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 期 / 第3版:3
为梦想坚持走下去
——一位六旬退役军人的“数学人生”
魏慧梅


      十余载潜心钻研,用坚持成就梦想。在长子县有这样一位退役军人,为了完成朋友的嘱托,有着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只为数学理论和知识能推广出去,进而弘扬数学文化,让数学精神发扬光大。他,就是长子县“数学达人”张景刚,也是长治市经济数学研究会副会长。

      在张景刚的书房,记者见到了他。在他的书桌上,摆放着许多关于数学理论的书籍,几摞厚厚的草稿纸,这就是他这些年的日常。这些年,他最能坚持的事情,就是读数学著作,或者钻研数学理论。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无处不用数学”,在张景刚看来,数学是万科之本,是研究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凭,而研究数学却已经超过十五年时间。他的家人说枯燥的数学经他研究,那些命题好像都变得有了生命。正如他所说“数学是最有意思的学科”。

      张景刚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能让数学在他手中像变魔术般发光?他常年没有稳定工作,究竟是什么使他面临生活困境也要将数学研究坚持下去?

         多重经历  让他与数学结缘

      张景刚,现年68岁,他的老家是长子县大堡头镇青仁村。他的父亲在他年幼时去当理发学徒工,常年奔波在外,后在临汾市洪洞县安家。张景刚就在那里度过青少年时光。

      回忆起小时候的经历,张景刚说,他念小学时就非常喜欢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但由于多种原因,初中毕业后就辍学了,干过农活、修过铁路。1976年,崇尚“好男儿就要立功军营”的张景刚,奔赴军营,担负过炮兵、通讯员、军需保管员等重要职责。在部队,张景刚绝大多数时间在担任特殊任务,一有闲余时间就读书看报。通过学习积累,让他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为日后的数学研究打下了基础。服役期间,他多次受到优秀士兵嘉奖。复原后,他的志向是多做好事,多干实事,用他的话说就是要“退伍不褪色,保持永远的军人本色。”

      1979年,张景刚退伍回到洪洞县,那时的他志向远大,想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他先后开过木材加工厂、铸造厂等,多重的创业经历锻造了他善于钻研的精神。由他生产的手动水泵曾参加过临汾地区首届科技展览会,他的自学才能也得到充分释放。这时候的他,仍然不忘在工作之余给自己“充电”,经常订阅科技类报纸,一边是学习理论,一边是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一遍又一遍钻研,直到弄懂为止。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时隔十年,1889年,他的叔叔在长子建厂,邀请他担任监工工程建造。常年的开厂经验,加上知识和阅历大大增加,他对科技类和工程类项目越来越感兴趣。这时,他自学了工程技术,自己设计图纸,做工程预算造价,在不间断的努力下,个人技术也有了质的飞跃,并获得了工程师任职资格。后来,他在制冷工程、冷库设计、安装、保温工程、糠醛厂等领域都有涉足,也担任过糠醛厂的工程师,职业前景非常广阔。

      几年的打拼中,张景刚有过很多次科学实践,他本想等厂子开起来就回洪洞,谁知命运的安排竟然让他和“数学”结缘。


坚持不懈  为推广数学理论东奔西走

      一次承诺,一生坚持。

      2004年的时候,张景刚巧遇长子县大堡头镇一位研究了20多年数学的农民张春荣。无意中,张春荣说起了他的烦恼,他多年来研究数学,发现一套研究方法,但不知道该研究方法是什么数学定理,起名为“多除数除法”。张景刚说这套方法能干什么。张春荣欣喜地说:“可以恢复丢失的数据,比方一个财务报表中缺了一些数据,经过反复推演,可以复原!”张景刚心里打起了小鼓,随手给了他一个报表,用小刀刮掉其中两个数字。

      第二天,张春荣带着一张完好的报表,来找张景刚。张景刚非常吃惊,难道真有数学复原功能?由于当时工厂还没走上正轨,事情比较多,张景刚说等我忙完手头的事情,帮你想办法。一晃三年过去了,张春荣又来了。

      张景刚看了张春荣的研究资料,认真比对,终于搞清楚老先生研究的方法是孙子定理的“升级版”,但与现代研究方法相差甚远。之前,张春荣曾多次去过北京、太原,没有人能搞懂他的研究方法,他连自己研究的是什么都说不清楚,把打工赚的钱也几乎花光了。

      “咱虽然退役了,但军人承诺下的事情就得兑现。”张景刚辞去了化工厂厂长兼总工程师的职务,从此走上充满艰辛的研究和推广数学之路。

      孙子定理是中国古代求解一次同余式组(见同余)的方法,是数论中一个重要定理,目前在计算机、建筑、地理测量、物理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张景刚发现,张春荣老先生的方法实际上是对“孙子定理”的一种补充和发展。

      张景刚告诉记者,一开始,他的困难非常多,搞学术研究需要大量投资,可是他们都是普通农民,搞学术研究需要知识体系,但张春荣是高小毕业,张景刚只有初中学历。同时,这种方法与现代数学表示方法及理论存在一定差距。要想推广这个学术,需要形成书面的现代数学逻辑算法、定理公式等。怎么能和现代数学理论接轨,这让张景刚犯了难。后来,他选择为了数学研究放弃工作,这更是让生活难上加难,在外人看来就是自讨苦吃。张景刚说,他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生存。

      “数学是大事情,搞好了比什么都重要,我只是坚持做着有意义的事。”2007年5月,为了数学研究,也为了与专家交流沟通,张景刚全家搬到太原。刚开始生计很困难,靠妻子打工勉强维持。他一个大男人坐家里啥也不干,整天不是翻着一堆书籍,就是搞数学题,一沓一沓的演算纸堆满了一屋子,常常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有人说,“真是个疯子,一天不干个正事”。其实,他自己之所以这样做,更多的是责任,认为必须把数学研究坚持搞下去,要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好的东西都将被埋没。虽然生活状况堪忧,但是,他决定坚持走下去。

      数学研究光有理论行不通,需要不断地探索、求证、推广。张景刚跑遍了省城的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诸多学校,找人帮忙将研究方法重新整理成现代数学理论文章。然而,数学研究耗时耗力,这些东西能不能搞出个结果,他也摸不准。在后来的学习研究中,张景刚把张春荣的研究方法系统化和完善,提出了“剩余倍分法”,于2008年在省版权局登记了版权,原创剩余倍分法论文在山西“数学爱好者”杂志发表。

      张景刚还与当时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冯贝叶进行交流探讨。2009年,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论文,得到“人类共同财富”的极高评价。

      “剩余倍分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一种创新的数学方法,将古老的“中国剩余定理”进行重新表达和计算,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数学的应用需求。它不仅解决了“中国剩余定理”在实际操作中的限制和不足,还增加了新的计算方法和理论支持。该方法的推出,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特别是在信息安全、经济领域、声学、电子、通讯、加密等中国领域,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这些年如果不去选择‘数学’,是不是会有更好的发展和出路?”他说,“命运交给你的一定是使命,只要想做,就去做了。”

      “选择数学研究,我从来没有后悔过。”面对记者的提问,张景刚笃定地说道。“要是和别人比生活生活,我肯定比不上人家。但是,因为我干了自己愿意干的事情,这是最快乐的。而且,很荣幸能为数学传承做点贡献。”

      “我尽管是一个普通人,但也很关心学科发展,这是一种本能。”哪怕山高路远,也要砥砺前行。张景刚为数学研究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发扬了不屈不挠的数学钻研精神。

      “能做出对未来发展有一点点好处的事情,我就永不放弃。”张景刚表示。

责任在肩  让真理不断延续

      能揭开多大的数学谜底?在数学道路上能走多远?没有人知道答案。正当张景刚和张春荣一起钻研数学研究的时候,又一个人找上了门,他就是另一个数学研究者薛海明。

      薛海明是长子县鲍店镇西任村人,早在1974年的时候,他在排列100以内的数字表格时,发现自然数中素数规律文体,创造了一种比以往任何一种筛法都简单明了的筛选素数的方法(后命名为“薛氏筛法”)。通过二十多年研究,自然数原本数数论十易其稿,不能获得学术界支持,数论无人问津。

      “薛氏筛法”是根据人类生活和生产实践所产生的数数行为及自然数的有序排列而形成的数学模型,通过数数这种形式来讨论自然数中所存在的规律,实际上也是对自然数进行不同形式的有序排列。“薛氏筛法”在数学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自然数性质与规律的揭示,对素数的筛选,以及对数学研究的新工具的提供等方面。

      薛海明本人曾多次去太原、北京,找专家给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推广,但因为理论不成体系,也没有专业知识支撑,所以一直不被专家认可,他打了退堂鼓。

      当薛海明得知张景刚为了张春荣的事东奔西走时,本想以自己的“前车之鉴”告诉张景刚,不要枉费心血了,弄不出个名堂。

      2009年,张景刚拿着“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的重量级论文找到薛海明说,“张春荣的研究成果已经得到肯定。只要坚持,正确的理论终究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薛海明仿佛看到了久违的希望,也委托张景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广出去。

      2010年7月,张景刚带着薛海明到省版权局给“薛海明筛法”登记了版权,并将其成果整理成论文,一起给了IEEE计算机科学与服务系统国际大会。令人意外的是,大会同时收录他们两篇文章并邀请参加大会。2011年,《自然数原本“数数论”》内部出版,张景刚、张春荣与薛海明还参加了第五届华人数学家大会和IEEE计算机科学与服务系统国际会议。他们的研究终于迎来希望的曙光。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时候,张春荣老先生因病不幸去世,把数学研究继续搞下去就成为了张景刚义不容辞的使命。

      之后,张景刚把《自然数原本“数数论”》书籍捐赠给了国家图书馆、省图书馆、清华、北大及省内一些高校图书馆。2013年,《自然数原本“数数论”》由山西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全国图书馆系统发行,张景刚是本书执行主编。

  2015年,薛海明老先生也过世了,责任再一次压在张景刚的肩上。

  “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张景刚一发不可收拾,在和专家研讨论证阶段期间,持续投稿给“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和国内外各种期刊。经过不懈努力,研究成果有了定论,再加上大量论文的刊发,极大地鼓舞了张景刚的信心。2016年,他参加了全国密码算法年会,2017年,联合太原理工大学申请山西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申报成功。

  大量论文的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张景刚的信心,特别是薛海明、张景刚合撰“双重素数螺旋结构仿真”开创了用数学表示“DNA基因结构”的先河。他们的学术论文纷纷在国内外网站刊发,刊登他们的新闻报道也纷纷发表,一时间,在社会上引起了一股“数学热潮”。


推广应用  希望可以早日造福世界

      十余载苦心钻研,终守的云开见日。在张景刚这么多年的数学研究生涯中,他的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

      2020年12月,张景刚团队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承担山西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素数分布规律及其在公钥密码学中的应用研究”在省科技厅验收结题。其研究成果被收录在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中,“薛氏筛法”“剩余倍分法”被正式命名,合编专著《素数分布规律及其在RSA分析中的应用》于2021年12月出版发行,其中有80多个命题。以张景刚为发明人之一的“一种RSA公钥密码破解方法”于2023年4月正式授权,取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这个好消息更加坚定了张景刚的信心。

      心中有梦,脚下有光。张景刚说自己会继续努力,让更多人知晓这些“数学命题”,让社会实践检验它的用途和价值,“不管花了多少时间和心血,只要能将理论推广出去,让它在未来科学进程中发挥作用,我就感到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十余载春秋暑寒,张景刚无怨无悔,只因自发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为了数学研究的突破发展,他披荆斩棘,勇闯一个个难关,在学术届展露风采,为数学领域的当代研究弥补了一项空白。

      虽然年近七旬,但在家人的印象中,张景刚对于数学可以说到痴迷的程度。常年坐在桌子旁,写写画画,演算纸满家都是。一有新想法,他就马上拿个本子记下来,接下来就是通宵达旦地推理……从数学理论,到数学应用,可能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他一直在寻找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路径。

      在采访中,张景刚精神矍铄、思维活跃,一谈起他的数学研究,神采奕奕,滔滔不绝。“最近我又有了新的发现,我我们这一套理论对于破解计算机木马病毒或许大有可为,目前已经发现‘冰山一角’,正在推理求证。”学无止境,数无定论,也许长达十年的研究对于他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他的思维依然沉浸在“哥德巴赫猜想”,并把它作为一生的梦想。

      “张老师,是什么能让你坚持不懈地研究数学呢?”记者问道。

      “就是骨子里的热爱。我觉得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前提,目前国家提倡科技强国,做这些基础研究任重道远啊。”张景刚说,他希望这一科研成果能得到广泛应用,为社会、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发挥一名退役军人的余热。       据张景刚介绍,目前已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有13篇。此外,“自己还将继续研究,希望这些学术论文可以早日造福世界。”

      对取得的成绩,张景刚并没有满足,他希望余生继续在数学的瀚海里徜徉,挖掘到新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