区当时属强大无比的晋国地盘,齐国不敢到晋地杀人,况且太行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躲藏几百上千人谁也找不到。据村中连反成先生说,前些年他曾在太行山深处发现过一个连姓村庄,这可能是逃亡者落足点之一。笔者查找资料时,发现太行山东麓有好多叫“连家庄”“连家坡”的村庄,从林州、邯郸山区至邢台山区星点分布。可见当时各自逃亡,寻找藏匿点的慌乱惨景,这也证实族群中大多数人逃亡至太行山区的真实性。可能还有一些不叫连家庄村名的落脚点,未被笔者发现。族群中无法长途逃亡者,只好在当地藏匿。现在淄博市附近也有一个名曰“连家庄”的村庄就是例证。

      在太行山深处虽可以逃过迫害,但毕竟可开垦山地稀少而贫瘠,逃难人群生活贫苦艰难。这群人虽苦苦挣扎,但也无出头之日,仅可保命而已。秦汉以后,齐国已经灭亡数百年,迫害之事早已云飞雨散。逃难的连姓族人虽遭此大难,但仍顽强生存下来。他们想到,为何不向上党盆地发展?那里地广人稀,一马平川,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只要勤恳,开荒种地,就能过上好日子。此后,连姓族人不断向盆地中心地带迁徙,这就是连姓旺族在上党的由来。

      笔者查阅资料时发现,北方这些连姓村庄大多数坐落在沟川之处,虽比太行山区好些,在古代也是属于贫瘠僻壤之地,不为人们所知。这些小庄子由于家户少,环境差,发展缓慢。他们逃难来此落足晚,地理环境较好之地早被原住民占据,因此不少村名都带有川、沟、坡之类,没村名的小庄就干脆称连家庄。就连襄垣、沁县连姓居住地也是如此,只有落足时攀附在别村名下的居住点,地理环境才好些,这说明逃难族群生存多么不易。

      连姓族人在迁徙过程中,多支向外扩展, 其中主要一支向北发展,进入襄垣县境内定居生活;另外几支又从襄垣或别的地方向西发展,进入长子、沁县、屯留境内,在浊漳河两岸停止脚步,定居发展。在以后的年代,特别是北魏及宋、元、明、清时期或因战乱、或因天灾、或因追求美好生活,连姓族人又从上党分散、逃亡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尤其是逃往比北方经济较好的江南各地连姓族人甚多。进入襄垣境内的族人是何时定居的呢?具体详情不知,不过从襄垣连姓祠堂现有资料看,汉平帝时期(公元前9年—公元6年)以前连姓族人已经在此扎根很久了。现有证据是:连氏祠堂名人录记载:连哲,汉平帝中书令、骠骑将军,上党襄垣人。这是目前除连称外,襄垣连氏祠堂记录最早、有名有姓有官职有朝代的名人,说明汉平帝以前,极有可能在西汉某个时期连姓族人已经在襄垣定居了。迁徙至襄垣这一支可能是最早、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一支,发挥了族群主干作用。从以上分析看,好像连姓族人分几支不同时期迁徙至襄垣、长子等地定居的。不过,襄垣距长子只有百里之遥,一两天路程,即便是从襄垣迁来,由于路途较平坦,也不费多大劲儿。

      迁徙至浊漳河中游这支连姓族人,即现在东王内村的连姓祖先,不知为什么未渡河西去,是对岸住民不让渡河呢,还是族人看中了紧靠河边这块空地,就在此定居下来,原因不得而知。刚迁来此地,不过是几户连姓人家,人寡力薄,困难重重,也没有村名,受对岸王内村管辖,属王内村一个居住点。经过历代连姓族人辛勤开垦土地,种植五谷,人口逐渐兴旺起来。再后来随着王姓、暴姓、裴姓、宋姓等人家移居此地,逐渐形成了村庄的样子。金代全村才不过一二十户人家, 解放前夕也才七十余户。清代雍正时期,由于实行“免除人头税”等利民政策,人口得到迅速发展。清代中期实行村政改革,将不少自然村划为行政村,就有了现在的东王内村、西王内村、王内庄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东王内村连姓人口始终占绝大多数。加之,连姓族人占据村中最好位置,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靠近河流,掘井水浅,生活用水、灌溉用水都十分方便。从占据村中最好位置也说明,连姓族人是最早来此定居的人群。其他姓氏来此较晚。连姓族人与别的姓氏族人,历代在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辛苦劳作,团结互助,共同发展。村内民风淳朴,重视耕读,培育出了杰出人材和革命志士。古代有宋子贞,官至平章政事(二品),告老归乡后追授宰相衔(一品),他为元代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现代有连忠堂,三六年参加革命,三八年入党,牺盟会成员,长子县早期县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等职,是抗日英雄;解放后曾任国家某武器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还有连占先(连宽心),五零年参军,准备参加抗美援朝,后未成行而退伍,分配到北京西城公安分局、北京市公安局工作,为祖国公安工作作出了贡献。

      有人提问,东王内连姓族人是何时来此定居的呢?由于无史料,这个问题还真无法准确回答。不过笔者可以合理推断,用已知推断无知。大家已经知道,整个连姓族群,据史书所记载已经繁衍2700余年。东王内这个居住点,当然是贝丘事件以后很久的某个时代形成的村落。笔者在研读村里炎帝庙碑文时发现,金代建庙前,在原址上曾存在一座小一些的神农庙。据金代碑文记述,小庙宇破损不堪,是拆了旧庙建新庙的。根据小庙破损程度分析,小庙存在时间至少在200年以上。另外,笔者保存有数十块据说是王内村金代以前神农小庙使用过的古砖块,比金代以后的砖块尺寸大许多、重许多,是手工模制,粗糙笨重,但烧制质量却非常好。据文物爱好者认定为唐代砖。照此证据和时间推算,小庙建造时间大概在唐代晩期。笔者认为,建庙的目的是敬神为民。可能当时建小庙时这片土地属王内村所有,两个居住点也属王内村所辖。虽然小庙与主村隔着一条河,但隔河相望,距离不远。况且王内村主体即现在的西王内一片平坦,无山可依,无建庙合适地点。将小庙建在河东梁山凤凰岗,风水宝地,有仙则更灵。如果王内村与他的两个居住点无人居住,一片荒地,建庙何用?为谁服务?结论:此地当时已经有人居住。笔者推测,唐代晚期稍早,王内村已经增加了两个自然小村落。人们才可能捐资建庙,求神祈福。据以上分析得知,在唐代晚期以前,连姓族人已经迁居此地。广义上讲,现在的东王内村是一个多姓氏移民形成的村落,与其他小村形成村落模式相近,西南呈、上霍、南漳、西王内等村要比东王内村历史悠久很多,现在东王内的村名也是沾了西王内村名的“光”。

      悠悠千年,一晃而过。连姓家族人群,从高傲的贵族身份,因一场宫廷政变而无故牵扯其中,瞬间跌落谷底,变为逃难人群,可以想象到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担惊受怕,流浪乞讨,东躲西藏,甚至在逃亡路上失去亲人之痛的悲惨景象。经历过数百年不断地辗转迁徙,其中的一支最终找到一块靠近浊漳河右岸的一片荒地,在此开垦、居住,总算可以休养了。这一块宝地就是现在的东王内村。又经过历代族群不懈努力,直到宋元明清时代才算真正落地生根,站稳脚跟了。笔者研读古代碑文和县志时发现,金代建炎帝庙时组织者全是以秦姓、暴姓等姓氏为主,一个连姓人名都没有。建庙组织者全部出自王内村主体部分,即现在的西王内村。可见当时连姓族人多么贫困无主、无资无力。现在的西王内村还存在秦暴两姓。明清时期周边村庙碑文中,屡屡出现连姓捐资者人名。尤其是炎帝庙清代建造东厢房时捐资者基本全是连姓人氏。这说明,明清时期连姓族人生产力得到发展,生活逐渐有了起色。即便如此,堂堂四部明清县志数十万字,连“王内村”三个字都没有提及,更别说有东王内村名了。这一时期,倒是古庙碑文每每提及王内村或东王内村名。

      从现在东王内村连姓族群组成分析看,已经形成十多个分支,即俗话所说“一家子”。如果以“五服”为一家的话,说明连姓家族已经传承很久远了,不知过了多少个“五服”。“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此话不虚。时代久远,血缘淡薄,或者内部纠纷,分支就自然产生了。村里其他姓氏族群至今仍还是一家,如王、宋、暴等姓,只有连姓特殊,分支多,人口多。如果从连称春秋算起,至今连姓族群至少传承了百代以上。如果从唐代晚期算起,落足东王内的连姓族人至少也传承了五十代以上。

      还有人提出,东王内村怎么可能是多种姓难民、移民形成的村落呢?地理环境来讲,东王内村只是唐代晚期才逐渐形成村落,比周边大村形成村落时间要晚得多。一般来讲,村落越大,人口越多,形成的时间越早;村落小,人口少,大多为后来者。如西南呈、南漳等大村,很可能是商周时期形成的村落,就连西王内也要比东王内立村早很多。别看现在的村庄密密麻麻,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可古代地广人稀,荒地极多。虽然上党盆地农耕条件较好,但毕竟古代生产力低下,战乱天灾不断,人口少,村庄间隔也大,如南漳距西南呈,西南呈距上霍,上霍距西王内等。应该是唐代晚期以前东王内、王内庄、漳河神等村庄沿河一带是一片荒凉贫瘠的河滩空地,这就为后来逃难人群提供了立足之地。

      在这块宝地扎根以来,东王内村连姓族人与其他十三个姓氏人群和睦相处,建设家园,早已和一家人一样,共同融合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姓氏只是一种传统文化符号,现在已没有太多实际意义。解放以后,村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民当家作主,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精细耕作,收获比以前大增。虽然生活得到改善,但思想保守,生产力不高,又遇自然灾害,收入不多。连姓族人及全村人仍住着破烂不堪的土坯房,穿着破旧衣,吃着粗粮淡饭,行着泥土路,只能勉强维持温饱。改革开放以来,村民思想得到极大解放,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村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现在家家户户住着整齐漂亮、配置完备、独门独院的二层楼房,使用着现代家电,天天穿得像过年一样,顿顿精米细面、花样翻新,吃饱喝足。个个精神饱满,身体健康。更有富裕家庭,买了小汽车、农机具,科学种田已成为潮流。不少农户在城里买了新楼房,城乡两头跑。绝大多数村民拥有手机,通讯、交通也极为便捷。现在家家使用清洁自来水、天燃气取暖烧饭,告别了烟熏火燎的不卫生时代,同时也解放了生产力,与城市生活别无二致。村民或务农或打工或做生意或外出学习技艺,一切的努力,目的是增加经济收入,进一步改善生活。闲暇时,人们走在硬化的、宽敞、整齐、干净的街道上,走走看看,心情舒畅。广场舞、锣鼓队热闹非凡。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精神文明、物质文明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追求美好生活,本就是人类天性,与全国农村一样,这才是真正地迈入了幸福的小康社会。现在村民几乎户户有存款,十万、二十万元以上存款户比比皆是。从改革开放前村民生活窘迫到现在的逆变,这一切成就,应该归功于党的富民政策英明伟大。在建党百年之际,更应维护团结稳定、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不忘初心,听党话,跟党走是时代最强音!

      现在的连姓村民,才算过上了真正的“贵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