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 期 / 第4版:4
索姓与王郭村(一)

                                                □  索鹏祥

       在长子亦或在长治上党地区,一遇有索姓人士,人们自然而然地就想到,此人可能来自长子县的王郭村。王郭村索姓人数多,居住集中,既使是周围的村庄有少数索姓人士居住,也大都与王郭村的索姓有关联。

      索姓与王郭村有千年的渊源。

      一、关于索姓

      据史料记载:黄帝有一位曾孙叫帝喾(ku),出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是中国“三皇 五帝”(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颛顼(zhuanxu)、帝喾、尧、舜)中的第三帝。帝喾和次妃简狄生一子,名契,契就是商族的祖先。商传至第 25位国王叫帝甲,帝甲在位期间,封自己的一个儿子“丹”(世称子丹)于京索,因称索丹、索子丹。索子丹的国都位于古成皋的大索城,就是今天的河南省荥(xing)阳市汜(si)水镇。因为荥阳市南北有一条河叫索河,索国是因河得名。索姓因国得姓。索姓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把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封在鲁(今山东境曲阜域),建立了鲁国,为防止京城的前朝皇族造反,周王把殷商七族中的六族迁徙到鲁国。这六姓分别为徐姓,条姓、萧姓、索姓、长勺姓、尾勺姓。这是索姓家族的第一次东迁。索氏家族后来定居在鲁国,成为两周(西周、东周)时期的名门望族。

      周武王率军征伐东进,索国领域位居军事要道,国小力小,索姓从原来的封地索国,北迁到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淇县在太行山的东麓,距离当时的潞安覠府很近,离散的难民有机会逃命至太行山间,并安居于潞安覠俯周围。

      公元前 116 年,时值西汉武帝元鼎 6 年。在河北巨鹿郡南和县汇聚而居的索姓族人,又逐渐显世,成为大族显贵,代表人物为太中大夫索抚。

      时年九月,武帝想祭祀宗庙,颁旨列侯大臣,皇亲国戚都要敬献黄金,以示忠诚,并责成少府(官名,九卿之一)负责检查黄金的质量,凡是重量不足或成色不好的,都以不敬之罪弹劾。九月初六,丞相赵周被控告,明知黄金成色不足却不上报,是欺君之罪。当时,索抚为汉朝太中大夫(官名,行谏议之职)。出于职责,索抚为赵周辩解。武帝暴怒,把赵周下狱赐死,索抚贬官降级。巨鹿南和县索姓一族尽数迁徙河西敦煌服役。消息传至钜鹿郡南和县,索姓举族振动,怨声沸腾,悲愤贯族,但迫于汉廷压力和监管,又不得遵旨赴行。有钱有势的官宦之家收拾金银细软,变卖家产,相携赴途。穷苦贫民虽无家资,但惧怕官府追迫,便潜逃于太行山中,隐名埋姓,散居偷生,成为索姓的潜世遗民。

      索抚贬官,索姓西徙,是索姓氏族历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由于西部为游牧民族,索氏移民至敦煌以后,重视农业生产,耕读传家,逐步奠定了家族发展的经济基础。凭借其不懈努力,在敦煌地区形成郡望,成为当地有名的望族。到了魏晋南北朝,也就是河西的五凉时期,索氏家族内部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人才,居朝做官,与政治挂钩,使得家族的地位迅速上升,家族内部也逐步形成了一股以儒学传家的家学、家风。这一举族西迁的壮举,不仅延续了索姓自商末秦初的踪迹血脉,更为索姓进入河西走廊,衍族凉州四郡,扬名武威敦煌,奠定了人文根基,使古老的索姓重新显世,渐露雄姿。索氏族人耕读传家,修文习武,重教修德,为以后家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发展方向,培养和励练出许多名儒武将,入仕朝堂,效命疆场,功勋累积,族群渐盛,随跻身于“凉州六姓”之列,盛名于魏晋庭堂,传颂于华夏千秋!

      索氏家族源自商代,名重五龙,都是有史书记载的事实。索氏家族从子丹先生开始,在华夏历史舞台上扮演过许多辉煌灿烂的角色,演绎过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涌现出众多的出类拔萃的人物。老索家,在近35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趋峰坠谷几经盛衰,避祸屈生东迁西徙,从魏晋到唐末,在河西走廊,马踏飞燕,驰聘疆场,名扬四君,封侯殿堂,涌现出众多的风云人物,创建了传世的丰功伟绩。商时期的子丹,秦时期的主侯索番,西汉时期的索抚、索骏,东汉时期的索覠、索班;西晋时期的索堪、索靖、索琳祖父三代,以及后来的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索氏家族都有领军和楷模式的人物涌现,赘不细说。

      二、关于王郭村

      据《长子县志》记载,尧王的长子——丹朱先生封治长子后,曾来此地巡查,称赞王郭这个地方倚岸傍水,风景秀美,气候宜人,并“流连许久”。崇尚王权的先人们,必以王的廓地而自豪。王郭村就此而得名 。

      有人根据长子县城东有如此多的“郭”村(王郭、东郭、西郭、前小郭、后小郭),共居于浊漳河畔,并且围绕着王郭村,有东、西、前、后“郭”出现的事实,大胆的推测,认为王郭自建村以来,无论是在鼎盛的大唐时期,还是在明清时代,王郭村一直是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军村落。

      王郭地处长子县城东15华里,距长治市区30华里。村落坐北向南,一条大街把全村东西贯通。北有广台山,山不高,却景色秀丽。上有远近闻名的宋代建筑三嵕庙,重檐叠梁,凌空欲飞。村庄东临漳河水,西接虎沙丘,村南沃野千亩,是上党潞麻的重要产地。

      涛涛的漳河水,从发鸠山下的灵湫寺涌出,绕过王郭村南转向东北。从村形上看,解放前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王郭村有东西三里长街,过关帝庙,成空隙,再往东有窑上20户人家。整个村形似神龟饮水状。漳河水缠绕抱村,朝暗分明。若从地理风水上讲,左青龙,活跃有力;右白虎,平稳带财,是一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

      丹朱先生巡查并称赞此地,究竟是想把此地做王的城“廓”,还是别有它图?不得而知。但据此推算,王郭村最少应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如果以上的推断仅仅是一种推测,还不能就此断定王郭村人文历史的繁华和厚重,那么碑文上的记载应该说是最有力的证据了。有两块碑文,一座庙宇,记载了王郭村的历史痕迹:

      第一块碑文是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重修长子文宣王庙碑的记载。当时全县共有146个村子向其捐献财物,共同修缮了这座祭祀孔圣人的古老庙宇,其中就有王郭村。如果以此为据(公元1271年)计算,王郭村距今至少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其一。

      第二块碑文是金代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重修宣王庙的碑文的记载。当年有40个捐资村碑上有名,其中王郭村以“里”名列其上。如果从那时(1198年)计算,王郭村仅从捐款修庙时算起,距今至少已有814年的历史。当时的社会管辖是“县——乡——都——里——村”体制。按那时的编制,10户为一甲,110户为一里。一个村由一家落户开始繁衍发展到100户,需要250年的时间,那么,这样一推算,王郭村可计入千年古村的行列!这是其二。

      王郭村还有一座庙宇,即现存的三嵕庙。据史料记载,三嵕庙始建于宋代。就一般的情况来讲,修庙续谱,是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做的善事。而北宋的国力鼎盛时期是在宋真宗赵恒咸平之年至庆历年间(公元998——1046年)。王郭村的三嵕庙大概就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那么,据此推测。这个时期的王郭村已发展繁衍成为大村,所以才有修庙续谱的可能。如果据此推算,王郭村至少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一个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大村,按道理,应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史料,可惜的是我们的先人没有做这方面的记录,他们带着他们的家眷蹒跚地走在历史的泥泞小路上,为生存、为生活日出而作,做过最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从村中残留的遗迹上就可以看出,那些遗迹,虽然看上去有些破烂不堪,却显示着昨天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