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2 期 / 第4版:4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外一篇)
□  赵艳峰

      安娜以卧轨的惨烈方式,带着她在追求爱情之前身上那闪闪发光的热情、智慧、真挚与纯粹,和之后的迷失、猜疑与患得患失,香消玉殒了。这爱的代价也未免太过沉痛,当初她舍下骨肉亲情、离开熟悉的社交圈、不顾舆论的指责,毅然奔赴的这一场爱情,如此收场,难免让人唏嘘。

      古往今来,人世间美秒的事物和感受无不是短暂的,想求得永恒,必得身穿铠甲,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去面对。接受平淡的生活与追求自由的心境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在波澜不惊的岁月里向往心中的星辰大海,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索的人生课题。

      列文做到了,托翁笔下这个有着春天般快乐的理想型人物,真实、热烈、热爱土地、关心农民、心怀理想……尽管他也会感到苦闷、孤独,也会因为内心的困惑而挣扎,心里也有许多无法向人倾诉的感触,如向心仪之人求婚遭拒,婚后产生的精神危机,夫妻相处的困扰,苦苦探索人生的意义而无果……但可贵的是,这个不那么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光明、对善良的追寻,他一边在云里写诗,一边又扎根泥土。列文喜欢打猎和养蜂,热爱大自然与劳动,对生活的饱满兴致充实着他的精神世界。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不能掩饰对列文的喜爱,他的每一次出现,就像浪涛中的一股清流,净化并滋养着我的心海。

      如果只从爱情与婚姻、人物本身的角度去解读托翁这部有着巨大的思想、社会与艺术价值的作品,的确是狭隘了。《安娜·卡列尼娜》描绘了俄国从城市到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可以说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值得反复阅读。

《人生海海》读后感

      读《人生海海》,源于观看了“樊登读书”一期关于麦家“作者光临”的节目。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我是把海岩和麦家这两位作家混淆了的,大概是因为警察和谍战不分家吧。那期节目看似在宣传《人生海海》这部小说,实则没有提及关于小说本身的只言片语,但却把麦家的儒雅、丰富、悲悯、情怀,刻在了观者心中。他送给大家这样几句话:“我觉得世界很大 ,但是文学最大。因为文学能够让世界变小,让我们长大。你读了文学书,就觉得世界是很小的,美国就在你的脚下,古代的俄罗斯就在你的心里,慢慢地,你读了更多文学书后,你的个体就长大了,世界反而变小了。”劝人读书的作家,好比苦口婆心劝你好好学习的老师,我就是这样有了读这部小说的冲动。

      “人生海海”,是一句闽南方言,形容人生复杂多变但又不止这意思,它的意思像大海一样宽广,但总的说是教人好好活而不是去死的意思。如果只是照着释义来理解这句话,大概顺势想到的就是“山山而川,沼沼其泽,生生不息……”读完小说,再结合主人公上校辉煌隐忍多舛的一生,我才算真正get到“人生海海”这句话的精髓。

      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去看、去听、去讲述那个在波谲云诡的时代风浪中,上校耀眼隐忍坎坷传奇的一生。

      作为乡下人,上校投身行伍后居然凭借聪明才智当上了军医;作为特工,他潜伏日占区,足智多谋;作为军医,他救人无数,其中还包括共产党的一位大领导,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荣立一等功。但是他离奇返乡后,却引来了众人的猜忌,甚至后来在“文革”时期遭到HWB的批斗和作践,为了死守当初为获得情报而被在小腹恶意所刻字的秘密,他对HWB小瞎子下了毒手,只残留下他一具行尸走肉,上校也因此逃亡而后被捕。小腹上的字,是他做梦都想刮掉却刮不掉的伤痛。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不能碰触的雷区。从结尾的事实来看,小瞎子已经坏到了根上,他代表的是人性的恶。

      但表达恶绝不是作者的目的,他只是借由抛出的阴暗昭示爱和希望。像老保长的慈悲,林阿姨的善良,“我”多年后,面对只剩下孩子般智商的上校,知道他曾经甘愿当太监、当光棍、当罪犯也要死守的秘密时,“我”不禁流露出的悲伤……正如麦家所说:“我想写的是在绝望中诞生的幸运,在艰苦中卓绝的道德。”

      生活很苦,但总有人给予你的爱会遮蔽住人生的苦涩,让你觉得苦何足道哉!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样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样子。终其一生,愿你记住的,都是善意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