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4 期 / 第4版:4
东王内炎帝庙考察纪实
□  连玉庭  连忠新 

      长子县城东十五里处有个村落叫东王内。她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被誉为“山西省宜居示范村”。村西有漳河傍村流过,村东有座山,名曰梁山,平地兀起,很是显眼。山宽不过二、三里,长十余里,高约数十丈,南北走向。远远望去,像一条酣睡的巨龙。在巨龙的腰部高高向西北突出一块,从高处眺望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金凤凰,因此,该岗岭名为凤凰山。凤凰山上有座古庙,就是炎帝庙。附近村民俗称“大庙”。在过去是县东二十四村百姓祭祀、朝拜始祖神农之圣地。

      大庙占地十余亩,坐北朝南,古朴庄重,气势恢宏。布局规整严谨,主体突出,左右对称。整体建筑呈现宋代后期风格。走进庙门,顿显古庙森森、肃穆庄严,一股神秘、威严气氛迎面而至。庙院正北是大殿,面阔五间,坐落在高台之上,高屋脊、挑飞檐,四梁八柱、雕梁画栋,殿顶各色琉璃瓦鲜艳夺目。殿门上方悬挂牌匾一块,上书“神农炎帝殿”五个大字,黑底金字,闪闪发光。正殿宽檐下竖立石碑数通。左右耳殿比大殿低矮,与庙墙独立组成小院,院门各自朝向庙院敞开。东西对称厢房数间,结构、大小一致。正南是倒座戏台,上下两层,上层演戏,下层贮粮。戏台朝向正殿,左右开有相同大小庙门。正、耳殿、厢房、戏台、庙门、庙墙周绕联络而成庙院。出得庙门,左侧偏后建有“黑虎殿”。再往南便是山门,为砖砌拱券门。拱顶上建有凉亭,亭中置有左鼓右钟,站在亭中眺望,村庄、田野、房舍历历在目,一派田园风光,尽收眼底。整座庙宇有土围墙相护,围墙外山坡松柏环绕,满山苍绿。文革前,若是晴朗之日,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烟缭绕终日不息。行人路过,闻听庙周松涛阵阵;仰视殿顶辉光熠熠,很有一派圣地之感。

      大庙正殿供奉着神农炎帝塑像。神农端坐在中央高台之上,面目威严、慈祥,胸前一手托着谷穗,一手拿着药草。低一层台上左右端坐着黄帝和伏羲,分别手握圭表和八卦。地面周围数十尊模样各异、真人大小的塑像威风凛凛,令人生畏。正殿四周墙壁彩绘农耕、采药、补天、日月等精美图案。左右耳殿供奉真武大帝和送子娘娘,庙门外左侧黑虎殿供奉赵公明等神灵。

      大家知道,五千多年前神农曾在色头村羊头山试种五谷,教民农耕;采尝草药,治病救人,还发明了耒、耜等农业工具,为天下万民造福,为中华文明诞生作出了伟大贡献。这就是华夏民族始祖之一——炎帝神农氏。后人为纪念这位圣贤就在此地建立了炎帝庙,代代传承至今,香火旺盛。每有天灾人祸,百姓就会前来许愿祈福,保佑平安;办益仓,救灾民都在大庙进行。遵从祖制,东王内村每年正月十八(现改为炎帝生日四月初八),举行隆重庙会,祭祀、朝拜、唱戏、会友热闹非凡,周边村民也踊跃参与,以纪念神农炎帝诞生。

      大庙不仅是大人的朝圣之地,也是儿童暑假玩耍的天堂。上庙赛胆是最大的乐趣。午饭过后偷偷溜出家门,不约而同聚在一起,爬上大庙。一群小伙伴冲进庙门比赛胆量。看谁敢推开大殿门扇,望一眼“老爷”,谁就是“好汉”。一小子推开大殿正门二指宽,瞟看了一眼,恐慌地拔腿便跑,一群小伙伴急忙跟随狂奔庙外,躺在草地上喘息,嘴里咕嘟“真怕,真怕”。有人不甘,提出“跳楼”比赛。山门旁有一钟楼,大约二层房高,站在二层破损的窗台可向里向下跳跃。一群小伙伴面面相觑,不敢跳下。一愣小子见状喊到“走开,我来”,扑通一声跳了下去,从底下小门爬出,毫发未伤。原来地底铺垫了一层麦秸。众伙伴见状扑通扑通跳下。现场一片嘻嘻哈哈之声。打闹玩耍,快乐极了。

      这样一座气势恢宏、令人神往的大庙后来在文革中惨遭拆毁。正殿、偏殿和西廊房被推倒,在原处建了数间小平房,作为了公社食品加工厂。庙外黑虎殿被夷为平地。戏台、东廊房、左右庙门虽仍保持原样,但破损严重。这群文化破坏者令人不齿,古庙被毁使人痛心疾首。庙宇被毁前,每到农闲季节一群年轻人排练、演出现代剧;还被社办农校占用数年。尽管文革后炎帝庙面目全非,村里还是修了直通庙前的水泥路,残碑也得到保护,还有志愿者主动看守庙院与松林。

      长大后我们参加了工作,一想到故乡,儿时炎帝庙玩耍的情景就会浮上心头。退休后,我们更加怀念故乡,总想为村里做点贡献。

      适逢今年清明回乡祭祖、探亲,不忘与乡亲拉拉家常,会会村里干部。一日与村支书暴医林聊天,谈及大庙,他拿出一叠资料让我们观看,其中数张大庙碑文抄件令人兴奋。原来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也逐步增强。数年前他派人在被毁的炎帝庙里寻找石碑等文物,结果寻出石碑四通,并加以保护。还请宋五林字字辩认抄写,加以搜集、整理,以便日后使用。问及是否列入“县保”或“市保”,答曰,由于古庙年代久远,损毁严重,连大庙始建年代和修缮年代都弄不清,加之主建筑拆毁,错过两次文物普查和被列入“县保”的机会。问为何不请专家鉴别碑文,认定年代?答曰:先后请专家来过,仔细看过碑文抄件,至今没有鉴定结果。我们心里想着,这事困扰他们多年,我们能帮他们做点什么呢?又细细阅读碑文,发现四件抄件,三件较易识别,是清代碑文。还有一件碑文篇幅最大,年代久远,也最为重要,但字迹损毁严重,缺字很多,无法通读、辩识。还好,这件碑文撰写者“□云居士张曦撰”,虽有缺字,但可辩认。能否以此碑撰写者姓名,去别的庙宇寻找由他撰写碑文的石碑呢?当时分析认为,撰写碑文的居士一定是当时此地最有威望,最有学识的“知识分子”,不可能只写一篇碑文。如果查遍周边十多个村庄的庙宇,只要还有一、二通碑文是该居士所写,不就可以基本认定东王内炎帝庙大碑的立碑年代了吗?我们思忖再三,决定试一试。争取用三天到一周时间查找。这是个土办法、笨办法,也是医林所说的唯一办法。此事得到医林的大力支持。

      将四件碑文抄件拿回住处,仔细研读。三件清代抄件,尺寸较小,损字较少,年号清楚,所写内容可以理解,此三件暂且不论。另一抄件,最长最宽,也最为宝贵,最有价值。孩提时代曾经见过此碑,竖立在神农炎帝殿正门右侧,百姓称其为“老鳖驼碑”。

      该碑为方顶砂石料,碑底齐平,原有龟砆(现丢失);高190厘米,宽80厘米,厚30厘米,字3×3厘米,正楷字体,字迹苍劲有力,深浅有度。但因砂石料,加之年代久远,剥落较多,损毁严重。碑额刻有“神农庙记”篆体四字。仔细观看,全碑共有618字,损毁字即有188个之多,特别是关键处缺字较多,使上下文断不开,分不清,只有个别缺字处,根据上下字意思,可以填补。这对于既不是学者,也不是专家的我们来说,无疑十分困难。计划一方面到外村庙宇寻找石碑对照;另一方面深读大碑碑文寻找线索。我们首先划定大碑立碑的时间框架。上限定为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因碑文中云:“广威将军行潞州长子县令上骑都尉……”等字样,据史书记载,设立上党郡潞州是北周宣政元年才开始的,所以这个上限是合理的。下限定为元代中期以后。因为这个时期以后国家统一,局势相对稳定,村民才有修建庙宇的可能性。

      碑文中记载:“王内村岗岭有神农皇帝庙岁久。材木朽,南墙□□……,西廊无□□……,则塑像□□……白丹□□焕。”断续句子连起来,可以理解为:王内村岗岭建有神农皇帝庙,年代久远,木料已经朽腐,南墙倒塌,西廊房损坏,塑像已经露出白胎。后来我们又到藏碑现场,观看碑阴。经仔细观察,碑阴字迹密密麻麻,字体小于1*1㎝,可惜磨损严重,只辨认出两个小字,较大的“碑阴”二字倒清晰可见。根据以上可辨认的碑文内容,我们断定重修之前,神农庙已经存在很久了,因为破损严重才进行重修。修缮完毕后立了此碑,以示纪念。只要找到同一人撰写的另一块保存完好的碑石,就可以基本确定炎帝庙是哪年进行重修的。

      怎么办呢?思来想去,寻找碑文对照的方法费时费力,一时半会儿不见得成功,还是得从残缺碑文中寻找线索。深研碑文三天,苦思冥想,逐行在缺字处反复填字、换字试读,逐渐显露出了一丝曙光。碑文中有一句“……于□隆三□……”。是否是年号呢?试着在“于”字后面加“?”号,“隆三”后面加“年”字,成为“?隆三年”。上网查找,结果为:1.“永隆”年号是唐代李治众多年号中的一个,但只用两年即废,打×号;2.“唐隆”年号是唐代少帝李重茂年号,少帝即位后一个月被关押,年号只用两年,打×号;3.“建隆”年号是北宋赵匡胤第一个年号,使用三年十一个月,有可能,不敢肯定,打?号;4.“正隆”年号是金代海陵王第三个年号,使用六年,战乱年代,修建庙宇有可能吗?打?号;5.元代后期、明、清年号已排除。只有北宋“建隆三年”和金代“正隆三年”可能性最大,但我们不能确定碑文中记载的是哪个年号。

      从残存碑文只得到少许线索,还是无法确定重建年代。没有其它好的手段,只好使用笨办法。从4月23日开始,首先去下霍村看八里洼庙。庙名曰灵贶庙,是金代建筑,查遍庙碑,无居士张曦所撰写的碑文;下霍村中心有小庙一座,无旧碑文。又赶往王郭庙,是座山峻庙,元代建筑,也无居士张曦所写的碑文。东郭也有座小庙,叫财神庙,无旧碑文。回到家后,我们又陷入困惑,茫茫史海,大海捞针,到哪里去寻找居士张曦所写的碑文呢?此时传来一个消息,说法兴寺和崇庆寺有一位文物专家张宇飞,有很高的学术水平,想去拜访请教。24日上午冒着霏霏春雨,驱车赶往法兴寺,顾不得观瞻庙容,忙向工作人员打问。说明来意后,张所长热情接待了我们。随即打开携带的大幅复印碑文抄件,铺在地板上。只见所长细细阅读数遍碑文,沉思一会说,这是个年号没有错,是哪个年号需要对比研究。并对我们的做法给予鼓励和具体指导。临别时我们又指着“神农庙记”碑文撰写者居士张曦的名字说,还想找到另一块居士所写的碑文,作对照。想不到,张所长随口便说:“这好办,在崇庆寺前庙东南角有两通石碑,一大一小,小碑即为当年张曦所撰写,是宣和四年所刻”。我们大喜过望。告别张所长,直奔崇庆寺前庙,到东南角一看,果真如此。不仅赞叹:该同志对这一带文物如数家珍,真是下了一番苦功的。我们还有个意外收获,就是碑文撰写者“紫云居士张曦”就是琚村人。

      25日,我们又约宋五林去崇庆寺抄写碑文。第二天即拿出原碑抄件,甚为清晰。赶忙拍照、制作电子文档。

对琚村灵贶庙碑文阅读后发现,该庙建于北宋末年的“宣和四年”(1122年),碑文撰写者与炎帝庙碑文撰者同是一人,相信两庙修建时间相隔不会太远。但是,炎帝庙重修具体年代还是不能确定。

      幸好今年七月下旬,找到了一份西上坊汤王庙碑文抄件,对确定炎帝庙重修具体年代意义重大。该抄件字迹清晰、记述详尽。此碑文与炎帝庙碑文一样,也是“紫云居士”张曦所撰文,上党任才、任真父子同刋。汤王庙石碑是“正隆元年”所立。经过反复研读此两通碑文抄件,结合其他史料,可以认定:炎帝庙碑文中“……于□隆三□”就是“……于正隆三年……”,而非其它年号。从而正式认定是“正隆三年”即1158年开始重修炎帝庙的。

      怎么确定是“正隆三年”重修炎帝庙呢?证据何在?其实很简单。一是“建隆三年”是公元962年,“正隆三年”是公元1158年,两个年号相隔196年,既然西上坊汤王庙碑明确记载是“正隆元年”设立的石碑,那么两庙碑文的撰写者、镌刻者同是生活在“正隆”及以后年间的人们,不可能回到“建隆”年间,这是近二百年的时差啊!二是参于两庙完工仪式的长子县令刘顺忠的官衔是“广威将军行潞州长子县令……”查史料得知,宋崇宁三年(1104年)改潞州为隆德府,至北宋亡,金初又改回潞州称呼。碑文既然写潞州,肯定炎帝庙是在北宋亡后所重修。三是查县志得知,刘顺忠是金代“正隆”和“大定”年间长子县令,所以两庙碑文中都出现刘顺忠名字。

      以上证据是铁证,毫无疑义地证明炎帝庙是“正隆三年”(1158年)开始动工重修的。

      何时完工的呢?在炎帝庙碑文中虽未找到明确答案,但碑文中有一行奇怪的字句给我们以启发。“大道士世□王□书,永传于世”。我们查阅了大量与金代道教有关的资料,得知晋南、山东等地是金代全真教重要传播地。经过综合分析后认为,将空格填为:“大道士世雄王喆书,永传于世”最为恰当。可能是大道士在碑文中添写了一句文字,但我们辨认不清原文。“大道士世雄王喆”何许人也?据史料记载:大道士王重阳,又名王哲、王喆,字世雄,陝西咸阳人,北宋进士,金代全真教创始人。金·大定七年(1167年)四月独自乞食前往山东布教。查资料得知,山东省乳山市冯家镇有座圣水宫,又名玉虚观,是全真教圣地之一。此景区介绍中说:“……1167年间,仙人王重阳东来传教……”这说明王重阳当年就到达山东。我们推测,可能是王重阳去山东路过上党长子时,正好遇见炎帝庙重修完成,为立碑而题字。如果此推理成立,那么炎帝庙就是1167年重修完工而立碑的。这样算来,炎帝庙重修经历了九年时间。相比西上坊汤王庙重修也是用了九年时间完成主体工程,又用了六年时间才全部完工,前后用时十五年。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实属不易。

      此次重修,不但重修了正殿、东西耳殿,而且还修缮了西廊房,加固了大庙外围土围墙。由于元代、明代石碑丢失,无法确定戏楼、黑虎殿修建具体年代,不过据推测可能是明代建筑。东厢房是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新增盖的,有明确记载。山门、钟鼓楼是明代所修建。据老人回忆,山门朝外上方嵌有砖刻“仁裕后”三字,每字一尺见方。可惜山门、钟鼓楼在文革时期拆毁。整个庙宇经过历代村民、施主不断修缮维护、增栽松柏,护林防火,炎帝庙才基本成形。这就是文革前大家看到炎帝庙的样子。

      重修年代已经确定,那重修前的原庙是何时兴建的呢?因未找到原庙碑石和其它证据,无法准确认定兴建于何年。不过,请专家阅读金代碑文中记述原庙损坏程度的句子后,专家推测,原庙存在时间至少百年以上,可能有200多年,否则,不可能损坏如此严重。比如说,东厢房是1743年所建,距今己275年,虽然不能居住,但主体架构仍然存在。从炎帝庙重修时间点,前推百年以上,正好就是唐末宋初年代。把原庙兴建时间断定为唐末宋初是完全站得住足的。

      文革前我们上庙游玩,除金代大碑外,还有元、明、清石碑多通。特别是有通“大明”朝石碑,光滑、明亮,印象深刻,但现在未见到,十分遗憾。现存而加以保护的只有金碑一通、清碑三通。至少还有二至三通碑未找到,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寻找。

      结论:长子县东王内炎帝庙(神农庙),据推测原庙兴建于唐末宋初,目前具体年代无考。全面重修始于金代“正隆三年”(1158年),大定七年(1167年)完工。“老鳖驼碑”就是见证!

      炎帝庙始建距今已千年以上。重修距今已860年。真是千年古庙啊!

      经调查,周边村落现存古庙大多建于元代及元代以后,色头炎帝庙更是清代所建。可以这么讲,东王内炎帝庙是当地诸庙之祖。当东王内炎帝庙香烟缭绕、金钟常鸣的时候,周边村庄还没有像样的庙宇。古代县东24村村民“朝圣之地”,名不虚传。

      以上就是我们要告诉父老乡亲们的炎帝庙的苍桑历史。愿炎帝庙早日重新展示在人们面前,愿我们的家乡变得更加美丽富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