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6 期 / 第4版:4
中华古籍中的“长子”
□  申修福

      长子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命名为“千年古县”,可谓誉有应得,名不虚传。“长子”之名在中华古籍中频频出现,说明长子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地位重要。现将这些古籍记载一一略述如下,以飨读者。

      刘向《别录》曰:辛甲,故殷之臣,事纣。盖七十五谏而不听,去至周,召公与语,贤之,告文王,文王亲自迎之,以为公卿,封长子。

                       ——《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刘向《别录》

      《史记》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所编撰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着上自黄帝,下到汉武帝,将近三千年的历史事迹。这段文字是《史记·周本纪》集解引西汉著名经学家、大学者刘向《别录》的一条先秦史料。从中可以知道西周初年我们这里已称“长子”,看来“长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之前,至今或有4000多年了。

       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

                          ——《左传·襄公十八年》

      《左传》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是被列入《四书五经》的史学名著。书中这段话是说:“卫国的使者石买在长子叫晋国人逮捕了。”这就会引起我们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卫国的使者来长子干什么?他是路过此地,还是长子与晋国有什么特殊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说明长子在当时非同一般区域。据《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所载当时长子称为“长子邑”,“邑”是什么?《辞海》说:“古代称国为邑”。此事发生在鲁襄公十八年,即公元前555年,至今已有2566年历史了。

      赵襄子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

                                     ——《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记述了春秋时期的八个国家,是研究春秋史至上古史不可缺少的重要典籍。书中记述的这段话译成白话文则为“赵襄子准备出逃,问随从他的人:‘我该往哪里走呀?’随从他的人说:‘长子最近,而且城墙厚,设施完备。’”但最后没有来到长子,而去了晋阳(今太原)。尽管如此,也说明长子的地位在当时非同小可。这座大城一直延续到金朝天会九年才在大城东南角缩建为周长5里零180步的小城。

      昔者,中山悉起而取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

                              ——《战国策·苏秦说齐闵王》

      《战国策》是我国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记载了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情况。特别是当时号称纵横家的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的言论。这里引的这段话就是当时著名纵横家苏秦游说齐闵王的说辞,其中提到长子一战,当时长子为赵国属地。

      成候五年,攻郑,败之,以与韩,韩与我长子。

                                ——《史记·赵世家》

      这是史学名著《史记·赵世家》中一段记载,这段话译成白话文则为:“成侯五年,赵国攻打郑国,把郑国打败了,郑国从此灭亡了,郑国的土地给了韩国,韩国把长子给了赵国。”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长子何等重要,赵国居然以整个郑国的土地换一个“长子”!这是公元前370年的事。一百多年后的公元263年,秦国攻韩,韩国上党郡太守冯亭将17城献给赵国,由此爆发了秦赵长平大战。不久,韩国就灭亡了。秦统一后设上党郡、郡治仍在长子。

      成侯十三年,成侯与韩昭侯遇上党。

                                   ——《史记·赵世家》

      成侯十三年,为韩昭侯元年,即公元前362年,至今已经过了2300多年了。当时的赵成侯与韩昭侯遇上党,“遇”即相会之意,也就是两位国君在上党会面。这里的“上党”,也就是“长子”,当时的长子已成为韩国上党郡的郡治和韩国重要的经济都会。

      漳水出上党长子。

                               ——《汉书注》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为东汉班固所撰。这部书喜用古字,比较难读。唐初大学者颜师古加以注释,写成新的《汉书注》,成为流行最广的注本。该书点明了浊漳水是从上党长子发源的一条河流。

      宣既被刑,乃徙之上党,以为其地宜田牧,又少豪俊,易长雄,遂家于长子。

                  ——《汉书·鲍宣传》

      这段话出自《汉书·鲍宣传》。鲍宣是西汉哀帝时的著名直臣,因冒死直谏,痛斥腐败,纠举不法而得罪了汉哀帝,被捕下狱判了死刑。京城大学生集会游行,为其喊冤,才得以减死一等,削发戴枷,流放上党。鲍宣本是渤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县)人,但他却将全家迁来长子落户,成为一名正儿八经的长子人。这段话,是对长子地理人文特点的高度概括和肯定,也是鲍宣安家落户的重要理由。

      鲍永,字君长,上党屯留人也。父宣,哀帝时任司隶校尉,为王莾所害。永少有志操,习欧阳尚书。事后母至孝,妻尝于母前叱狗,而永即去之。

                       ——《后汉书·鲍永传》

      这段话出自《后汉书·鲍永传》。鲍永是鲍宣的长子,说他是屯留人,是因为汉代时鲍永居住的郝家庄属屯留管,离屯留县城(故县城)仅十里地。

      郝家庄处在两县交界之处,其归属或屯或长,很不稳定。但说到底,鲍永是长子人,因为鲍宣一家都居住在长子鲍庄。鲍永曾任司隶校尉、东海国相、兗州牧等重要官职。其三子鲍昱官至司徒、太尉(位列三公)。奉法守正,一身父风。其孙鲍德任南阳太守九年,爱民惜民,深得民心,号称“神父”。鲍宣一家可谓“满门忠烈”“四代栋梁”。 

      西燕慕容永遣使谒秦主丕,求假道东归。丕弗许,与永战于襄陵,秦兵大败。永遂进据长子,即皇帝位,改元中兴。

                           ——《资治通鉴·晋纪》

      《资活通鉴》是一部伟大的编年史 ,是由司马光及其助手著名史学家刘攽、刘恕和范祖禹经过十九年苦心编写而成,书中记载了西燕皇帝慕容永在长子立国建都、乱世求治的史实。虽然只有短短九年,却也使长子走进了华夏大地为数不多的古都行列,为长子这座历史古城又增添了一份荣耀。

      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

      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故异名互见也。左则阳泉水注之,右则伞盖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耳。

      水自西山东北流,经尧庙北,又东,经长子县故城南,周史辛甲所封邑也。《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即是县也。秦置上党郡、治此。其水东北流注入漳水。漳水东会于梁水。梁水出南梁山,北流经长子县故城南,入漳水。

                            ——《水经注》

      《水经注》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给《水经》做的注,却成为一部不朽名著。

      从所引的这段话可以看出,《水经注》不仅把浊漳水发源于长子县西发鸠山,且“三源同出一山”这一客观事实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更把长子两条河流、两个历史人物、一座古城说得透彻而又精准。

      两条河流:一条尧水,一条梁水。尧水出自尧山,梁水出自梁山。尧水自西而东转北流,梁水自东而西转北流,二水都在长子故城南注入浊漳。(尧水从南小河村北入浊漳,梁水从下霍村入浊漳)

      两个历史 人物:一个是周史辛甲被封于长子;一个是卫国使者被捕于长子。一座古城即长子城曾经是秦朝上党郡的郡治。

      郦道元,真不愧为地理大家啊,对长子的山水和历史了解得比我们当地人还透彻、还准确。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典籍中具有独特风味的地理名著,自古号称奇书,是研究我国远古社会的重要文献。书中记载的“精卫填海”故事,千古流传,名扬四海,深入人心。同时也使“发鸠山”传遍九州,成为长子的骄傲和开发旅游的宝贵资源。

      太原既修,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漳。

                              ——《尚书·禹贡》

      《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文件汇编,是儒家经典之一,又称《书经》。《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这段文字是说大禹治水时,治理完太原至岳阳(太岳山以南地区)的汾河水患后,接着就来治理“衡漳”即浊漳的水患。浊漳河发源于长子发鸠山,大禹治水追根寻源来到长子,登上发鸠山,观察山水走势,记录当地风物,为高山大川命名,从此“发鸠山”这个名字就从大禹口中诞生了。

      柘,出发鸠山。

                           ——许慎《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解说文字原始形态结构及考究字源之文字学专著。许慎在书中通过解字,指明“柘”树出自发鸠山,从而使发鸠山的名声传播得更远更广泛。

      尧暄,字辟邪,上党长子县人也……授太仆卿,车驾南征加安南将军,转大司农卿。太和十九年卒于平城,高祖为之举哀。

                                  ——《魏书·尧暄传》

      《魏书》是我国《二十四史》之一,为北齐魏收撰。书中列传记载的尧暄,是长子人,为尧王之后代。曾在北魏任大司农等职,一生有“克己奉公”之称。逝世后,魏孝文帝亲自为他举哀。这不仅是他的最高荣誉,也是长子这块历史厚土的光荣。

      尧暄的孙子尧雄为东魏守边名将,战功赫赫,名扬海内。《北齐书》也列有他的传略,这里从简。

      李业兴,上党长子人也……永安三年,以前造历之勋赐爵长子伯。

                          ——《北史·李业兴传》

      《北史》为唐李延寿撰,也是我国《二十四史》之一。书中的李业兴传介绍了他许多功勋和业绩,使我们知道了李业兴是当时著名的历算家、大学问家、著作家。他曾任过皇帝的侍读和国子祭酒(类似今大学校长)。长子能出这么一位科学精英,很值得我们后人追慕与学习。

      宋子贞,字周臣,潞州长子人也。中统元年,授益都路宣抚使。未几,入觐拜右三部尚书。

                        ——《元史·宋子贞传》

      《元史》为明朝宋濂、王祎等撰,是学习和研究元代历史的主要史书。宋子贞以忠厚贤良、爱民忧国、公正廉洁的德才赢得忽必烈的器重。古稀之年退休时,皇帝特敕中书(宰相待遇),朝中凡有大事,即来长子访向。这就是长子人的品性和气度。

      神农城在羊头山上。山下有神农泉,即神农得嘉谷之所。

                      ——《元和郡县志》引《后魏风士记》

      《元和郡县志》是唐代地理志代表作,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古代总地志。成书已一千多年,历代全国性或地方性的方志,都继承了它的编纂方法,其影响极为深远。书中有羊头山、神农城及神农泉的记载,自然也宣传了长子的山水名胜。

      丹朱城,尧长子丹朱筑。

                              ——唐·《十道志》

      《十道志》是唐代人贾耽编撰。当时全国分为十道,长子属河东道潞州管辖。县城周长20里,依然维持丹朱筑城时的规模,显得空旷而壮美。

      以上党羊头山黍,依《汉书·律历志》度之……党之黍有异他乡,其色至乌,其形圆重,用之为量,定不徒然。

                             ——《文献通考·乐考》

      《文献通考》是元代著名史学家马端临用了二十多年时间编成的,是一部分类祥细、条理清晰、门类繁多、规模宏大的历代文献考释巨著。书中的“乐考”部分用了相当的文字考述历代以“羊头山黍”定音乐律吕、定度量衡的情况,显示了羊头山秬黍的独特作用。

      熨斗台,在长子县治北,相传丹朱筑,以形似名。上有神农庙。

                             ——《大明一统志》

      《大明一统志》是明代一部较完备的全国地理总志,记载京师及各地的建置沿革、山川形胜,风俗物产,城池苑囿,桥梁井泉等,长子的熨斗台也记载其中。

      伞盖山西北三十里曰发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浊漳水之源也。庙中塑如神女者三人,旁有女侍,手擎白鸠,俗称三圣公主,乃羊头山神之女,为漳水之神。俗言漳水欲涨,则白鸠先见,使民觉而防之,不致暴溺。羊头山神,指神农也。

                                   ——《律学新说》

      《律学新说》是明代朱载堉的音律著作。朱载堉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音律家,曾发明十二平均律。这段文字出自《律学新说》中的一篇《羊头山新记》文章,记述了发鸠山的地理方位及山下灵湫庙的景况。

      华阴之太华山,鄠县之澧水,上雊之熊耳山,蒲坂之雷首山,彘县之霍太山,长子之浊漳水(即衡漳),屯留之绛水(即降水),野王之太行山……皆禹贡之山水也。

                             ——《禹贡锥指》

      《禹贡锥指》是清代学者、经学家胡渭的一部著作,为《禹贡》最好的注释本,纠正了汉唐诸注家的许多错讹。书中这段文字直接点明了长子浊漳水和屯留的绛水等都是禹贡山水,也就是大禹亲自治理过的山水。

      以上介绍了《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尚书》《汉书》《后汉书》《山海经》《说文解字》《资治通鉴》《水经注》《十道志》《魏书》《北齐书》《北史》《元史》《元和郡县志》《大明一统志》《文献通考》《禹贡锥指》等20种我国古籍。这些古籍中能见到长子这个名字以及长子的山名、水名、地名、人名,令人感到格外亲切。我想这些记载应该让全县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中小学生知道,以增强对家乡的亲切感和自豪感。因为只有深入了解了家乡,才会倍加热爱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