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经过295天太空飞行,中国 “天问一号” 探测器成功着落火星。喜迅传来,人们无不欢欣鼓舞。5月22日,首台火星车 “祝融”号开下着陆平台行驶0.522米,开启了火星表面巡视探测之旅。时值仲夏,绿影婆娑,蒹葭苍苍,我们又迎来了端午节。端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与纪念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有关的节日。岁岁端午,今又端午,许多值得品味与思考的东西迎面而来。屈原在流放途中写下有名的 《天问》 诗篇,意韵深长,宛若千年回响。如今,可以告慰二千多年前的这位诗人,仰重他的天问的深邃思想,秉承他不懈的求索精神,缘于“天问”而得名“天问一号” 的火星探测器飞行约4亿公里,对火星的造访实现了 “绕、落、巡” 一次完成。驰思遐想,两千多年前的 “天问” 与今天的 “天问一号” ,就像渺渺时空连线上的两个点,前一点是向天叩问,后一点是问鼎苍穹,而这两个点都值得中国人骄傲。
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敢于提出天问的人恐怕不多,而首先以天问为题写长篇诗的人唯有屈原了。从文学鉴赏来看,天问算得上一篇绮丽独特的长诗,全篇以叩问句式成章,心飞神驰,一口气提出172个问题,包括宇宙形成、天地开辟、日月星辰运行等自然现象,也包括山川风物、神话传说、朝代更替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在问疑辩难的同时,大胆提出个人对旧说素闻、天命世道的怀疑,表现了作者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和对黑暗现实的愤懑心情。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天问开篇提出的这三个问题,直指时间、空间、明暗的本源性问题,要知道这些问题是今天的人们仍在探究而争论不休的问题,对于两千多年前这样有非凡建树的哲学思考以及叩问,实属难能可贵。那么,欲说天问,何尝不是问天呢?对此,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在其所著《楚辞章句》中说:“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 可见,屈原是敢于问天而又敬畏于天的人,是把天看作包罗万象的载体,看作事物变化规律的象征和人们应该遵循的法则,这与我们今人所持观点是一致的。
天问篇有一种飞天仙游的色彩,字里行间彰显出深透和浪漫。在人类还未能驾驭科技去拼搏星辰大海时,屈原已表现出气冲霄汉、欲迈山河的雄心壮志,“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如此感天长问,前无古人,后启来者,是何等的登高望远、襟怀洒落。正如他在《离骚》篇中的兴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成为他思想品质和生命意识的内容,也长久地激励着人们追求真理的意志。
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成为我们民族人文精神传承的极好载体。屈原是受到人民崇敬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诗意人生也影响了历代中国人。当今有一句时髦语典叫 “诗与远方”,端午很像一个 “诗与远方” 的节日,缅怀诗人、诵唱诗歌、包粽子、划龙舟、挂艾蒿、缀荷包等习俗,让我们沉浸在节日的氛围里,也让我们向往着诗与远方。而今, “天问一号” 遨游天际着落火星,更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与远方的真切。相信屈老夫子神明洞悉,一定为国之繁荣昌盛、人民安康幸福而欣慰吧,一定为他的天问有道可循而释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