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8 期 / 第8版:8
沿“潞”及“陈”寻找炎帝陵
    (上接四版)
      长子县历史上,称皇的人,从古至今只有三代,最早就是炎帝一族,其次是尧王和丹朱,再次就是西燕慕容永了。《竹书纪年》云:“八十九年,尧游居于陶;九十年,尧居陶;一百年,陟于陶。”尧王初封于陶,后封于唐,后称陶唐氏。陶即指长子,丹朱岭阴所出水就是丹渊,其中有一条名曰陶水,从西向东然后折北汇入浊漳。尧王在长子有一处避暑制陶的地方,现名陶唐村。《竹书纪年》所记正是记载尧王退位后回归故里长子的一段,尧王隐居陶乡潜龙庵,一直到终老。但《竹书纪年》中并没明确指出尧王百年后所葬的具体地点。汉郑玄《诗谱》:“尧游成阳,死而葬焉。” 北魏《水经注》:“成阳有尧冢、灵台,今成阳城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庆都陵。于城为西南,称曰灵台,乡曰崇仁,邑号修义,皆立庙。”这里明确记载 “葬于成阳”,这与长子传说尧王葬于城阳村石棺岭的石棺之中是一致的,且城阳的东面就有崇仁村存在。这说明史书记载和长子实地传说完全相符。传说丹朱被封长子后,在此筑城,死后葬于丹陵,后丹陵改为丹朱岭。慕容永在长子称帝九年,终被慕容垂所灭,传说死后葬于慕夏村丘寺岭(墓穴村邱尸岭)。那么,除此之外只剩炎帝一族了,这里的两处皇坟圪堆所葬是炎帝一族吗?东面河西村的排神殿里的23位神主牌位可否供奉的就是始祖炎帝他们八代一族呢?《山海经》里有这样一条记载:“尧葬狄山之阳,一名崇山。”如果尧葬城阳成立,那么石棺岭可否就是狄山,或者北面并排的南北皇坟圪堆的两架山可否就是狄山或崇山?狄与炎帝关系密切,崇是指山下埋有祖宗。炎帝一族正是尧王所崇拜的祖先。我们看晋《述异记》这样说“炎帝采药于成阳山”,还说“炎帝于成阳山下捣药”,说明城阳是炎帝经常生产生活的地方。汉《潜夫论》载:“炎帝生于常羊。”而东汉大儒郑玄说:“常羊即成阳。”城阳既在发鸠山与羊头山之间,又在炎帝“初都陈又徙鲁”的“陈”和“鲁”之间,与发鸠山直线距离不足十五华里,与羊头山直线距离不足二十五华里;与“陈”地约七八里,和“鲁”地只有五里左右,正是当年炎帝活动的重要区域。如此说来,“尧葬狄山之阳,一名崇山”就非常契合了,两个皇坟圪堆与炎帝应该也是越来越密切了。
      再问老人村中都有什么庙宇,一下打开了老人的话头儿。溪峪村虽然是一个只有五六十户二百余人的小村,可村里的庙宇却不少,而且有的规制很高。他指着村东头的一排房子说,这里原来有座五谷庙,跨度三间,坐东朝西,很早以前就不在了。这座庙的位置正好在两座皇坟圪堆之间与南北皇坟圪堆能通透相望。村后靠山岭有玉皇庙、关帝庙。关帝庙因做村办公室保存了下来,但也已破烂不堪,庙内塑像无存。村中央有座岳楼古戏台,早先在上面经常唱戏,保存还不错,可改革开放后,很少再有戏唱,集体没有收入,一年不如一年,也就塌顶了,前面的一些木雕也不知去向,只剩下荒芜的台子和两边残缺的山墙。
      陈起首把我们又领向村西头。他指着一块空地说,这里原有一座奶奶庙也叫姑姑庙。他这一说马上让人想到了炎帝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因为姑姑庙在长子一定是指女娃庙。方山顶女娃坟就称皇姑坟。这座庙坐西朝东与村东的五谷庙相对相望,也和五谷庙一起早早被拆掉了。我问可有石碑留下,他说没有,石碑当时一部分被生产队切开做了砘子、石夯等农用器物,一部分被大队修戏台砸碎当了青石子用。往村中返时,正好遇到村主任河先从地里劳动回来。一听说来意,他指着路边的一块废弃预制板残块说,这也是当年用石碑砸碎做的,上面有的还能看到个别文字存在。再向村里走,在一家门前又发现两个古老的红砂石柱础,做工精细,依稀还能看到上面的雕花。
      回到陈起首家的老院子里,他又给我们讲,村西沟内还有一座全神庙。这座庙在方圆也算规制较高的大庙,分梯次一进三院,从前院到后院,由通明宫相通。庙的四角分别有角楼四个各三层,庙前有钟楼鼓楼。每座庙都是雕梁画栋,龙柱高耸,殿宇雄伟。前殿为佛爷殿、后殿为老君殿,中间的殿内全是神主牌位,弄不清祭祀的都是谁。庙毁在解放前中央军手里,当时他们驻扎在山上,没柴烧火,便把庙拆了。剩下的石柱,前几年夜里被人偷了几根,逮住一回一根柱子已断为两截,被运到了仙翁山上。
      又是一组神主牌位!在长子敬祖先才立神主牌位!几乎每一个家族都有神主牌位,不是立在老主房里,便是敬在家族中的嫡长子家里。长子县羊头山下色头村的炎帝庙里从古至今就只立神主牌位不立塑像。河西村的神主牌位在两座皇坟的东面,溪峪村的排神殿在两座皇坟的西面,这里外两组神主牌位到底意味着什么?祭祀的是何许人物?东西相对的五谷庙和奶奶庙(姑姑庙)能否说明问题?按照全神庙的整体布局内涵,应该是佛道儒三教合一,正中的大殿一定是儒家之殿。既称庙一定主祀为儒。儒教最讲究忠孝,敬祖顺祖祭祖即为孝悌。这里是否就是炎帝一族的两个宗祠?黄帝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而崇先祀是否就是在这里?
      2020年3月4日与3月5日下午,在溪峪村村民陈立彪的引领下,我们分别对北皇坟圪堆与南皇坟圪堆进行了考察。向皇坟圪堆所在的山顶攀登根本没有路径可言,跟着陈立彪老人在荒坡上绕来绕去,一路寻找可以向上的地方。好在目标明确,又有向导,长子的山体都相对坡缓,不到一个钟头便能到达目的地。南北两个皇坟圪堆相似均呈圆形,分别都是在山脉一个凸起的地方修筑而成,站在上面像是一座独立的山峰。周边均由荒石砌磊,许多地方已经风化成石粉,石砌最高的地方接近3米,低的地方高出地面2尺上下,皇坟石砌圆形直径约20米左右。圆内地势平坦,北面较南面稍高一些。正如陈起首所说,上面的确都重新隆起了五六个坟堆,其中有的坟顶确有盗洞裸露。仔细观察,南面的石墙经后人有过复修,想来定是新葬墓穴的后人所为。皇坟内荒草连片覆盖,无法做详细观察。但总体判断,若在其中埋葬当今的墓葬规制,至少可容纳十个左右没有问题。若是简单的土葬,一个皇坟圪堆埋葬二三十人都绰绰有余。
      这两处皇坟是始祖炎帝的族陵吗?
      古人崇尚西葬,两个皇坟圪堆正好在“陈”都的正西方向。如果《路史》记载属实的话,炎帝所“都陈”地和陵葬“皇坟圪堆”就将可能成立。当然,这只是根据记载从逻辑推理上和现实的遗址遗迹的构架上做出的判断,还需要出土文物或得出神主牌位就是祭祀炎帝一族等更加有力的证据来佐证。那时真正的炎帝陵就将揭去它几千年来神秘的面纱,面向中华民族和所有的炎黄子孙!
      结论:
      “潞”地,即长子发鸠山周围,这已无疑。如果“潞”地之“陈”地成立,这里又是炎帝“初都”的地方,按照古人崇尚西葬或近葬的习惯,这里就应是真正的炎帝陵所在!
      我们不妨重新捋一下长子这块独特而神奇的地方:
      1.长子县发鸠山下房头村,是浊漳即潞的发源地,是炎帝居家之地,是精卫填海的发源地。这里有唐太宗李世民祭祀和迁址三圣公主庙的传说,有宋徽宗钦赐的灵湫庙,有众多炎帝妻子及女儿的传说故事和奶奶炕等遗迹,有众多历代石碑记载炎帝及三圣公主的活动轨迹和丰功伟绩,有历代公祭和求雨灵验石碑记载,有史书《山海经》等典籍记载炎帝在发鸠山及其女儿女娃魂变精卫之后填海的故事。《水经》和《水经注》对浊漳即“潞”记载则更多更细。
      2.长子县老方山是炎帝试尝百草作《方书》,开启中华医药文明之地。老方山不仅有古老传说,而且有医祖庙等遗迹。长子县鲍店镇药材大会名扬全国,古代药商的叫卖声都是“长子药材地道货,始祖炎帝品尝过。”除此之外,方山顶还有帝女阁、女娃坟、精卫庙。方山沟内则有一座龙王庙,庙内有块残碑,上面载有“尝思草味……三圣代宫一镇之巨观也。年湮代远……而重修者不知几烦终始,但斯举也……五谷殿、牛王殿彼时重事……建东西僧房,院中牌楼、神亭神门……西壁戏房”等残句碑文。
      3.长子县羊头山是炎帝始创农耕文明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大量古典史记,是炎帝发现巨黍试种五谷的地方,而且现存五谷畦、神农井、神农城、谷关、祭天台、炎帝庙、精卫庙等遗迹,还有北齐时期的碑记。古《山海经》载:“神农尝五谷之所,山形象羊头。”明《长子县志》记载:“羊头山在县东南五十里,上有石状如羊头……神农井在县东南五十里羊头山。按《玉海》,潞州长子县有神农井,即此。……谷关旧在县东南五十里羊头山下。见《魏史》,今废。”《书断》:“上党羊头山嘉禾八穗,炎帝乃作‘穗’书,用颁时令。”宋·罗泌《路史》中记载说:“《寰宇》引《山海经》:‘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炎帝庙。盖《郡国志》也。山今在上党,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南带太行,右有散盖,今长子西南五十(里)有神农井出羊头小谷中。”《释名疏正》记载:“汉时有羊头山,在长子县东南,是西羌居住地。”北齐·魏收《魏书·地形志》说:“羊头山下神农泉,北有谷关,即神农得嘉谷处。”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神农城在羊头山上,山下有神农泉,即神农得嘉谷之所。”明·朱载堉的《羊头山新记》更是详细地记述了炎帝神农与羊头山的关系以及羊头山上存有与炎帝神农相关的古迹。
      4.长子流传下一座座前赴后继的炎帝庙宇和丰富多彩的永垂不朽的炎帝文化。经调查,长子县境内炎帝庙目前难计其数,几乎每村都曾有过炎帝庙,诸如炎帝庙、五谷庙、牛王庙同时并存的情况很多。由于历史久远,再加文革期间遭到重创,损坏严重。但传说、民风民俗、节点祭祀等炎帝文化俯拾皆是,并且非常纯粹,而且密度很大。在长子北高庙留存有一块石碑,上有清顺治十八年《重修炎帝神农庙碑记》曰:“治东南有神农井,东北有百谷山,世传炎帝神农于兹获秬黍,尝百谷,教民稼穑,敷种下土。……自炎帝神农起而尝百草,降嘉种,创耒耜,教稼穑,作种植之书,撰医药之方……迨后厥姑精卫填海,将欲变沧溟为桑田,虽厥功不竣,衔木之心依然……谓熨斗一台,与国之圆丘方泽诸坛之礼,天地日月雨露者典并重可也?岂止一邑之家户尸祝云尔!”碑文写的明明白白,炎帝作种植之书,撰医药之方,都是源于长子。
      炎帝家安在长子,不仅有炎帝第一个妻子及两个女儿的传说故事,而且与亲家之间从古至今一直互有往来;不仅有炎帝第二个妻子和四个儿子的传说故事,而且两个妻子的娘家村非常明确,两个村唱戏、求雨,都分大小,都有规矩。这一切都已成为民俗。
      炎帝尝百草种五谷始创医药、农业两大文明在长子,说明炎帝并非到处游牧,他是长期定居在这里。这两项工程是当时人类史上的两件天字号工程,他没有时间到处乱跑,他既得实践,又得思考,又得管理部落事务,这说明他的部落的政治中心就在长子,初始建都也应该在长子。死后,他还会到处乱跑吗?
      因此,始祖炎帝死后一定葬在长子这块他魂牵梦绕的土地上。这不仅仅是他的故土,这是他倾注心血的地方,也是他壮大实力产生广泛影响的地方,更是他聚焦收归天下民心的地方,炎帝死后会离开这方土地吗?当然不会,没有理由。
      长子众多的炎帝祭祀,是最好的证明。试问天下,没有一个地方可与长子祭祀炎帝的密集度相比。无论难以计数的庙宇,无论各种各样的祭祀方式,都在说明着一个事实,这里与始祖密切相关。尤其是长子县内“长子不出门”的习俗,极有可能是从“黄帝封参卢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因为主要的因素就是因嫡长子组织祭祀活动决定了的。
      长子是一块神奇的沃土,祖先遗迹俯拾皆是,根祖文化光芒璀璨。过去因为煤炭一叶障目,因为麻木失却了发展先机。但我们驻足生长在祖先辗转的热土上,身上始终流淌澎湃着始祖的血脉;我们尽情享受着炎帝始创文明的滋养,整日沐浴着浓浓的根祖文化气息,倍感帝恩浩荡。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挖掘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弘扬祖先留下的灿烂文化,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去接续未来子孙对祖先的敬仰以及对祖先始创文明的敬畏!我们更有责任寻找真正的炎帝陵,在祖先的陵前隆重祭祀他们!这不仅是长子的根脉和财富,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财富!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梦需要这笔宝贵的财富!
      为此,抛砖引玉,投石问路,有待资深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进一步考证问鼎。李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