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 期 / 第4版:4
“夏”“宋”之旅

                                              □  常芳芳

        一个周六的下午,儿时的老邻居曹哥发来信息,“明天我们计划去二里头夏都遗址,你去不?”喜欢见缝插针出去转悠的我哪能错过这个机会,迅速在手机上发送“去!”

  第二天, 迎着暮春的朝阳,我们一行五人自驾踏上了前往二里头夏都遗址的旅程。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南邻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由于这里是夏朝都邑之一,是目前60年考古发现的最符合夏朝都邑特征的遗址,因此被誉为“华夏之源”“最早的中国”。

  一路上,每过一个城市,喜欢历史的我们都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它的古往今来。曹哥最活跃,因为祖籍河南,讲起来更是滔滔不绝。不知不觉中,偃师市到了,路边越来越繁盛的植被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这个城市的绿化可真好,”我由衷地赞叹。这时,冷幽默的郜哥突然指着前面的一块牌子,“快看,二锅头,”我和慧芳反应极其迅速地探头望去,“在哪?”仅那么一瞬,我反应过来,“二锅头在北京呢,你说的是二里头吧!”接下来的车里便又是一轮欢笑声。

  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我们五人不约而同地静默而立,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悄然笼罩过来,仿佛能感受到数千年前历史的厚重气息在空气中弥漫。夯土筑起的城墙,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我们缓缓踱步其间,脚下的土地仿佛有着一种特殊的魔力,将我们拉回到那个遥远的夏朝。

  通过安检,我们走进博物馆。来这里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遗址上的文化,专业的讲解当然必不可少。我们和工作人员租了讲解器,便迫不及待地进入展区。首先来到的是序厅,序厅的东西两侧墙面上是大型浮雕,展示了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情景及重要出土文物,让我一进门就感受到了浓浓的二里头文化气息。

  接着,我们走进了第一展厅,第一展厅讲述了大禹治水的尘封往事,以及一个广域王权国家的形成过程。在这里,“大禹执耒”艺术雕塑立像、“禹迹”铸铜浮雕长卷、“禹征三苗”战争场景大型浮雕等珍贵文物,让我们对大禹治水的故事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仔细听讲解知道了最初的“九州”就是大禹治水划分区块后开始形成的。

  第二展厅名为“赫赫夏都·国之大事”,分为“铸鼎象物”“礼以酒成”“奉玉成礼”“乐以相和”“龙腾华夏”“兵戎森森”“慎终追远”等单元。这里有镇馆之宝之一“绿松石铜牌饰”,上面镶嵌了几百颗非常细小的绿松石片,最大的宽0.9毫米,最小的只有0.2毫米,据说是用树胶一类的东西粘上去的,下面有一个铜牌为底,四个角还上有四个互相对称的一个穿孔,我猜测应该是用来穿绳子用的,这个饰物据说和沟通天地人神的一种仪式相关。最为珍奇的是,这样类似的铜牌饰全国仅三个,另外两个分别在甘肃和三星堆。更让我震惊的是,历经了3800多年。上面的绿松石没有一块脱落,由此可见当时的工艺之精妙。

  另一件“镇馆之宝”“中华第一铜爵”也很精妙,由于正面有两个弦纹,弦纹中间有五个乳钉纹,所以得名“乳钉纹铜爵”。长长的流,尖尖的尾,身体束腰平底,下面三条小细腿,看上去轻盈飘逸,极具美感。专家讲解介绍说,这是中国早期青铜器中特别有代表性的一件青铜爵,被称为“华夏第一爵。”知晓了它的来历,我们各自拿出手机赶快拍下留作纪念。除此之外,我们还依次看到了七孔玉刀、牙璋等珍贵文物,相比其它的展区,我在这里停留的时间最长。

  第三展厅和第四展厅分别展示了二里头文化的政治制度、祭祀礼仪、丧葬习俗,以及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陶礼器、玉礼器、铜礼器、石制农具、陶制农具、青铜工具等珍贵文物,让我们对夏代的社会制度、礼仪、文化,经济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精美的文物展示,每一件都犹如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那造型独特的陶器,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的玉器,或古朴简约,或纹饰繁复,无一不展现出夏朝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我一边参观,一边想象,3800多年前,上万人在300万平方米土地上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仿佛看到,在熊熊的炉火旁,工匠们挥洒汗水,正精心打造着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祭司们身着华丽的服饰,手持玉礼器,在这里举行盛大而神圣的仪式,向天地、祖先祈求福祉与庇佑;珍贵的玉石在某位权贵身上正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一位老农夫用陶制农具顶着烈日在地里挥汗如雨地劳作,一位老妇将盛着水的陶器送到农夫的手中······我仔细端详着这些文物,试图从它们的形态和工艺中解读出更多关于夏朝的故事。

  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关于60年考古的介绍中,考古工作者们的辛勤努力让我深感敬佩。正是他们不懈的挖掘和研究,一点点地揭开了夏朝神秘的面纱,让处在现代文明社会的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夏朝的真实面貌。

  在参观时,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从小到大在书本、影视作品中收集到的夏朝印象,尽管了解过那么多,但从未感到夏朝像此刻这样离我这么近。文物就是活着的历史,它在默默向我述说着他经历的沧海桑田和历史变迁。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有着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和复杂的政治体系。而这些,都通过我眼前的种种遗迹和件件文物得到了印证。

      我们一行五人中,我是最能“赖”博物馆的那个人,每次出行,时间都过得格外快。我在里面津津有味边看边记录的间隙,他们已经在博物馆外准备好车等着我了。我不好意思地低头看了看表,这时才发现,我在里面竟然转了两个多小时。

  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慨,我们缓缓离开了二里头夏都遗址。在回去的途中,我们还绕行巩义,参观了永昌陵。它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墓,那里最显眼的是宽阔的神道和高大的石像生。石像生分列在神道的两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无奈没有导游讲解,再加上部分残缺,我们一行五人只好根据残余部分,猜测石像生所代表的人和物。大家继续保持“互不相让”的讨论作风,坚持自己的意见,难见分晓。不离开这里,讨论的声音恐怕永远不会停止,这当然也是我们“文明之旅”的意义,既饱了眼福,又增长了见识。

  石像生虽然略显破败,却仍然能从残垣断壁中领落到曾经的威严。站在永昌陵前,我想象着赵匡胤如何在乱世中崛起,建立起大宋王朝,开创了那段辉煌的历史。在那一刻,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真实可感的存在。

  返程时,路过焦作黄河公路大桥,夕阳余辉映照在桥面上,仿佛被镀上了一层梦幻的色彩,桥影在黄河上摇曳,桥体在桥面上熠熠生辉,与波光粼粼的黄河水交相辉映,宛如一幅摄人心魄的绝美画卷。我坐在驾驶位上,那种感觉像是游曳在仙界。

  在车上,我们五人依然沉浸在对二里头夏都遗址和永昌陵的回味中。我们相互交流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分享着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这里,亲身感受相隔两千多年的两个王朝的魅力。而我,在工作生活之余,还会寻找下一处历史的印记,继续去探寻文明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