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论语》一本,犹如珍宝佳玉在手。
作为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论语》引领着从古到今的人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康庄“大道”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每每开卷诵读,心思全跟着孔夫子游走,仿佛去了人间的一方净土。慎独思之,静心研之,泰然,安之,净之!灵魂至归,从内到外都接受了一次真正的洗礼。
修为之光
行走于天地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从出生到长大到独立到慢慢老去,生命的进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历程。多少年的时光罅缝,才换来一世的轮回?
遇见即是缘,感恩拥有,一部伟大的《论语》像天地间的一束光,光照到的地方,黑暗就无处遁形。
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孝顺、善良、好好学习,认真做事,殷殷切切,诲人不倦。父母教导我们要学好,不要学坏,这些道理都是共通的,贯穿着先立德后立人的思想。在为德、为人、为学、为事的诸多人生命题中,为德是基础。这也恰恰是孔夫子个人修养的最佳境界——君子。
立于世,最基本的人伦包含个人品行、孝悌、为学、做事的能力;对于大的层面来说,之于国家或者是社会,包含有仁德、政治、礼仪、社交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道德品行,一个人行走在天地间,最首要的就是个人的修养与人格的提升,最高的准则就是达到“君子”的境界。
那么如何提升一个人的品行,首先必须向内寻求,升华自我,做到清心静心,孔子的境界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是修为的第一步。要守得住内心的宁静,清心修为,不被外界的物质世界所枷锁。守得住岁月的寡淡,才能沉下心来做人,做事。试想一下,哪一个伟人不是在历经岁月沧桑巨变,依然能坚守自己的本真与信念,坚持做自己,安然处之,最终获得了某一领域的成功。今天,物质极大丰富、社会繁杂,各行各业纵横交错。读了《论语》不禁想到,自己作为一介凡夫俗子,更应该学习孔子的安身立命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追求心灵的真正成长,仁爱,阳光,豁达。至于怎么做,孔圣人有语录教诲:“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拿每一条来衡量,都是标尺,是做人的信条。
隔空遥望,以史为镜,我不禁对“万世师表”孔子心生徐徐敬意。人生在世,如行舟过海,风里浪里,当自强。孔子有言:“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当遇到挫折、困难时,试着抛开暂时的彷徨、迷惑,与之一搏,既然风浪不会停,只能闯过去。孔子的教诲正如一盏明灯,在辽阔的人生瀚海,给我们拨正航向,领我们走出迷惘。
和谐之美
孔子在礼乐崩坏的周朝最向往天下大同的和谐景象,“礼之用,和为贵。”和是表里合一,人心向善,见贤思齐,那么通往的路径就是“道”。
读《论语》数月有之,寻“道”而不得,遂静心沉思,道不是某一种“道”,而是天地间的一种至明大义,一种万物至归的大“道”。
这种道是各种因素的和谐统一,如五味的调和、八音的和谐。孔子对“道”没有明确的概念,只是从和弟子们的言行中,渗透了道的方方面面。这种道是“克己复礼”,每一个个体都能严格要求自己的话,社会上触犯法律的人和不文明的人就会减少。这也正是孔子所追求的“道”。这种道就是一个人如君子般仁德的言行,这是一种伟岸、高洁、正直、忠诚、大义等的高贵品德的总和。“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每个人如若能从内心分辨善恶,并能时刻束缚自己的言行,那么就不会有恶了。
孔夫子是一位有智慧的老者,他平实的话语中渗透如何用道义来调和人情世故。“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几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每一个人都能求“道”遵“道”,内在和谐,才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家庭的和谐,邻里关系的和谐,一个团体或组织的和谐,继而才有社会的和谐。那么必然天下归“仁”,天下景明,实现仁人志士、社会大和的局面。
为学之道
关于为学,孔子的教诲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圣人眼里,为学和做人是一体的,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著书立说,更重要的还在于修身养性,提高品德,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关于如何为学,孔子总结了四教:文、行、忠、信。即学习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忠诚老实、讲究信用。只要方向是对的,就从一而终坚持就好了。人的一生当中要学习的东西很多,除了知识、能力、本领,更有仁、义、礼、智、信等更通达的人性和社会学规则,”“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一生求学是难得的品格,不管时代如何更迭,唯有持之以恒地学习才不会落后于人。
这种为学也要讲求方法,“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不是机械地为学而学,而是讲求方式方法,有智慧有选择地学习,融入个人情感地学习,这样才能获得新知识、新本领。为学的态度还需谦虚、谨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智者虚怀若谷,举盈若亏,不仅说的是为学,也是为人的一种境界,恭谨谦和,低调做事,这大概也是一种做人的学问吧!
仁义之华
《论语》通篇贯穿着一种至善至美的最高理想,它是入世的,亦为自己人生的一部活字典。
孔子一生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即为“道”,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就是仁、义、礼、智、信。仁是基础。仁爱之心,凡事友爱待之,人与人之间多一些交流与理解,多一份信任与美好,少些误会与冷漠,社会才会更美好;义的基本含义是善或美,是美好的事物。在这里就是爱己及人,由内而外,由己想到别人,讲求奉献精神;以礼待人为礼,礼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用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纽带;还需用智慧去实现,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文化精髓和核心思想,包含有一个人的价值观、智慧、思维等;最后还得讲信用,遵从大的规范,才能用世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从个人来说坚定信念,努力学习,求仁乐道,对上懂得治国方略,这些就是做到了仁。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刚强不屈,果敢坚毅、质朴老实,言语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这其中包含一条至上的大爱。“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威成人矣。”这些都是大义,国家有危难的时候可以挺身而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敢为天下人先,这些仁义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始终坚守的人间大道。
天宽地阔,穿行其间;寻古论经,开拓见识;仁德一发,知仁而仁。学习圣人智慧,传承中华文化;赓续精神血脉,凝聚中国力量。一代代华夏儿女正是传承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仁义智慧,勇往直前追求真理和正义之光,踏着前人的足迹,不断向着新征程再进发,再攀登,续写华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