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5 期 / 第4版:4
重温最美古诗词
——“书香政协”经典品读分享
□   李琴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书卷常开,书香赋能。习总书记倡导广大政协委员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要多读经典,传承经典。更要引导各界别群众参加到经典品读活动中来。在县政协即将开展“书香政协”活动之际,我想通过自己的一个粗浅分享,借此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能投入到“书香政协”分享活动中。我分享的书目是于丹老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

      我们中华民族是诗词的国度,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美的神往和追求。品读文质兼美的文化瑰宝,可以从中认识美、感受美、领悟美。美可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一份清雅;美可以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一份欣慰;美可以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一份惆怅;美也可以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一份潇洒;美还可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一份婉约……可以说呀,我们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无处不在。下面我通过分享几位文豪作品以及他们的故事,结合我对古诗词的一些粗浅理解,带您走进古诗词,领略古诗词的文化精髓与那份幽香的至美。

      诗仙李白生性大方豪爽,喜欢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虽一生不得志,晚年又遭遇安史之乱,但这并不影响他歌颂盛唐时期诗风的豪迈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当他在祁连山看到一轮明月从云雾缭绕的山顶缓缓升起,惊叹地写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当他登上庐山的香炉顶,看到瀑布飞流直下的壮丽景色,留下千古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当他登上高楼,仰望浩瀚星空,又天马行空地写道“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当看到姣姣明月,又优雅地写道“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当得知唐玄宗要召见他的消息时,他得意地对妻子大笑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饮酒饮到尽兴处,又会酣畅淋漓地挥毫泼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当悲伤时,又难过地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诗作无论是写景还是抒发情感总是狂放不羁,格外潇洒,他的很多作品已成为传世之作,这也让他成为中国诗坛最为耀眼的明星。

      诗圣杜甫也是唐代出色的诗人。他从小就立志要报效国家、造福百姓。可遗憾的是,他和李白一样生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战乱年代,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经历使然,杜甫的诗作总是忧伤哀怨,沉郁顿挫。公元757年,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三年,杜甫被安史叛军押解回长安,当看到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变得满目疮痍,痛心地留下流传千古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家破败、战火纷飞的种种景象都被杜甫写进了诗里。我尤其欣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明明是阳光明媚的春天,但杜甫看到盛开的鲜花却想流泪,听到鸟儿的清歌婉转却会感到害怕。长安城的满目疮痍与春天的欣欣向荣形成强烈对比,使得这首诗格外忧伤哀怨。当回到家看到妻子儿女饿得面黄肌瘦时,难过地跑到松树林里放声痛哭,由此写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当看到权贵奢靡浪费,百姓却食不果腹时,愤愤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他流亡到成都府,眼看着自己搭建的茅草屋被大风吹倒,又悲天悯人地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困苦的一生也是伟大的一生,再悲凉再哀怨的诗作也掩盖不住杜甫那颗忧国忧民的圣人之心。

      诗佛王维,擅长画画,精通音律。他的诗歌安静悠闲、清香优雅,充满诗情画意。平日里,王维喜欢躲进大自然的怀抱,惬意地写诗。白天,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傍晚, 他“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一首《鸟鸣涧》更是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画的世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桂花的落地、素月的清辉、鸟儿的鸣涧,让我们酣畅淋漓地感受着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一首《鹿柴》更是让王维圈粉无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以他作为一名画家、一名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特有敏感,牢牢把握住了无声却有声的空山人语和无景却有景的反影入林的幽深境界,成功地将“诗画乐”进行完美融合,堪称经典。所以宋代大词人苏轼称赞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乐、乐中有诗。

      当然作为一名女同志,我对女性的诗作更感兴趣,最为欣赏的是千古第一才女、婉约词派代表、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出生书香世家,她的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李清照自幼饱读诗书,才华出众。17岁时,便以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名满京城。“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小令清丽典雅,以李清照酒醒后对海棠花事的询问道出了她怜花惜春的婉约情怀。一句绿肥红瘦,更是道出了她对春天的几多怜惜和几多尊重。如梦令是李清照少女时期悠闲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同时也深深吸引了丞相之子赵明诚。李清照与赵明诚因诗生情、喜结连理,这为他们日后共同编著中国最早的金石研究专著《金石录》打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成为千年佳话。

      公元1101年,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婚后不久,她的父亲李格非蒙冤入狱。李清照由此受到牵连,与丈夫忍痛分别,由此写下了感动天下多少痴情男女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独上兰舟以排遣愁怀,西楼望月恨雁书无来,反映出李清照沉溺于情海的浓浓相思之情。全词不饰雕饰,字浅情深,清新脱俗,堪称一首绝佳的相思佳作。如今这部作品已被谱曲成乐,成为当下青年男女争相传唱的一首传情递爱之佳曲。

      公元1128年,靖康之变第二年,面对徽钦二帝的苟且偷生,面对丈夫赵明诚身为知府反而弃城逃亡。李清照非常痛心,她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壮举,悲愤地留下千古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赵明诚被点死穴,羞愧难当,从此,一蹶不振、郁郁寡欢,于第二年病逝。丈夫离世、国破家亡,李清照无家可归、颠沛流离。公元1134年,在她逃亡到邬州时,又留下了足以震撼中国诗坛800年的《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短短28字,空灵潇洒、大气磅礴,极大了讽刺了南宋朝廷不思百姓疾苦,割地赔款、偏安一隅。一句“江山留与后人愁”更是抒发了李清照对即将失去祖国大好河山的痛惋之情,这部作品被历代文人誉为旷世佳作。李清照虽为一代名媛,虽为婉约派词代表,但这些作品却不乏硬朗的爱国气息和悠悠的爱民情怀。我算了一算,题八咏楼距今正好888年,但我想,它的魅力和影响并不会随着数字记忆的模糊而模糊,更不会随着年代的风化而风化。李清照用它留存的108首诗作,记录着他悠闲且哀叹的一生,字字清丽典雅,句句婉约优美。我认为我之所以欣赏李清照,就是源于她的词作犹如她的人格一样高洁脱俗,令人钦佩。在那个男子主宰文坛的时代,她前半生把酒赏花、后半生忧国忧民,将她的傲骨与风雅皆诉诸于笔端,她的作品既有巾帼之淑贤,又兼须眉之刚毅。我想,这就是一代名媛的魅力,就是千古才女的魅力,这更是中国诗词的魅力!

      这些诗词作品只是浩瀚辞海的沧海一粟,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积累了灿若星河的文学经典瑰宝,仅唐诗就有5.5万首,宋词22万首。如今随着祖国的不断强大与复兴,中华民族正在向世界提供中国文化、中国方案和中国范本,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政协人,理当执着于这份文化自信与文化担当。我想,这是书香政协之必须,这是文化自信之必须,这更是民族复兴之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