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国家光伏发电技术领跑基地湛蓝的光伏板熠熠生辉,输出清洁电能,点亮万家灯火。
太行山下,5G+智能煤矿内智能化机掘系统运行安全、高效,让“乌金”源源不断输送到四面八方。
奋楫扬帆,山西中科潞安半导体科技研究院深紫外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千亿级紫外光电产业集群触手可及,新产业图景振奋人心。
潮平岸阔,海德利森高新区氢能装备研发、生产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申能集团落地潞宝工业园区万吨制氢基地(加氢母站、综合能源站)加速建设,氢能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快速构建,拉动转型发展再次“大提速”。
……
一张张拼图,绘就了全市转型发展的精彩画卷,展现了五年间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波澜壮阔、砥砺图强。
在这不平凡的五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委决策部署,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克服重重困难,大力实施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战略,经济稳步提升,转型态势强劲。“十三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195.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711.6亿元,年均增长6%,经济总量持续保持全省第二。
这是一抹拨云见日、振奋人心的亮色——“十三五”期间,我市转型发展迈向新高度,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4.9:51.1:44.0调整到2020年的3.6:52.5:43.9。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70%;大力培育新兴产业,LED、光伏、生物医药产值分别占到全省的95%、53%、50%,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1.1%、5.6%。
这是一场“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探索——“十三五”期间,全市1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三制”改革全面完成,“三化”改革纵深推进,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大力实施“承诺制+标准地”改革,实现了一般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十三五”末,全市工业总产值达2198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53.7%,工业增加值达911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64.1%,特别在2021年上半年,我市工业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一,工业增加值增速21.1%,继续呈现高速增长势头。
这是一种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的诠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先后成立中科潞安半导体研究院、长治大健康产业研究院等98个研发机构,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9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53家增加到178家,先后突破了中科潞安大功率量产化深紫外LED芯片、潞安煤化工煤基合成领域等一大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推出锦纶纤维、汝铁硼、铝镁合金等一系列高端产品、拳头产品,煤基油系列产品、碳酸二甲脂、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等生产技术领先全国。各类“双创”载体达到62家,带动就业3万人,“双创”基地建设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五年巨变,长治大地正勃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长治人民正展现出无穷力量与豪情。
转型发展,积厚成势
时不我待,机不可失。
自2017年4月,被列为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以来,我市紧抓重大机遇,不断推动产业基础更新、产业链条延伸,在抢抓大项目、崛起大产业的躬耕实践中,精准破题、创新有为。
——因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较大、成效明显,先后四次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今年3月,踏着明媚春光,国家有关部委、全国20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相关负责同志齐聚我市,在第四届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政策培训暨现场经验交流活动上,共话发展、共谋未来。在这场盛会中,我市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提供了“长治经验”。
——目前,我市已被认定为“十四五”时期国家发改委等3部委重点支持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之一,新的征程还将继续!
成绩的背后,是一股坚定不移转型发展的强大力量,带动我市转型升级不断跃向更高层级。
产业门类由“多”到“强”——半导体光电产业产值占到山西省的95%,龙头企业生产规模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前三,已成为山西省LED的主产地;光伏行业产值占到全省的53%,光伏玻璃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的14%以上;医药行业生物医药制品占全省50%以上;煤化工产业产值超过电力产业,成为全市又一大支柱产业。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