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7 期 / 第4版:4
记忆中的西北陈(二)
历史悠久
      西北陈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有专家对南陈区域的悠久历史进行了研究论证。关于始祖炎帝活动遗迹的“初都陈,又徙鲁”的传说,专家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认证:一是“陈”和“鲁”地,到底在哪里?二是考虑是始祖炎帝还是其后裔炎帝?
      “黄帝,乃封参卢于路,而崇炎帝之祀于陈”,在“路”守其先茔,一则说明始祖炎帝葬在“陈”地,二则说明“陈”地应在“路”地。参卢即八代炎帝,“路”指上党,即指浊漳,浊漳之源就在发鸠山下。也就是说黄帝把八代炎帝封在上党,而奉祀始祖于陈地。这说明古“陈地”就在上党,不然黄帝就应封参卢于“淮阳”了。再说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种地,又教民”,“又尝百草,又发明”,最后又死在羊头山或陈地,那个时候没有火车、汽车和飞机,就连骑马都可能不具备,来来回回跑来跑去可不是张嘴说话容易的事。
      那么真正的古“陈”地在哪里呢?
      长子有“东陈”“东北陈”“西北陈”“南陈”,四者之间几乎呈四足鼎立的局面,而中央为一丘陵,现叫“大王庙岭”,三面环水。如果按“大王庙岭”为古“陈”地来定,观察“东陈”“东北陈”“西北陈”“南陈”,所叫名字按方向排列非常合理,方位准确无误,且此岭离四地距离都不超五里地。“大王庙岭”这里是不是就是古“陈”地呢?《三字经》中有云:“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这里的“大王庙岭”就是“中”,就应为“陈”。如果这里不是古“陈地”,哪来的“东陈”“东北陈”“西北陈”“南陈”呢?“大王庙岭”上原有大王庙,历代兵荒马乱战争纷起遭到毁坏,原址上只剩下瓦砾和砖石残片;原来庙中所敬大王到底是谁呢?和古“陈地”有关吗?地上到处长的草药茵陈(传闻茵草炎帝所栽)是不是知道答案,会不会是炎帝葬在这里而祭祀于此呢?历史以来这道岭一直是南陈埋葬祖先祭祀祖先的地方,都认为岭上风水好,有益子孙后代,清明、七月十五都会登上岭坡祭祀先祖。始祖炎帝的祭祀是否就是从古在这里传下来的呢?
      站在“大王庙岭”上,环视四周,众山环绕,溪水拱围,是一块独特的霸主胜地。这里如是古“陈地”,为什么现在没人知晓了呢?是不是上古时遭到天火焚烧等变故或哪次战争一下子把这个古“陈”地给灭了呢?《后汉书·西羌传》载:“复以任尚为侍御史,击众羌于上党羊头山,破之。”《史记》记载:“(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历史上战事极多,部落之争尤其是帝王之争,更是此起彼伏。“陈地”谈笑间说不准就被灰飞烟灭,变成了荒山秃岭;抑或是炎帝正像《路史·后纪四·禅通纪·炎帝纪下》记载那样“黄帝,乃封参卢于路,而崇炎帝之祀于陈”炎帝葬在这里,上面建了“大王庙”,使之成为一个永远的祭祀之地?而古“陈”地也随之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我们以这里为古“陈”地再来看,“东陈”“东北陈”“西北陈”“南陈”,呈环形围绕“陈”地形成了古“陈”地的大格局、大营盘。再向外有一大的保卫圈,东面有大堡头,堡从土,保声。本义土筑的小城,常作为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东北方向有小堡头,西面不仅有山作为屏障而且有西堡头,向南有山屏立且有“团城”,北面有自然天险漳水,且有吕村、申村、苗村等后裔村落团队把守,全星罗棋布地呈圆形围在现“南陈”背后的丘陵这个中心周围。《汉书》云:“神农之教,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又城池之设,自炎帝始矣。”这说明炎帝时已经创建了城池,只是城池都不大,明代朱载堉《羊头山新记》中所述神农城的规模即应是当时城之规模。
      更引人关注的是“南陈”的西北方向也就是西北陈的西岭之上有“石羊岭”,岭上曾有大型石羊塑像十尊,下面还有羊窑沟。这正是炎帝的图腾之物,很可能羊头山的石羊就是从“南陈”这里复制过去的。就连慈林镇域内傍羊头山的地方现有“新陈村”,说明当时曾有“陈地”或“陈村”。至于陈家庄、陈西沟、陈家峪等村庄方圆就有好几个,这些都应是“陈”地繁衍的符号。若仔细观察,还能发现在“陈”地周围,有许多村与炎帝后裔有关的符号,如吕村、申村、罗家沟、善村、高家等。东南面的李家沟有牛马王五谷财神庙,祭祀之神就是炎帝。如果“东陈”“东北陈”“西北陈”“南陈”,围着的“大王庙岭”是“陈”,炎帝并在这里“都”,它介于发鸠山和羊头山之间,也是符合当时炎帝由发鸠山向羊头山发展趋向的。
      由此看来,南陈镇所辖的村庄应是炎帝时期的古村落,西北陈村因位于陈地的西北方向而得名,辖常家沟自然村。由此可知,西北陈村是历史悠久的炎帝时期的古村落是毋庸置疑的。
村史沿革
      西北陈村虽然历史悠久,但元代以前的村政资料无存,村史沿革只能从明代记起:明代县以坊、乡、镇、集并,实行乡、都、里制,县领坊、乡(镇、集),乡下辖都,都下统里。在城六方厢:崇文坊、理仁坊、遵化坊、集贤坊、仁和坊、安怀坊、迎恩乡、太平乡;长子县共四乡十八都八十四里,一镇二集。义丰乡辖县城西南之田良都、两水都、义合都、团城都。团城都统团城里、南苏村里、南陈里、北陈里。清代顺治至乾隆年间实行坊里甲制,县领坊,坊领里,里下统甲。全县共十坊九十七里:西北陈属仁和坊,下统十甲,归团城里管辖。清朝光绪年间实行乡、里、甲制,全县设东、西、南、北四乡,西北陈村里属西乡管辖。
      民国伊始,废清旧制,实行区、村制。区下辖村,村下为闾,闾下分邻,由邻管户。西北陈属四区(驻石哲),村有四闾。
      抗日战争初期,山西省为七个行政区,晋东南属山西省第五区专员公署,专署辖县,县辖区公所。西北陈村属三区(驻团城)区公所管辖。民国26年(1937)10月,自然村又合并为编村。区下统编村,编村辖自然村,西北陈村属南陈编村。民国27年(1938年),日军侵占长子后,境内为抗日根据地区、抗日游击区、敌占区、国民党统治区,均实行区村制。西北陈村属游击区。民国34年(1945年)9月长子解放后,全县设六个区,西北陈村属三区(驻张店),民国36年(1947年)8月,全县划分为五个区,西北陈村属三区(驻张店)。
      建国后,1951年,全县仍为5个区,西北陈村仍属三区管。1953年,实行区乡制,全县5个区85个乡,西北陈村属三区南陈乡管辖。1956年,实行乡村制,全县划为30个乡,西北陈村属南陈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屯长合为一县,实行公社、管理区和生产队三级管理体制。同年11月,屯留县并入长治市,长子为区联社,划为5个人民公社。西北陈管理区属南陈灯塔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6月,屯长分治,长子划为19个人民公社。西北陈村属南陈人民公社。当年管理区改称生产大队,西北陈大队下辖五个生产队。1963年到1983年,西北陈村一直为南陈公社管辖。1984年,改称南陈乡。2001年西堡头乡并入南陈乡,西北村仍属南陈乡,2021年南陈乡改制为南陈镇,西北陈村仍属南陈镇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