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4 期 / 第4版:4
恰好遇见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随笔
□  江南春

      一个沉寂的冬天,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终于读罢搁置案头。而书架上,更多了几本余秋雨系列作品在等着我去扣问——《山居笔记》《何谓文化》《霜冷长河》《行者无疆》《中国文脉》《千年一叹》……我得承认,一经遇见,即入我心。

      相识恨晚——与《文化苦旅》,与余秋雨先生。但或许也可以说,这是最恰当时机的最好相遇——人到中年,年龄不大不小,阅历不深不浅,学养不多不少,对人生的思索渐脱混沌,此时遇见这么一本厚重的书,该是多好的相见啊!

      这是一本1992年首版的《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也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分四个章节,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每个章节又包含了数篇独立的文章。余秋雨先生从书宅出发,一路走向世界深处,走向高山、走向大海、也走向历史,沿途的山水风物被他的如花妙笔,如诗如禅地娓娓道来,尽展眼前。一路追寻,一路思索,一路扣问文化脉络、沉睡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着中国文化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集体人格。

      《如梦起点》,精准的名字。从描写桎梏女性自由的《牌坊》,到敲响人们在旧传统与新文化中寻找出路的《寺庙》钟声,再到勇于担起联结“故乡女人”与“他乡男人”血脉责任、以诚信为根的《信客》,每一篇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一篇都有教人立世、启人“出走”的思索,也让我看到了那个小小的,敏感而早熟的余秋雨思想的觉醒。虽然混沌,总是觉醒,总是有了出发的起点。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走出大山、走出思想桎梏、走向广阔天地的那个大大的余秋雨吧!

      《中国之旅》,一段沉重的走寻。都江堰、莫高窟、西域喀什、废井冷眼、黄州突围、山庄背影……每一处都有一个熟悉的名字,每一处都有一段曾经的辉煌,每一处都是值得铭记的历史,每一处都已是沧海桑田。余秋雨先生写得凄婉,写得痛楚,写得恨铁不成钢;我读得景仰,读得心疼,读得抱愧!我那无力护佑的灿烂的敦煌飞天壁画和无数无价的经卷啊,我那中华文明“老祖宗”喀什的胡杨林和高天上的流云啊,我那消失得那么彻底的渤海国“八宝琉璃井”穿透世纪的冷眼啊……我景仰贴近大地、贴近苍生,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他们手持长锸,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我心疼苏东坡“乌台诗案”九死一生后不得不豁达的黄州困顿,即使留下了千古诗篇,也还是一身的疲惫与伤痛;我心疼曾经以强健人格和文治武功撑起的康乾盛世,那修德安民的“木兰围场”山庄胜地,如今只剩下惶惶凄凉的背影;我抱愧一度富庶全国的晋商先祖,血液里少了你们不怕万苦走南闯北的开拓精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结局是如今几度低迷的固步不前,除了仰望晋东南地区享誉全国的古建遗辉,我们还拿不出什么来为您增光贴金……我也抱愧我的祖国,这么多辉煌的足迹,这么多铿锵的历史;而自己固守小城书宅,所到甚稀,所得甚少。我亲爱的祖国啊,不走近你、不了解你,又何谈热爱你、建设你?我惭愧了。纸上谈兵终觉浅。读万卷书,更应行万里路。巍巍华夏大地上,有多少祖先的宝藏和教诲值得我们去探寻和聆听!正如余秋雨先生发出的谓叹:“无言的大地,有多少地方值得我们跪身,又有多少地方需我们谢恩。”

      《世界之旅》,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史的反思。初读这一章节时,我有些迷茫,思路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墨无绪飘荡。那么多不知名的地方,或高山,或极地,或深海。太远了,走得太远了,远到了一种陌生,一种与中华文化不一样的生态存在。再读时,我渐渐理解了余秋雨先生的信马由疆——他该是中国文人中走得最远的行者吧?!文人的行走,自不同于探险者的行走,于是就有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对比反思,比着比着,也就比出了先进与落后:英国温和渐进式的和平发展,以最小的消耗走出了改良的道路;欧洲人清醒的悠闲生活方式,折射出的是彻底的社会福利政策优势;冰岛的一块“法律石”,引发我们“武侠精神”的反省和思考……当然,也比出了意想不到的自豪: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大道自然、保守自持,虽没有成为文明的盛宴,却在世界的沧海横流中唯一保存了这份家业、这份尊严。还有无数从中国出发的独木舟,走出了一条条永不可知的人类自雄之路,一批惊动海天的中国人在世界的另一头唤醒着中国文化中长久被埋没的开拓精神!此外,余秋雨先生还不忘低声地提醒我们:在新加坡安静的坟园里,那个军人、妓女与文人的寓言式故事,给我们敲响的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阴魂不散的警钟!

      《写经修行》,是本书中的一篇例外,没有行走,只是静坐,只是内观。余秋雨先生携着对人类前途极大的悲观和无解的追寻,走到彼岸,又走回了此岸,终于在那棵菩提树下静坐——“不错,就是佛陀释迦牟尼开悟的那个地方。”一本《心经》,一番彻悟。他从菩萨的修行方向:观自在、化苦厄、度众生,进而思考到人类的终极追求:“我们,也有可能这样”。我不是唯心主义,但我认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高尚信仰,这其实何尝不是另一版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生之旅,苦难的人生路,不朽的人格魅力。我想,《文化苦旅》的“苦”,大概也尽苦在了这一章节吧!无论是《谢家门孔》《巴金百年》,还是《佐临遗言》《为妈妈致悼词》,余秋雨先生在这里忽然变回无力的小孩,他悲悯,他愤恨,他怜惜,他申诉……但对一切,他又都无能为力,只有与老天对话,与自己对话,问了又问,痛了再痛!一篇篇读得我心痛不已,泪流不止。也从中才了解到一些世事,窥得了一些过去。谢晋先生的天才与坚强,巴金先生的刚正与呐喊,黄佐临先生的不争与护佑,余母的隐忍与沉默,包括余秋雨先生的被“围啄”与不辩解……这些不幸的中国文人,不幸的命运不能击垮他们的意志,反而更激起他们斗争的勇气,逼迫他们愈加强健,进而迸发出直指云天的耀眼光华。譬如谢晋导演的《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譬如黄佐临先生的《边城故事》《阿Q正传》,譬如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他们常常让我想起《黄州突围》中的苏轼——余秋雨先生在文中写道:“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仔细想想,余秋雨先生面对谣言诽谤,不反驳,不理睬,在孤独走寻中写下的对话,与苏东坡当年的情形又是何其相似。中国的文人哪,总是那么地敏感、天真和柔弱,又是那么地勇敢、包容和善良。虽然我知道“苦难是一笔财富”,知道“艺术的最佳背景,不是金色,而是黑色”。但我依然替他们拒绝这样的苦难,依然痛惜产生这些苦难的背景!就如余秋雨先生的抗诉:“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      

      终于读完了,这厚重的长卷。轻轻合上《文化苦旅》的书页,我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放松一下筋骨。掩卷深思,自觉这是我最爱的咖啡,涩而顺滑,苦而回甘,饮尽而意味不绝——文化苦旅,苦难的文明之旅、人生之旅啊!是的,每个人的人生亦是一段苦旅,每一次风浪袭来,给我们带来恐惧、伤痛和泪水,但也让我们学会在痛苦中为爱坚守。风雨过后,那些伤痕累累,会变成我们胜利的铠甲——打不垮我们的,终将使我们变得强大。而当苦尽回甘时,我们也许才更懂得生命的意义。

      《文化苦旅》,人到中年,不早不晚,恰好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