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 期 / 第4版:4
长子精英文化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

□  申修福

(一)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魅力所在。

      人类社会的发展,依靠三种力量即经济力、政治力和文化力。经济是发展的基础,政治是发展的保障,文化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那么,“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呢?”《辞海》解释说,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有强大的凝聚力,有强大的渗透力,有强大的驱动力,有强大的辐射力,有强大的教化力。

      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的世界,资源的竞争,管理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力的竞争。而所有竞争,最终,都归结于文化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文化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国家兴。一个地方也无不如此。

      我们长子县是一方古老、神奇、英雄的土地,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里曾诞生了炎帝和尧王这样两位开创文明、始兴农耕、造福天下、光耀古今的伟大杰出人物,说长子人杰地灵,应该是理正气足,毫不夸张。然而不幸的是,这种英雄文化、光彩文化未能传承延续下来,尧王之后便很快中断了,泯没了,消失了,消失的无影无踪。直到近些年来,我们长子人,才从历史的废墟中进行艰难的挖掘和寻找,可惜寻找的太迟了,消失的太久了。

      公元2006年,在太原师范学院教授李蹊老师《帝尧生于长子考》学术论文的影响和带动下,我开始对长子历史文化进行多方面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个令我心动、引我思考、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就是:长子人才文化,尤其是长子精英人才文化明显落后于人。从古至今,长子一直是上党郡、潞安府、长治市的人口大县,但是人口、人才、精英人才是三个不同的概念,长子县论人口,敢竖大拇指,若比人才,却越比越觉得矮人一头。

      据权威资料显示,我国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以来,在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考取士中,全国一共录取了10万名进士,100多万名举人(零头不计),若按全国二千个县来算,一个县平均录取进士50名,举人500名。而我们长子县仅录取了进士28名,举人88名,进士数仅为全国平均数的一半,举人不达全国平均数的五分之一。从我老家西堡头乡来看,全乡14个行政村,30多个自然村,七千多人口,历史上竟连一个举人都没出现过,更别说进士了。

      如果说西堡头乡是山区,文化教育不行,那县城内总该可以吧,县城有文庙学馆又有廉山书院,孩子们上学方便条件好,师资也比乡下优越。可怎样呢?在一千三百多年漫长岁月里,仅仅出了金代4人,明代1人,清代3人,满共8名进士和明清两代一共18名举人。两项相加26人。一千三百年,一个曾做过上党郡治500年的大县城,出了26名所谓的精英人才,列成比例式则为1300:26。从进入官场的文化精英来看,经查阅有关资料得知,从秦朝到清朝全国一共出过1037名宰相,其中山西84人,我们长子一个没有(唐代名相苗晋卿·其祖父是长子人,后迁居壶关,成了壶关人)。而山西晋南的闻喜县,居然出了一个名为裴柏村的“宰相村”,就这一个村,历史上一共出了59个宰相,59个将军,21个驸马爷,在正史上列传的有600人,七品以上的官员3000多人。更令人惊叹的是,居然没有出现过一个贪官污吏。这是何等的文化景观、何等的人才盛况啊!

      长子精英人才古代不行,现当代呢?一句话,现当代仍然不容乐观。

      我们知道,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大变革时代,也是大量人才,特别是伟大人才、杰出人才、精英人才成批涌现的时代。我们长子县同全国各地一样,同样经历了在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的伟大斗争,同样经受了战争烈火和复杂环境的严峻考验和锻炼,应该是出人才、出精英人才的极好时机,可从最后结果来看,长子还是落后于人。请看如下事实。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和国民党的反动嚣张气焰,及时作出了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战略部署。我们长子县根据太岳区党委的指示,从1945年至1949年,先后五次征集兵员,全县共有7343名青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又先后八次抽调派出580余名年轻干部随军奔赴东北、华北、中原、江南、福建等地开辟新区,建立和巩固地方政权。这是我县历史上一次空前浩大的人才出征壮举。可到后来,除在战场上光荣牺牲的1559名战士外(让我们向这些革命烈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其余7923人,包括在军队中的战士和开辟新区的干部两部分。经过几十年锻炼成长,最后做到省、军、部付职以上的干部只有牛培德、苗丕一、刘文3人,加上后来的胡富国,也只有4 人。而和我们长子同为太岳区的沁县涌现出付省、军 、部级以上干部42人,沁源县涌现出14人,武乡县14人,黎城县13人。上述几个县的人口仅是长子人口的二分之一,甚至还不到二分之一。(2010年统计, 长子人口35万,沁县人口17万,沁源人口15万、黎城人口15万,武乡人口18万。 ——据《长治市志》)人口是我们长子的二分之一,精英人才却是长子精英人才的三倍多,甚至10倍(沁县)。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长子人口数量多,一比质量脸发烧。

      长子县出去的人才不行,留在县里的更叫人意冷心寒。

      陈华夫,是长子石哲镇西汉村人,是20世纪30年代长子县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于1930年考入北京朝阳大学,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仅24岁。是他第一个将革命的火种传播到长子大地,是他第一次奉命建立“中共长子县特别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又是他奉命于1937年组建了中共长子县委,并成为第一任长子县委书记。

      按说,这样一位长子县党组织的奠基者,长子革命事业的开拓者,长子精英人才的拔尖者,以后肯定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成为一个大人物。可结果呢?令人失望。陈华夫在1939年阎锡山发动的“十二月政变”中,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从此脱了党,退了坡,一步步走向堕落,成为一名可怜的“失败者”。 

      还有李某和吴某某,二人是1947年中共长子县委的重要成员,一个是县委宣传部长,一个是县委组织部长。这俩人也极有希望成为以后国家建设中的高级领导人才。谁知,一场“决片锅”事件和“桃色风波”,使二人职务旁落,名声扫地,前程渺茫。还落了个“长子人排外,长子人不好”的坏名声,给长子干部带来一连串伤害和灾难。这是发生在1947-1948年的事情。

      十年后的1959年,屯留、长子二县合并,组建“屯长县”。长子县一批干部从个人私利出发,纷纷上书告状闹分县,结果闹出一个“反党小集团”的臭名声和一个个被调出长子的凄凉结果。紧接着于1964年长子成为“四清运动重点县”,长子干部又将一顶“吃喝集团”的帽子叩在自己头上,17个公社书记被免职,长子从县到公社的主要领导干部一律换成外县人充任。长子干部队伍溃不成军、哀声四起,一败涂地。

      一连串的事件使长子干部变得谨小慎微,没有了锐气,没有了胆量,没有了为民请命、敢说敢干敢作为敢负责的大无畏精神和刚毅人格。

      有一件事最能说明这种精神状态。

      1990年代以来,先后有四大煤炭企业集团来长子开矿挖煤,几年时间,在长子一马平川的大地上开了九座煤矿,这显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疯狂吞食资源的掠夺行为,是现代人吃了后代子孙的“饭”。结果造成许多村庄断了水源,长子好端端的平川土地到处塌陷成麻池水坑,令人一睹,心痛万分。就是这样一种景象,长子干部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话,更没有一个精英人物向县领导提出过任何科学合理建议。这,不能不说是长子干部特别是长子精英人才的失职与悲哀。

(二)

      长子干部人才,特别是长子精英干部人才为什么不行?这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探讨的严峻课题。我在仔细翻阅新出版的《长子县志》和《长治市志》之后,经过长时间的苦思苦想,终于有了一点初步的理性认识。我觉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子干部不行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一个顽症,一个文化苦果,细追起来既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有不容忽视的社会根源。主要是:

      一、长子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长子人思想意识的负面影响。

      长子地平水浅,土壤肥沃,向来号称“米粮川”。历史上大灾大难少,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世代以耕田为本,以自给自足为乐,虽不太富裕,却也很少有出门讨吃要饭的现象。倒是一次又一次地容纳接受了从河南、山东等地跋涉而来的逃荒人。这种稳定安逸的社会生活环境,使长子人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和满足感,慢慢地养成了一种牢固难破的小农意识。加之长子民间盛行磨粉喂猪,(磨小粉是长子人的一项传统技艺)又有众多各类手艺人和能工巧匠,特别是理发这么一种轻松手艺和庞大队伍,对长子人思想意识的影响可谓是巨大的,是其他地方很难相比的。所以长子人即使走出去经风雨见世面,也很少有人叱咤风云,横刀立马,成为军队中的高级指挥官和一个地方的领导者、决策者。

      二、长子历史上大富大贵大名人很少,官宦世家、名门望族、书香门第更少。怡然自足的普通农家烟火笼罩广大乡村,民间未形成浓厚的读书风尚。

      长子历史上除传说时代的炎帝和尧王外,再没有一个伟大杰出、名扬四方的人物出现。西汉末年的汉司隶鲍宣是蒙冤获罪被流放到长子的,在长子只呆了短短6年,其子孙也都在外做官,对长子未产生大的影响。北魏时期的大司农尧暄与光禄大夫李业兴,二人大部分时间在朝,而且尧暄一去未回,李业兴不幸被害。宋代的王曙、元代的宋子贞、明代的阮勤、鲍希颜和清代的赵飞熊,虽然都做到高位官职,但在长子老家并没有雄厚产业,长子人很少见到官宦人家的富贵盛景,感受不到大户豪门的荣耀气象。(南张店李业兴故居九连环大院是长子全县唯一的一个“大夫宅第”)。由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少而又少,所以在全县各地民间未能形成浓厚的读书风气,“耕读传家”在长子并未成为一种文化时尚。反观沁县,为什么精英人才那么多,就因为沁县“耕读传家”风尚代代延续,读书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渗透到历代人们的血液之中。知识就是力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列宁的名言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从小到老,没有一天不读书。不读书,怎么能有大才干、大智慧、大眼界、大胸襟呢?长子精英人才不行,这恐怕是一条重要原因。

      三、由于以上两条原因,造成长子人未能养成一种集体人格,严重缺失公共意识、大局意识和担当意识。

      长子涌现不出出类拔萃的人才,甚至一些很有希望的“明星”人物如陈华夫、李某、吴某某们,居然一个个栽了跟头,直到60代初所谓“反党小集团”和“吃喝集团”的一大批干部,他们犯错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头脑中缺失公共意识、大局意识和担当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天下造福的共产党宗旨意识、公仆意识、使命意识树立的不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的不好。这对今天的长子干部无疑是一条深刻而沉痛的教训。

(三)

      回顾历史,审视现实,为的是开创未来。长子干部队伍能否华丽转身,来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我的回答是“能、完全能、肯定能”。怎么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寻求突破。

      一、大兴读书之风。

      读书明理,读书养德,读书成才,此乃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要结合党和国家号召倡导的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多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做到村村有书屋,家家有书柜、人人有书读,真正使“耕读传家”成为一种既光荣又体面的社会风尚,让读书之风吹遍丹朱大地。同时,要把读书活动与医治长子人的灵魂伤疤(小农意识、井蛙观念和山药蛋思想)结合起来,与改变长子干部的历史名声(排外、利己、小团体、缺乏大局和担当意识)结合起来。通过读书长见识、扩胸怀、开眼界、铸灵魂,造就一代有知识、有文化,勇作为、敢担当、抱团创业、同奔富路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二、大抓乡情教育

      爱国爱乡,家国情怀,是每个公民的起码素质,更是干部人才的必备思想政治条件。要运用各种手段和工具,对全县人民进行“知乡、爱乡、兴乡、护乡”为内容的乡情教育,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各级干部和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长子、认识长子,知道长子的历史、地理、人文、经济发展状况,让他们明白长子的优势和短板,激发建设和改变长子的雄心壮志。要将青少年学生作为重点,在学校开设“乡情课”。(因为青少年是长子的未来,是改变长子干部队伍整体面貌的希望所在。)要制定乡情教育的实施方案,做到有的放矢,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三、大树拔尖人才

      人才是一个地方的宝贵财富。要动员全县有识之士,加强对人才问题研究。要很好挖掘、大力宣扬长子历史上的拔尖人才,同时发现和总结现实中的各类优秀人才(包括在全国各地工作和生活的长子人),通过长子报、电视台、《乡情》、《精卫鸟》、《长子历史文化研究》等媒体和阵地,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介绍,营造“拔尖光荣、落后丢人”的人才成长氛围,逐渐形成人人争当“冠军”、个个誓做“状元”的蓬勃向上气氛,彻底洗刷“长子人不好,长子人不行”的历史污点,使长子这个祖国母亲的“大儿子”,活得有脸有面有尊严,以刚毅健美的英俊形象挺立于中华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