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4 期 / 第4版:4
发鸠山三绝
□  申修福

      我们长子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绝妙景致甚多,人们都晓得县南面的法兴寺有“三绝”,殊不知西边的发鸠山也有“三绝”。发鸠山的“三绝”可用“悲壮、神奇、幽美”六字概括。下边,就让我一一道来。

一绝:精卫填海

      发鸠山是精卫填海故事的发生地,是炎帝小女儿女娃的生死故乡和永恒家园。精卫填海故事是发鸠山悲壮的诗和不屈的魂,是发鸠山千秋万代的无价之宝。

      最近通过考证,我们又得到一个重大发现,这就是发鸠山与精卫填海和大禹有直接关系,是大禹治水的产物。当年,奉尧王之命担任天下治水总指挥的大禹因治理漳河水患曾带领他的一班人来到长子考察并登上发鸠山观察山水走势,了解当地民情。精卫填海这个神奇故事就是大禹在发鸠山上听到并记录下来载入《山海经》的。就连发鸠山这个名字也是大禹深思熟虑后亲自命名的。大禹是精卫填海故事的发现者、记录者、传播者和践行者。他就是用精卫填海这种顽强奋斗精神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跋山涉水,奔波奋战十三年,取得治理水患的巨大成功的。对我们长子来说,大禹的亲临和命名,无疑给发鸠山和精卫填海故事又增加了更为奇美的色彩和厚重感,使发鸠山和精卫填海故事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如今,精卫文化起源地已经申报成功,得到全国专家组的认可,成为长子独有的“专利”,偌大的中国谁也抢不去。可以说,这是长子全县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但长期以来,发鸠山和精卫填海故事只是“画中饼”。能否将发鸠山和精卫填海故事变成产业,变成财富,关键在于利用,在于开发,在于打造。

      发鸠山的现状是:大有说头,缺少看头。用现在时兴的话来说叫做“软件有余,硬件不足”。因此,开发发鸠山势在必行,不可再拖,应当加快。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及早动手。围绕精卫填海这一经典品牌,规划和建造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精神文化载体。我建议应当抓住如下重点:

      ①大禹视察并命名发鸠山的大型雕塑;

      ②精卫填海的优美造型;

      ③《山海经》书本模型及书内所载《精卫填海》原文版面墙;

      ④历代吟咏发鸠山和精卫填海故事的名人诗词碑林;

      ⑤复建被毁的帝女阁和皇姑坟;

      ⑥在现有的精卫祠内塑女娃像;

      ⑦发展和打造属于发鸠山独有的珍稀物种“柘木园”。

      我想,所有这些硬件恢复和修建起来,对吸引游客,宣传和弘扬精卫精神,其效果和效益将会无可估量。

二绝:崔珏断虎

      崔珏断虎是长子独有的故事,是发鸠山神奇力量的重要支点。一桩断虎吃人案,断出了千古神奇和万古佳话。

      唐代初年,发鸠山上一只皮毛纯黑的老虎,吃了上山打柴的孝子王小二,其母王婆告到县衙,县衙捕役捉拿凶犯时,居然不费一箭一簇,便将黑虎擒拿到手,并乖乖地跟着捕役上路进城。此乃一奇。到了城门口,黑虎死活不进,崔珏县令说:“城门是人走的,非兽道也。”只好在城门南边百米处掏了个洞,黑虎才从洞内进了城。此乃二奇。更奇的是,在断案的大堂上,崔县令公诉了黑虎吃人的罪状后,它居然点头认罪。此乃三奇。当最后宣判说:“你是兽类,你只能在兽中找食,不能吃人,你吃了人就得偿命。但考虑王婆孤苦伶仃,需要照料,故放你回去,替王小二尽孝,为王婆养老送终。”黑虎听了连连点头表示服从。此乃四奇。黑虎归山后按时把食物送到王婆门口,一天蹄上扎了刺便从水道伸进去让王婆为它挑出来。此乃五奇。王婆死后,黑虎整天卧在王婆墓前守灵,不吃不喝直至死去。此乃六奇。村人觉得黑虎改恶行善,分明是只义虎、奇虎、就给它在山上建了庙,称为黑虎庙,其岭也起名叫黑虎岭。如今庙已毁,岭依然。

       崔珏断虎吃人案,轰动了上党,上党各县都纷纷建起“崔府君庙”,长子城内的崔府君庙至今犹存,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崔珏断虎故事,无疑是发鸠山一笔宝贵财富。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强大的法律和道义力量可以镇压邪恶,也可以管制和改造邪恶。正如共产党将封建帝王和战争罪犯改造成社会新人一样,显示了正能量完全可以压倒负能量,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因此,我建议:

      ①发鸠山上的“拴虎石”和“黑虎洞”应当用围栏保护起来,以供人参观。

      ②发鸠山上已毁的“黑虎庙”,应予以复建并在庙内塑像。

      ③适当时候可以在山上设建“崔珏断虎”的大型雕塑,作为重点景观向世人展示。

      ④是否可恢复王婆居住的农家小院(有水道)或王婆坟墓?那也是一大景观,新奇而又寓意深刻。为发鸠山所独有,天下所罕见。

      总归一句话,崔珏断虎故事可以做大做强,牵引国内,感动世界。

三绝:漳源泻碧

      浊漳河是上党母亲河,是海河的主源之一。而发鸠山就是浊漳河的发源地,主源就在房头之灵湫庙下。灵湫庙为祭祀炎帝小女儿女娃而创建,殿内塑女娃及其母亲和姐姐全身金像,称为“三圣公主”和“漳河女神”。灵湫庙在中华大地上没有第二处,可谓万里疆域,独此一家。它是发鸠山的璀璨瑰宝,是浊漳河源头的耀眼明珠。现在经过复建点画,庙貌焕然一新,神像栩栩如生,院内历代碑刻成林,门口石阶层层有致,为开发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

      灵湫庙这里不仅仅光是一座庙,还有一大景观不可忽视,那就是“漳源泻碧”!“漳源泻碧”为明清两代长子八景之一,也是发鸠山最有灵气、最耐观赏的一处“绝景”。从精神层面来说,它是对“漳河”冠以“浊”字这一侮辱称谓的不满和自己表述自己的“自白书”——“明明我是天天‘泻碧’,怎么说我‘浊’呢?”走遍全中国,没有一条河流被称之为“浊XX”。“漳河”之名从一开始就叫“漳河”,《山海经》可以作证。只是到了东汉,一本叫《水经》的书才给“漳河”头上加了个“浊”字,成为“浊漳河”。后来的《汉书》《水经注》等古籍都这么称呼,一直延续,未曾改变。直到明代正德年间才终于有一位正直之士站出来,为“漳河”喊冤鸣不平,他叫王致中,河南洛阳人,时任潞州学正。他写了一首《题漳源》的诗,不妨将其诗及序录如下:

题漳源  

(明)王致中

      浊漳之说,不知传之何人。乘便游发鸠,见泉源清而且冽,慨世之好修而冒不韪者,独此水云乎哉!窃为水耻之,故醉记以告来者。

穷源四十里,灵窍泻芳泉。

眉睫池中见,蒸尝石上镌。

濯缨发清兴,逃世隐尘辁。

寄语循名者,浊漳空浪传。

      这是一首为浊漳河正名的诗,十分珍贵,为“漳源泻碧”提供了最好的注脚和证词。我觉得应当把它做成高大而醒目的版面,竖在灵湫庙下漳水源头,作为难得的源头一景。

      同时,为体现“漳源泻碧”,还应把过去最惹人喜爱的“四星池”和“八角琉璃井”恢复重建起来,以成为“漳源”的独特风景。

      还有,历代吟咏“漳源泻碧”的名家诗词,也可做成碑林或者长廊,以增强漳源的风韵和魅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可以在“漳源泻碧”的“泻”字上作文章,设计建造“碧水飞帘”“碧水扬珠”等“喷泉”式的景观设施,那将会产生更美的视觉效果,使漳源风光惊艳八方游客。

      以上“三绝”可谓是发鸠山的心脏和眼睛。但作为整体发鸠山,还有脸颊、耳朵、胳膊、腿和胸脯等等,如医祖庙、医祖塔、真武宫、南崖宫、北崖宫、太和宫、无风台、跑马坪、铁拐李休息亭,等等,都是发鸠山的景点,都可以逐渐复建和整修。可以说,发鸠山浑身上下都是故事,包括炎帝、尧王、彭祖、丹朱、李存孝以及现代抗日名将武士敏、八路军游击队和逃难的饥民等,都在这里有故事。甚至每块石头、每株小草底下都埋藏着一个奇美传说。因本文重点说“三绝”,不涉及其他,故写到此为止。正是:

发鸠浑身故事多,山山岭岭都飞歌。

鸟衔石子填魔海,虎跪王法孝泪婆。

溢彩灵湫谁拜庙,蒙冤碧水自扬波。

风光奇美天涯少,尽快开发莫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