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以来,不断有人向我了解有关心理咨询的问题,交流中发现在很多人心里存在着很多误解与疑问。下面我将内容整理成问答的形式分享给大家,希望更多人了解它。
问1:“心理咨询是特效药不?去做一次心理咨询,我就可以彻底解脱了!”
答:许多人对心理师抱着魔术师一般的想法,认为咨询一次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甚至有人期待咨询师的一个建议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事实上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感觉,第一次咨询之后如释重负,其实,这种感觉很可能只是暂时的,当回到现实世界很可能又重头开始。
事实上,心理咨询很难立竿见影,不是西医开的特效药。咨询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信任关系的建立、来访者问题的澄清、来访者的无意识抗拒成长等。这就决定了咨询和治疗很少一次就完全见效。咨询耗时几个月甚至几年的事情比比皆是,因为心灵的成长与人格结构的平衡甚至重塑是需要时间的。
一般人求助于咨询时,通常是带着许多常年累月所形成的心理问题。比如多年的抑郁、强迫等神经症,是不可能通过一次50分钟左右的咨询就解决的。
通常情况下,第一次咨询,咨询师会收集你的信息和情况,然后逐步发展出治疗和纠正的方法。一般一次咨询之后,还需要继续预约咨询。
问2:“有问题我自己扛扛就过去了,我很坚强的!是不是就可以不找心理咨询师了?”
答:仅仅依靠自己的意志力与自己的心理问题抗争,原本很快就能走出的心理困境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造成幸福感和生活品质下滑,这种损失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就像我们平时运动跑步“扭伤脚”一样,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遭遇不一样的心理困境:愤怒、郁闷、焦虑、烦躁、躲避、恐惧、厌食、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适应新环境等。
心灵的伤明明贴上膏药静养两周就会好的,非要硬扛着去走路,结果化脓了结成硬硬的痂,影响美观不说,还花了更多的时间去愈合。何苦呢?
问3:“别人会笑话我,如果去心理咨询的话就代表自己不是正常的健康人了。”
答:心理咨询师帮助的对象就是日常生活中遇到心理困境的人,有反省能力、有比较成熟的情感与思维能力的人。那种认为只有负面情绪累积到“病”的境地才要咨询的看法是错误的。如果目前出现的问题开始无力解决,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就应该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如果发展到严重干扰生活的状态,那更应接受心理治疗。
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精神病是医学概念,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是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它与一般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有很大区别,而轻度的心理问题或者心理人格障碍、认知障碍、心理困惑等几乎人人都有,这是完全正常的。
此外,经济情况比较好的人群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一些发展类的心理咨询,比如女性成长、个人赋能等咨询。这些帮助会让个人更好地自我完善,发展出更有爱的能力与体验幸福的能力。
问4:“如果把自己的隐私讲给咨询师,他会不会笑话我或评价我?”
答:这是一种常见的误解。在咨询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了解求助者现在的问题,从专业角度来说很有必要了解求助者的任何过往经验或任何自由联想的内容。这些内容也许就包含着求助者的某些隐私,但是专业咨询师在咨询时不带有任何个人的主观立场和价值判断,去理解当下求助者的情感、认知与行为。然后,给出咨询和建议。
专业咨询严禁泄露病人姓名、病史及相关信息,因为咨询师有义务替咨询者保密,也必须遵守保密原则,并且严禁与咨询者之间有咨询业务之外的私人关系。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在街上咨询师看到自己的求助者,是绝不会主动上前打招呼的。所以,专业的咨询师是可以给求助者完完全全的安全感与开放性,你想倾诉他就接住,并不会让求助者有被迫讲述的感觉。
问5:“做咨询是不是找越老的越好呢?或者说是专家?”
答:一位咨询师曾说:“不要迷信专家,心理方面没有什么专家!”事实上,所谓的专家也会有不少脱落的求助者。
这确实反映出心理行业与一般行业的某些区别。至于咨询师的年龄,当然具备一定的阅历和经验是肯定有助于咨询的,但也不是年龄越大就一定越好。
心理咨询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咨询师必须在知识上具备专业素质,还要有广泛的认知量,比如哲学、艺术、建筑、文化、音乐等修养,在个人特点有着精神悦纳、精力充沛、思想开放、感知敏锐等特点,具有良好的思维反应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具备助人的人格条件。所以,寻找胜任的、合适的咨询师是最重要的。
问6:“咨询就是聊聊天,安慰一下,我找个朋友开导我,不也一样么?”
答:看起来都是聊天,是什么让心理咨询变得特别?
一是更专注地倾听。咨询师会专注倾听你的故事,跟着你自己的节奏一点一点拼凑起你的真实感受,寻找最适合当下的生活状态。
二是更安全的支持环境。专业心理咨询前,咨访双方都会签订协议,咨询全过程都有严格的保密设置,你可以安全地畅所欲言,所有讨论都会留在咨询空间中。
三是更纯粹的咨访关系。咨访关系有且只有心理咨询一个目的。你的所有想法都会得到尊重,而每次咨询结束时,你不用有任何负担地回归日常生活。比如,你不能跟朋友闺蜜说的任何,在一个包容与安全的咨询环境中却可以无所顾虑地表达出来。
四是更接纳更包容。心理咨询不是讲大道理,其核心是“共情”。咨询师会尝试站在你的角度体验你的烦恼,敏锐地觉察到话语背后隐隐流动的情绪变化,不加以任何评判指责。
五是更深入的探索。心理咨询师会从你的言语细节和日常行为中,挖掘出平常不被看见的心理活动、性格特质或是困扰已久的思维习惯。
我们能从家人和朋友那里得到爱与温暖。然而在探索自我的路上,心理咨询师能够提供更专业的帮助,帮我们重新找回希望,打开另一片广阔天地。
问7:“我自己看点心理学书籍,不是更方便、更便宜嘛?”
答:看书代替不了心理咨询和治疗。就和我们身体生病一样,大多数人都不会想着去学医自愈,而是尽早寻求医生的诊疗,避免出现更严重的症状。
当我们遇到过不去的困扰,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治愈自己方面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它并不是我们解决自身困扰最有效的办法。正如我们可以通过医学科普了解头疼脑热等疾病的成因,进行自我照料,但无论如何也不会给自己开刀动手术。
我们的困扰往往是在关系中产生,那么,也应该在关系中解决。在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问题也会带到此时此地的咨访关系当中,咨询师作为一面镜子,帮助求助者探索自己、看到自己、明了自己。
问8:“我去医院挂精神科会不会更专业?”
答:心理咨询师与精神科医生有各自的专业领域。
心理咨询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诊疗程序。精神科主要面向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双向情感障碍(躁狂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酒药依赖等重症精神障碍患者和某些较重的神经症及人格障碍患者。
不是所有的精神科医生都能够使用“咨询”技术,从事精神科专业的医生,只要他没有经过人文背景的训练,咨询专业的训练,未取得心理师的资格,那也只是一个精神科医生,而不是“心理咨询师”。很多一般性心理问题,精神科医生不一定能胜任咨询,但专业心理师却可以咨询得很出色。
心理咨询师从事的是非药物的心理治疗,除了重视心理诊断外,更重视症状背后的心理过程,重视探寻心理症状背后的认知矛盾、潜意识冲突和心理应激的影响,咨询环境相对于医院来说通常更安静优雅,私密性好,而且实行预约而节约了求助者的时间。
所以说除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以外,一般人的心理问题完全可以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处理。
问9:“那个心理咨询师好像没找到什么解决我问题的好方法。心理咨询究竟有用没?”
答:确实存在一些这样的抱怨。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一些咨询师的确缺乏专业能力外,还有很多情况,并非咨询不起作用。
首先,无论哪个心理学流派的治疗理论和治疗技术,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很多情况下要用较长的时间、多次的强化才能见效。正如“百年树木,十年树人”所说,对一个人的精神层面与心灵层面的干预与影响是需要一个相当的过程。身体塑形尚需每天坚持不懈的饮食与管理,何况一个人的内在的调整甚至改变与重塑呢。
其次,不同咨询方法对不同来访者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可能某些方法对某些人在某些时候作用有限,这也需要进一步深入咨询,调整方法或者转介。
最后,来访者有改变自身的愿望,能够敞开心扉与咨询师交流,就可以推动咨询的进程,就像水涨船高。如果来访者自身不作出相应努力,改变的愿望不强烈,就会影响咨询效果。此外,信任感的建立咨询师的擅长领域也对咨询效果有影响,所以建立匹配的咨询关系也很重要。
当咨询过程中出现心理抗拒时也可能是攻坚的关键时刻。坦诚地和咨询师谈自己的感受是对来访者最有益的选择。
问10:“咨询师应该是能够帮我解决一切问题的吧?”
答: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首先要求咨询的内容必须是心理方面的,其他方面则不在咨询的范围。
咨询的核心是“助人自助,自我成长”。
咨询师通过启发、引导、支持、鼓励,帮助求助者领悟到内心存在的冲突,矫正错误的认知,做出新的有效的行为,从而达到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完善人格的目的。整个过程,始终是求助者主动。咨询师只起一种协助、指导的作用,不会主观地指示求助者一定要怎样做或一定不能怎样做(除涉及生命安全等重大问题),心理咨询不是要替人决策,而是要帮助人提升自己决策的能力。那种认为咨询师有能耐把问题一一替自己解开,而自己无须思考、内省、努力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对于那些有严重的心理疾病的人,除了心理治疗以外还要进行药物治疗。
县委政法委心理咨询室 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