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去年一亩地收入近2 万元,今年我又增加了几座大棚。”4 月15 日,在长子县丹朱镇大李村蔬菜大棚里,村民王培红正在撒鸡肥。近年来,随着当地大棚蔬菜种植园区的建立,大李村种植人数已达200 多人,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大李村位于长子县城东南4 公里处,地平水浅,土地肥沃。多年来,全村三分之二的老百姓以种植青椒、尖椒、西葫芦等时令蔬菜为主。
“种植规模小、种植分散、买卖渠道不通畅等问题一度成为制约全村农业发展的瓶颈。”大李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彪说。
2015 年,经过多方考察,结合村情实际,大李村成立长子县民乐蔬菜种植有限公司,并整合村里闲散土地,兴修田间道路,建立大棚蔬菜种植园区。
“3 年时间内,我们收回机动土地400 余亩,新规划土地700 余亩,整修田间道路5 公里。”李建彪介绍,村集体配合蔬菜种植公司通过流转土地、兴修水利设施等措施,将大李村设施农业从粗放型逐步转化为集约型。
种植问题解决后,如何实现蔬菜产销一体化成为大李村关注的重点。李建彪说:“以前村里也有蔬菜交易市场,但每到收菜时节,市场周边车辆随意停放、垃圾成堆,影响环境的同时,更增加了村民矛盾。”
2016 年,为解决地方交易秩序混乱,交易环境脏、乱、差问题,大李村投资近20 万元将废弃垃圾场整修,建起蔬菜交易市场,组织村民在市场内集中销售,当地蔬菜交易日渐规模化。
“每年4 月份种大青椒、尖椒等蔬菜,两个月就可以采摘,亩产效益达1 万多元;7 月份后开始种植西葫芦,采摘一直持续到入冬,亩产效益能达1.5 万元。”大李村种植户王建丽说,村里大部分种植户都是一年种两季,每亩地年收益在2 万元以上。
如今,大李村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1000 余亩,村民认购的大棚数量多的能达到十几个。该村时令蔬菜也逐渐形成了固定的种植和销售模式,主要销往山东、河南、福建等地。大棚蔬菜种植现已成为大李村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李建彪说:“今年计划利用村里闲置的土地建立冷库,暂存不能及时运输的蔬菜。”李建彪说,该村将探索构建从种植到生产、物流、销售、旅游服务等为一体的乡村振兴产业链,使大李村的“小土地”产生“大价值”。
现在的大李村,种植户们靠大棚蔬菜致富,农民的生活条件改善了,腰包鼓起来了,对种植蔬菜的信心也更足了。 张晓丽 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