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 期 / 第4版:4
树化石探秘

□  王鸿远

      当古生物遗体被深埋于地下,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化,便成为跟石头性质一样的东西,而且仍保留着生物体的原样,这就是考古和地质科学所说的“化石”。既是化而为石,人们自然充满好奇。 特别是极其罕见的树化石,时间跨度达数亿年,身世可谓悠远而奇绝,探究其形成的奧秘,对于地质、生物、环境等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长子县城西南10公里处的仙翁山上发现的树化石群落,是我国华北地区唯一的树化石发现,而类似的树化石发现,世界上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处。可见,长子树化石堪称极其珍贵的自然遗产。树化石地质公园坐落于风景秀丽的仙翁山麓,公园保护区內有树化石群7处,露出地面的树化石90余棵,其中最长的达14米,最粗的直径为1.24米。作为标本和观赏的需要,一棵树化石被安置在了长子宾馆的迎宾大厅里。若去造访,即可看到从山坳沟壑间搬运来的树化石矗立在人们频频来往的过道旁,大厅广众之下的它尤其引人注目。走近树化石,其树之形态和石之质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通体高大而粗壮,相貌斑驳而沉郁,枝干的断面还能看到树木年轮的痕迹。树化石俨然像一位古稀老人,历经沧桑却不屑过去的坎坷与磨难,悄然慰藉。自从树化石乔迁于此,便给这富丽堂皇的迎客厅增添了浑厚凝重的色彩,让远古与现代衔接,将自然与人文交织,令人感慨而遐思。

      经专家鉴定,此树化石是两亿五千万年前的柏树演化来的。那么,人们自然会问:生长在地上的树木当时是怎样被埋在地下的呢?对此疑问,需从地球早期的侏罗纪时期说起。研究证明,侏罗纪时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十分适宜植物生长,地球上很多地方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松柏等古乔木苍劲挺拔,枝繁叶茂,特别是处在低洼地带原始森林中的树木生长速度快,树干粗大。不料,本来地势低,大地震又使这里继续下沉,而附近恰是被不断抬升的高山,突如其来的火山喷发,使火山岩浆和崩塌的泥土石块瞬间将树木掩埋。之后,火山灰泥浆以及泥石流不断地淤积,使地上的沉积层越来越厚,树木最终被深埋于地下。

      人们都晓得,埋在地下的树木终究要腐烂掉。那么,要腐烂又怎么会变成石头状呢?这需从树化石的别名说起,其实,树化石又叫木化石或硅化木,也就是说树化石的成分含硅最多。当树木被迅速掩埋于地下深层后,与空气特别是空气中的氧完全隔绝,又处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所有细菌停止了生长繁殖,木质是不会腐烂的。不过,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木质却很容易被含硅、钙、硫、铁成分的水溶液所溶解,尤其含丰富氧化硅的水溶液,一边溶解树木的木质成分,一边将自己携带的硅质成分沉淀于所溶解的孔洞中。同时,含木质的溶液被挤出,随地下水流走,不断地浸入,溶解,沉淀,挤出,形成了物质交换替代现象,这是一个漫长而细微、连续而有序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这一过程,硅质充其量填塞所有位置并固化,替代木质的同时又将木的轮廓和形状得以保留,这就是树木深埋于地下的石化过程。其实,人们采掘的煤碳也是树木和其它植物的化石,不过,形成煤碳的石化叫碳化,与树化石比较,两者在地下所处的环境不同,演化过程不同,因此结果不同。

      地质科学研究表明,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陆构架是地壳板块早期运动的结果,大约在一亿五千万年前,地球进入地壳板块运动活跃期,在板块作用下大陆漂洋过海缓慢地向北移去,又不知过了几千万年才位移到现在的地理位置。然而,地质年代又说明,板块运动晚于树化石的存在。由此推测,树木被掩埋时的地理位置应该在南方,是随板块运动来到北方的。

      后来,板块作用下的造山运动不断发生,地下岩浆被挤压的力的作用,使岩层及地表隆起或塌陷,形成了褶皱地貌。大约一亿二千万年前,树化石所在的地方变成了群峰险峻、沟壑万千、山峦绵延的千里太行。连续的造山运动最终把树化石抬升起来,经风吹雨淋和洪水冲刷,覆盖在它上面的泥土日渐浅薄。

      时间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农业学大寨如火如荼。有一天,生产队在山地刨荒造田,有位农民一锄落地,感觉斫在了石头上,刨开土层后,看到的景象使他既惊奇又纳闷:这石头怎么又像木头呢?从此,树化石被发现,也终于能让人们去探究它那幽幽身世了。

      树化石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珍奇。长子,历史悠久,风光怡人,素有 “神话山水,千年古县 ” 的美誉。姗然而至的树化石,像在这片古老大地上盛开的奇葩,让美丽的自然景观多了奇奥平添了厚重,让故乡的风情韵致更加浓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