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2008年,原国家卫生部首次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针对近年来我国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的变化,2015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健康素养66条》(2015年版)从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健康技能三个方面界定了我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基本内容,是评价我国公民健康素养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每个公民必须掌握的健康素养基本内容。
26.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个方面。
27.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
28.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粗细搭配。
29.提倡每天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
30.膳食要清淡,要少油、少盐、少糖,食用合格碘盐。
31.讲究饮水卫生,每天适量饮水。
32.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不吃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33.成年人每日应进行6~10千步当量的身体活动,动则有益,贵在坚持。
34.吸烟和二手烟暴露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35.“低焦油卷烟”、“中草药卷烟”不能降低吸烟带来的危害。
36.任何年龄戒烟均可获益,戒烟越早越好,戒烟门诊可提供专业戒烟服务。
37.少饮酒,不酗酒。
38.遵医嘱使用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等成瘾性药物,预防药物依赖。
39.拒绝毒品。
40.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41.应该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遇到心理问题时应主动寻求帮助。
42.勤洗手、常洗澡、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品。
43.根据天气变化和空气质量,适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4.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吐痰,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
45.农村使用卫生厕所,管理好人畜粪便。
46.科学就医,及时就诊,遵医嘱治疗,理性对待诊疗结果。
47.合理用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48.戴头盔、系安全带,不超速、不酒驾、不疲劳驾驶,减少道路交通伤害。
49.加强看护,避免儿童接近危险水域,预防溺水。
50.冬季取暖注意通风,谨防煤气中毒。
51.主动接受婚前和孕前保健,孕期应至少接受5次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
52.孩子出生后应尽早开始母乳喂养,满6个月时合理添加辅食。
53.通过亲子交流、玩耍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发现心理行为发育问题要尽早干预。
54.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培养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预防近视、超重与肥胖,避免网络成瘾和过早性行为。
三、基本技能
55.关注健康信息,能够获取、理解、甄别、应用健康信息。
56.能看懂食品、药品、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
57.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等,远离危险物。
58.会测量脉搏和腋下体温。
59.会正确使用安全套,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防止意外怀孕。
60.妥善存放和正确使用农药等有毒物品,谨防儿童接触。
61.寻求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120,寻求健康咨询服务时拨打12320。
62.发生创伤出血量较多时,应立即止血、包扎;对怀疑骨折的伤员不要轻易搬动。
63.遇到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会进行心肺复苏。
64.抢救触电者时,要首先切断电源,不要直接接触触电者。
65.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逃生;拨打火警电话119。
66.发生地震时,选择正确避震方式,震后立即开展自救互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