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8 期 / 第4版:4
尧王故里茶香溢
□  秦玉贵

      在尧王故里,有许多关于炎帝的传说,在许多历史典籍中,也有许多关于炎帝活动的记载。

  传说,炎帝从发鸠山到羊头山,为人类草中寻粮和草中求衣的过程中,不但亲尝百草认识了用以充饥的五谷杂粮,甄别出治病除疾的中药和提精神助消化的茶叶,也找到了用以蔽体的桑麻,使人类从动物群中分离出来。从炎帝到尧王以后,时间过去几百年,人类对粮茶药有了系统的认识,总结出食茶药同源的理论,饥思食,渴思饮,疾思药。食中有茶,茶中有药,药中有食,没有绝对的分界线,食文化、茶文化和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优秀最精彩的一部分,为世人所瞩目。

  就茶文化而言,茶主要有三种,一是饮用茶,二是食用茶,三是药用茶。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树是个大的植物群,南方有南方的茶树,如龙井茶,沂蒙茶等,北方有北方的茶树,如连翘、酸枣、小甘草等。茶是茶树的芽、嫩叶、花、老叶等植物器官加工制成的茶溶质,总称茶叶,水是茶的溶剂,故说一种水万种茶。茶叶是各种茶溶质的总称,茶是茶叶经过水煮泡等过程后得到的茶溶液,俗称“茶叶水”,总称茶饮料,如灯芯、竹叶、小甘草。夏季泡茶常饮,去邪热、化热毒、止渴、解暑气。南方常用饮用茶,小口慢饮,解渴、提神、助消化,别是一番情趣。北方多用药用茶,大口快饮,常饮治病。高寒地区冬季多用食用茶,御严寒,养脾胃,充饥代食。在广袤的尧王故里,茶叶资源丰富,有草本的蒲公英、车前子、黄金茶、小甘草等,木本的有连翘、酸枣、枸杞子等。老中医们治疗慢性病常用药用茶,有“开水泡,当茶饮”的医训,经济实惠,效果良好,这都是药用茶的实例。几千年来,以茶为主轴,形成了茶具、茶道、茶文化。近年来,茶叶的种植逐渐由野生向种植转化,有些品种已经进入“设施”行列。

  尧王故里,地处太岳山系和太行山系之间的丘陵区,沟壑纵横、梯田层层,每一块梯田周围都有一圈野生的酸枣树,且越伐越旺,年年枝叶茂盛,酸枣果实累累。生活在这里的中华儿女,因地制宜,因材利用,用酸枣叶制成了益气养血、安神补脑、解毒消炎的茶叶和各种中成药。人们养成了用茶养神、用茶解困、用茶散心的生活习惯,形成了北方地区的茶文化。清朝中后期,列强入侵,朝政不稳,民不聊生,甚或背井离乡,茶文化和茶习惯受到严重冲击,酸枣叶茶的制作生产工艺,在100多年前我们的曾祖辈手中失传。我们要找回自信,找回丢失的茶文化,老年人也纷纷献计。一位80多岁的晋义村老人说,老酸枣树上的新嫩芽做茶最好。综合老年人的谈话,基本归纳出酸枣叶茶的生产方法,主要点是:采新芽,缩内水,小火蒸,烈日晒。酸枣叶安神茶,初饮微苦,久饮香甜,养神解困。

  在黄河两岸和北方高寒地区,冬季普遍食用一种糊状茶,属食用茶,如河南武陟生产的油茶,山西晋中生产的油茶等都是食用茶,在这些食用茶的背后,还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传说,往往与皇家帝王联系在一起。油茶有充饥食用的功效,也有暖胃保健的妙用,早晨喝一杯油茶,一天胃里暖融融的。

  尧王故里,千百年来一直沿袭着一种食用茶,叫“太行山茶”。太行山茶是食用茶,但与武陟油茶和晋中油茶有明显的区别,太行山茶不是油制茶,却别有风味。太行山茶是太行山上生长的五谷杂粮和花生仁核桃仁等炒至六分熟,火候不到,五谷杂粮的香味生发不出来,火候太过,五谷杂粮就炒熰了,有炒焦香,但做成的茶上清下沉不是糊状,把一些干姜片和荆芥碎稍炒一下加进去,共同碾磨成细粉末状,这是太行山茶的半成品。自制备用的和市场出售的太行山茶都是半成品。食用太行山茶时,将一定量的半成品,加水调成稠糊状,再加水稀释成稀糊状,倒进开水锅里搅匀即成。太行山茶的主料是五谷杂粮,辅料是花生核桃仁,助料是荆芥。荆芥是一种生长在太行山地区的中药材,有特别的香味,这种香味是太行山茶的魂。有荆芥味是太行山茶,人见人爱,过路的人都要喝一碗才算过瘾,无荆芥味就是玉米面糊糊。有胃肠道溃疡慢性病的人,常喝太行山茶,养胃气,调脾胃。

  尧王故里的太行山茶,产于太行山地区,养于太行山人的食性,盛行太行山地区几干年不衰。每年立冬后,家家要做些太行山茶食用,常喝常想。每到年关及近,每家都要再做一些太行山茶,每天早上太行山茶煮黄蒸,配以白萝卜菜,养胃气,助消化,御严寒,防烧心。不难看出,太行山茶是过冬御寒的常备食品,又是过年必备的节日食品,太行山茶配黄蒸,因年而备,伴年而食,胃口暖暖,年味融融。

  在长期饮茶的过程中,人们对茶有了比较系统的认知,慢慢地形成了饮茶文化:烫茶伤人、糖茶和胃、姜茶治痢,饭后茶消食、午后茶提神,酒后茶解醉、过量茶醉人;早茶人心慌、晚茶导不眠、隔夜茶伤脾胃,淡茶温饮清香养人。(中)药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饮,茶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饮,“饮”是药茶文化的共性,药茶既同源,又同性同径,这是五千年中华农耕文明的伟大之所在,一株野草能充饥饱腹,一株野草能解渴提神,一株野草能治病救命,神奇乎!伟哉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