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 期 / 第4版:4
天下书法数第七(一)
□  王鸿远

      我家老宅的院子里曾珍藏着一通大理石石碑。“文革”时期,以防被所谓“除四旧”“砸烂封资修”的狂热行为殃及到它,长辈们悄悄地把石碑搬到堂房东间隔壁的廊道里,并用干草掩盖了起来。当时,我刚初中毕业,被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滞留在学校。我的祖父和本家四祖父生怕我走漏了风声,再三叮嘱我:咱们家有石碑的事千万不可在外边说。宿物有幸,石碑总算安然无恙地度过了那段不寻常的岁月。那么,看似普通的石碑,为何要慎重地珍藏着?它的身世又是怎样的呢?这就不得不从我县清代书法家冯士翘的生平事迹讲起。

      冯士翘,字怀远,号秬山,山西省长子县城北街人。清康熙56年(公元1718年)生。书香门第、耕读为家的冯士翘,自幼喜爱书法,擅文章诗词,喜结交朋友。据说,冯专注书法,勤于笔墨,为练字行文每每废寝忘食。勤苦不负有心人,冯士翘终究笔下生辉,书墨如珍,成为一代书法家。

      长子县城北大街东侧有一条深巷,自古叫盐店圪廊,这里仍保留着冯士翘的故居。前来造访,虽然人们看到的是早已破败的景象,却仍感觉有一种文人宅第或大户人家的气势。通向故居的甬道,古槐荫郁,幽静清静,深邃的两进四合院,宅门亭然,高墙耸立,与附近高楼林立的现代建筑相比,这里仿佛别有洞天。即使颓敝的残垣也显示出厚重和深沉,门亭坍塌,门楣朽裂斑驳,院内屋檐下的托梁挑出和兽头木雕都已失去丰韵而模糊不清。四面环顾,满目沧桑却处处显得苍老而风骨犹在,令人噓叹不已。

      与寂寞惘闻的故居不同,寻找冯氏碑刻书法作品的文物保护工作在悄然行动。据有关方面搜集和考证,散落在县域内外镌刻着冯士翘手书的石碑尚有几处,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恐怕数得上我们王家珍藏的那块石碑了。缘于这块石碑,又有许多有关冯士翘鲜为人知的故事。

      进入乾隆年代,冯士翘已是一位风度翩翩、举止朴雅的青年,时逢乾隆盛世,他惟谨安身立命,谈笑踌躇满志。在盐店圪廊这条民巷里,店铺疏落,但经营食盐的店铺尤为兴隆,这里有南来北往的盐商,有县衙官府巡役赋税和城乡百姓前来秤盐的人,无疑,这给冯士翘了解世情、结识乡贤、读书求学以进取功名,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环境。

      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位秤盐的年轻人,衣履整洁,眉目清朗,他手提盛盐的小箢,来到柜台前见掌柜的问道:“可有粗盐秤二斤。”“有嘞”,掌柜随即拎秤从柜台下撮了盐去秤,年轻人从青衫内取出数文钱将付现,这时,冯士翘正巧向店铺走了进来,低着头,右手指头在左手掌心比划着什么,来到柜台前,接着又在柜面上像是书写起来。原来他在练字。见这情景,年轻人似乎为惊觉他而开玩笑地说:“哎,冯兄,这可是盐店不是书房啊。”“呀,小王,对不起,还没来得及抬头看见你。”“秤盐呢。”“嗯。”“我也是来秤点。”俩人言语罢都秤得盐相偕走了出来。王姓年轻人想起家父曾说过冯士翘字写得极好,便说道:“冯兄,改天我可要到门上拜习书法。”“好啊,我恭候你的到来,不过,鄙人的字还不行。”邂逅于盐店,是这两位年轻人打认识以来的一次心意相投的交流。

      话说这位王姓年轻人,他是北街背巷我们王家后生。清乾隆至今的286年,估摸王家也经历了十几乃至二十几代人了,由于战乱,祠堂毁荡,族谱丢失。遗憾的是笔者不能断言自己是本文所指王氏轻年的第几代后嗣,也未得到关于他的本名及字号的信息。不过,据说他称冯士翘为“冯兄”,而冯乐意称他为“王郎”。那么,不妨本文就以此称谓来叙事了。

      那个时候,王家也算得上家业殷实,书香门第,耕读传家,读书人辈出。冯士翘与王郎都曾就读于县城书院,冯为学长,王为师弟,何况又是街坊邻居,俩人成为求学之念相同的好友。他们在一起总是手不释卷,促膝而谈,持论天下,憧憬未来。乡里总能见着他们力田稼穑,耕读不辍的身影。

      岁月蹉跎,庸常流俗的日子终究不能消遣书生意气。冯王二人心存高远也趋势封建,都以考取功名为人生愿景。后来均参加府试,搏得生员学位,有了秀才的名份。一日,王郎询请冯兄道:“读书求进与从戎求功,兄取何者?”“你说呢?”冯反问道。“唐人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王郎以诗来回应。“嗯,须知文德和武功都可以报国。如今天下太平,治令统一,皇恩浩荡,盛世风华,我们何不因势而行,修身齐家,效力朝纲呢。”冯正经的回应,接着又说道:“当今皇上待见人才,招揽贤能编辑四库全书,御览典藏,对泼墨酣书之迹尤为欣赏。”“不错,听说圣上亲设三希堂以集珍稀,那可是毫墨精华啊。冯兄书法造诣颇深,以己之长有朝一日定能名重天下。”王郎应允地回话。冯士翘也心有灵犀,自信满怀。

      三年一次的乡试是读书人难得一搏的机遇。时下冯王二人温习经书,攻研政训,以备大考。秉烛待旦地学,家人们也尽心伺候着,都说一朝考中那可是举人老爷了。

      但是,这一年他们都未能及第。之后数载应试也都未能及第。冯在心想:难道天不酬勤,莫非是易老难封的命。更为尴尬的是,冯士翘胞弟冯士甄中进士,受国之监学正,这又使他倍觉自惭形秽。

      且说王郎,由人推荐聘为乡下私塾。年末辞旧迎新之际,王郎来到冯兄家,除了诉不第之怨,便有一事相求,请冯给他的宅第写一幅中堂及对联,以新字补壁。冯欣然应诺。看王郎还年轻,大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不必忧形于色,想到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短歌行·赠王郎司直》,此篇恰适赠予如今与己深交的这位街坊王郎。宣纸铺开,笔砚已就,冯气定神凝,随即笔走龙蛇,墨如烟花,字字端庄俊逸,舒畅灵动,一篇诗文潇洒遒劲、气韵生动地跃然纸上。此杜诗云: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又撰一对联曰:卷帘抬碧水,扫榻卧青山。

      在杜甫诗中我们看到一个心存高远而壮志难酬的王姓青年,他久居江陵,怀才不遇,趁酒兴拔剑起舞,斫地悲歌。杜甫同情这位与己交深的王郎,愿推举他入西蜀寻求诸侯的提携。全诗表达了对王郎的劝慰之意以及为王郎送行的殷殷之情,诗的结尾发出韶龄有为、垂老不及的喟然长叹。冯士翘吊古喻今,借诗寄情,用千年传唱的诗章和隽永的笔墨来表达眼前的王郎与他的友谊之情以及对王郎的真诚厚望。相距上千年,人物春秋竟有如此惊人的相似。对联“卷帘抬碧水,扫榻卧青山。”散发着清幽淡雅、淳朴芳馨的意韵。

      冯士翘因书法才艺超群而远近闻名,慕名前来以求亲笔的人络绎不绝。或许是选优择胜和相得益彰的效应,冯与壶关县的文章大家冯文止、长治县石刻技艺精湛的常大中三人结盟乡梓,组合推出了文止撰文、士翘书丹、大中镌刻的一体化文书镌作品,许多令人赞叹的匾额、碑刻、塔铭和墓志流布在上党地区。三人组合也被人们誉为“上党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