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 期 / 第4版:4
关于精卫神话之研究







●  张庭祥

       长子是炎帝桑梓,公元前2400多年前,神农炎帝在此尝百草、种五谷,教民稼穑,实现了人类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重大转折。2018年,全国中部六省炎黄文化论坛在长子召开并发出公告,证实了炎帝的始祖在长子。长子是精卫之乡,关于精卫填海故事广为流传,在中国可说是妇孺皆知,其精神为世人赞颂。

     人们研究“精卫填海”神话主要注重精卫的自强不息、矢志不渝的精神,英勇顽强、锲而不舍的坚守。殊不知在宋、金、元、明、清时,精卫神话传说的发源地,精卫是被人们作为雨神来信仰、崇拜的。


精卫被古人作为雨神来信仰崇拜

      精卫填海故事最早出于《山海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該。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发鸠山主体位于长子县境内:“发鸠山,在长子县西五十里”,漳河由此发源。地下煤炭的丰富说明早期当地气候潮湿,不然不会有大量树木。在宋以前,发鸠山周边水域面积应该较大,因为只有如此才会形成漳河。郦道元曾言:“潞川……所有巨浪长湍唯漳水耳”。唐代盖匡朝因此建议朝庭将其添加至四渎之后,以漳水配北岳”。由此推断,精卫填海的传说可能源自于当时的水患,反映了人类摆脱洪涝灾害的渴望,而所填之海应该是漳河或其它大面积的水域。

      自宋代开始,气候发生变化,旱灾成为民众生产生活的巨大威胁。宋政和元年,长子“自春徂夏不雨,夏苗尽槁,秋种未播,人心皇皇,惧成饥歉”。元大德十年“夏五月,亢极不雨,苗则槁矣,秋种不下”。自宋至清,发鸠山、漳河一带旱灾在25次上下。灾害后果极其严重:“正德七年大旱,禾苗尽槁……乾隆二十四年三月不雨,漳水几绝……光绪三年自春至秋不雨”。这肯定不是旱灾的全部,较轻的灾害应该比上面所述的更多。

      清·康熙《长子县志·艺文志》记载,明嘉靖年间时任长子知县王密撰写的《灵湫祷雨文》中写道,维嘉靖八年,岁次己丑三月丙申朔越十八日癸丑,长子县知县王密等,敢昭告于灵湫之神曰,自天一涵水,以肇山下出泉。盈科而进,放乎东海,固地灵呈奇,而实坤道无疆之神异矣。迩来亢旱,来辉告急,固有司不职之责之致也。伏望阴阳协和,山泽通气,云行雨施,用苏万物,乃粒蒸民,是真神异也。假使止于细长而不能大溥,或能润下而不能上腾,是有源之行潦也,而何以其异为哉!再考圣女,俗传派衍炎皇,祀主灵渊。窃谓父子一体也,继述当善也。先皇教民耕稼,以奉天心,用赞化育,万世永   久矣。兹者旱魃,无将若父之苗槁矣,尚希溥勺水以泽民物,因干父蛊厥续攸长,而谓仙闺无境外之志。然则炼石补天,聚灰止水,娲皇氏何等其人也耶!谨具牲醴,用申微诚,伏惟尚飨!

      王密撰写的《灵湫谢雨文》中写道,维嘉靖八年四月二十九日,长子县知县王密等谨以牲醴庶馐,敢昭告于灵湫之神而言曰:“惟于之命,于穆不已。”感而以诚应。故汤之旱卒解于桑林之祷,而尧之水乃平于警予之时,惟神也亦然。先得无私之造化,早知有觉人之心,于时春旱,辄祷辄应。今者夏荒,复祷复应,且合境溥沾,界邻有限。呜呼!非神私我长子?惟神监于愚衷。自今伊始,体好生之不已,妙接济之有加,必使万宝告成,蒸民是赖。休祯骈臻,弊病顿革。庶使愚顽有司轻薄捶楚,以济群生,全广至德,以奉天心。勿谓请粟之冉求不满于夫子,而惟以怀橘之陆绩益重于袁术。呜呼!愚衷伏惟尚飨!

      这使得精卫的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精卫主庙为发鸠山下房山村的灵湫庙,因而它被称为灵湫神。该庙原为民间所建,并无名号。宋政和元年,县令王大定祈雨成功,“天子敕名灵湫庙,褒神利国惠民之功也”。金明昌元年,“邑人众议”向精卫神祈雨。信仰长期持续。元时民众也认为“我灵湫大神,乃赤帝之嫡女也……精卫……历代致祭,民以为常”。清冯士甄又有《精卫衔石》诗曰:“犹见平沙飞白鸟,依然古庙坐仙娥”。民国期间,庙宇依山而建,二进院落,占地约540平方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村民入山伐树时将正殿拆毁。


人们信仰崇拜精卫的原因及力量

      同其它神祗一样,精卫作为雨神的信仰得以维持,根本原因在于其灵验性:“神多灵验,旱祷辄应”。明嘉靖时县令王密《灵湫谢雨文》就记载:“于时春旱辄祷辄应,今者夏荒复祷复应且阖境溥沾”。

      精卫的效率极高。明万历时,官员来灵湫庙祷雨。从县内出发时,“烈日如焚,轻尘掩目”。刚一到庙门前,则“片云黑于顶上”。人们刚刚祭拜完,“骤雨漾漾然至矣”。等队伍回到县里,“有云自西驰至”,“顷刻而合,大雨如注,三日方止”。在一些记载中,精卫是官民遍祀群神不果的最后选择。明洪武年间,长子大旱,“官民愁苦,举无聊赖,遍祷诸祠,一无应验”。县丞最后来灵湫庙上香,“期三日,俄顷,云行雨施,如天瓢之霈焉”。


官方推动是信仰得以保存的主要因素

      如前所述,宋、金、元、明、清时的地方官常去灵湫庙祈祷。在这几个朝代,祭灵湫均列入国家祀典。如明代“以三月、七月十八日,有司致祭”。庙宇也不断得以重修。元皇庆年间,县令赵良离任时动员士绅重修庙宇:“邑侯众公同心协力助翼其事。起于岁之夏初而毕之季秋也,复饰正殿五楹……圣像绘塑金碧灿然”。此后,明洪武、永乐、嘉靖、万历、清顺治、康熙、道光时期及民国年间,长子县官府都有维修庙宇的举动。

      清·康熙《长子县志·艺文志》记载:宋政和年间任长子县令王大定撰写的《请赐灵湫庙额》:县之西四十里封境之内,有山曰发鸠,其麓有泉,漳水之源也。有神主之,庙貌甚古。岁时水旱,乡民祈祷,无不应验。政和元年,自春且复夏不雨,夏苗尽槁,秋种未播,人心惶惶,惧成饥歉。臣大定躬率吏民,祷于祠下,未二日,雨阖沾足,邻封接壤,有隔辙而土不濡湿者,神之灵异也。荷神之体,卒获有年之庆。县以其事上之大府,府以其实闻于漕台,考檄不诬,以其状奏焉。天子敕名“灵湫庙”,褒神利国惠民之功也。谨摸刻于石,庶几以传之永久。

      清·光绪《长子县志·金石志》记载,宋政和二年,时任长子县主簿沈昇撰写的《敕赐灵湫庙额记》中写道,邑之西南,山名发鸠,浊漳之源,实出其下。庙有神女,世号泉神。而庙貌之设,古无碑碣,莫知建立之所始。前有泉窦,广才数尺。其流涓涓,大旱不竭,穷冬不涸,委曲东注,至邺遂为清漳。《周官·职方氏·河内》曰:“冀州其川漳”。先儒谓“漳出长子”。比年以来,小有旱干,吏民祈祷,应若影响。盖神之所在,不可致诘。苟有功于国,有惠及民,则宜载在祀典,庙食其地。而况神之灵异昭著,沛泽之施,能易凶为丰,岂曰小补之哉?褒崇典礼,何可少哉?果膺明命,锡以封号,垂千万年,顾不伟与?政和肇元,岁在辛卯,自春至于四月不雨,夏苗不滋,秋种未卜,民心嗷嗷,无所告诉,交走宗秩,蔑有感应。邑令惕然不遑宁处,博访居民宜祷者,内外远近不谋同辞,咸以泉神为言。遂斋心服形,请水致祷,期以三日,应时滂霈,合境沾足,室家相庆。愿以其状上之于府,丐请庙号,以答灵赐。府方悯雨,闻县所请,寻遣府幕躬诣灵祠,祷祭如初。尸祝方告,油然云兴,至府而雨作。泱日之间,再获感应。府以其事上于漕台,旋蒙保奏。既达宸听,天子加惠元元,明德恤祀。闻泉神之利泽有功于民,遂命春官核实,太常定议,秋八月丁酉敕赐"灵湫庙"为额。命下之日,县吏奔走涓辰致告,民庶欢呼歌舞于路。喜惬所欲,复以庙宇卑陋,欲因故而新之,邑令重于繁费而未许也。民请至于再三,义不可却,且曰:“字民之官,以承宣为己任,上以祗若天子之休命,下以合众人之公愿,乃其职也。”既荷神赐,遂从民欲,不烦鸠工,不劳众财,经营勿亟,不日而成。夫以神之昭应,孚佑一方者如彼,而民之报称允答于人者如此,固不以不书,而况泉神灵迹之异,前古阙不录,无以传于后世,故特修叙其本末云。

      官方之所以推动精卫信仰,是因为他们希望精卫护佑治下风调雨顺。明成化年间,易鹗上任为长子县令,他拜谒灵湫庙,说道:“神血食兹土,盖亦有年……捍御灾,厥功显著。鹗钦承上命,来令是邑……举行祀典,率遵仪式。于敬则诚,于礼则宜。伏愿明诚,享于克诚。翊我皇猷,保我民生。雨旸时若,五谷丰登。济利人物,永赖其功”。


民间力量的推动也是重要原因

      从历代维修记录看,村落民众常有捐款行为。万历二十年前后,有近500名村民捐资帮助维修灵湫庙。明万历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长子县重修灵湫庙,有130余位民众捐款。清顺治八年前后,官府号召重修灵湫庙,当时就有“横水里民人王本业等,虽系山野”,却对修庙一事“慨然而许之”。民间多有进香祈祷者。直至今天,庙内仍有“有求必应”一类的牌匾。民国年间,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开始灵湫庙会。抗日战争爆发后,官方祭祀消失,民间仍坚持举办庙会,直至1947年。

      清·光绪《长子县志·金石志》记载,立于元延佑五年的《重修灵湫庙碑记》中写道,圣朝之有天下也,四海一家。车书万里,首颁恩诏以及于名山大川。古帝王忠臣列士载在祀典者,岁行祀事焉。况山川之为神,其盛矣乎!爱自三代已降至于今,通都大邑,莫不各立祠庙而裡祀之。惟邑之西名山曰发鸠,衡漳源派出焉。考其书传,具有明文。历代建庙独镇其上。其神之始末,有政和石刻存焉。独有合境之民,岁逢灾旱,陈以香火盘馔而为祈祷者,弗可计数。惟神灵验如响。距城之北,熨台之右,其神行宫在焉。自金季丧乱以来,上栋下宇,风雨倾圮,什有二三。疏漏而孰能补?颓毁而孰能葺?惟承事赵公来宰是邑,敬谒神祠,对众而叹曰:“庙貌如是焉,能坐视其弊而不为乎?”遂有安怀坊王公辅等好事者数十辈,询谋金同,允心协力,愿出家泉,会集鸠工。起于延柘戊午岁之夏初,落成于季秋也。盛矣乎!殿宇因敞以飞晕,丹青有显其轮奂。乃至片瓦根椽无不完具。但神像而未完,众皆亦谦于心矣。创命塑工补饰妆銮三圣仪像。衣章焕烂,彰施于五色,一堂胜事,崭然惟新。非前古之所有,独今日之无也。众共恳予为记,仆嘉其用心之笃,又处同里,义不克辞,姑摭其实以记其岁月云尔。遂作铭诗曰:“灵湫大仙成圣与,苗裔联芳赤帝女。坐镇名山为发鸠,建庙峥嵘神所主。导派灵源直下流,司以波涛惟水府。德护中邦九有山,沛泽沾濡及下土。世掌风雷大振威,吹嘘万类足恩普。难弟难兄协力为,众出家泉葺琳宇。经之营之不日成,尚赖耆旧纪年举。金碧檐楹烂日光,水藻备纹龙凤舞。神之灵兮析而风,神之验兮祷而雨。刻石赞扬无不然,远振清风千万古。”

      明·嘉靖九年立于房头村灵湫庙的《重修灵湫庙记》:尝谓神者,神也。所以神其神也,神者神于神。所以神其神者,在于人也。神非自神其神,有功于民,自足以神其神也。人非能神其神,而诚以格神来神之阴鹭,斯所以神其神也。长子之西,有泉曰灵湫,出自鸠山之下,其详不可得而闻也。且以近而考之,可以验其神也。其水澄而清,是其神之有洁也;其源悠而久,是其神之不息也;其流遒而急,是其神之正直也。泻于螭口,潺潺有声,归宿东溟,混混不竭,膏泽长子,浸润殊方。其神为何如也?呜呼神矣!非主之者神其神。而何以神其神哉?主之者炎皇之三子,而莅于是也。昔者炎皇,教民稼稿,乃粒蒸民,神其神于有肇;而三圣统灵源,又灌溉乎斯民。在炎皇.可谓克开厥后;在三圣,可谓善继其志于有永也,善述其事于有续也。神其神于无穷也。斯民神之,不其然乎?神之仁于民,人之神于神,在神之神,斯民固受其福矣。而人之能神,神亦焉有不顾哉!苟神非神,固不能神于人。人非神,何能神于神哉!神者,幽也;人者,明也。神能神者,自幽而达于明;人能神,自明而达于幽。神固神也,人亦神也。神能阴骂于人,诚也;人能感格于神,亦诚也。幽明皆以诚敬相与,幽明虽有异,而诚则无异也。抑不知神之为人,人之为神也。神也?人也?吾不得而知也。是神者人也,人者神也,幽者明也,明者幽也。故曰:神人无二道,幽明无二理。人苟不能神在己之神,而欲来在神之神,神若我顾者,未之有也。是在我既无其神在,神何能神其在我哉!非惟神不我顾,且又阴鹭于诚者,而殃于不诚也。夫诚能格神,不诚则不能格神,诚则神至,不诚则神不至。又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嗟夫!灵湫出自鸠山,三圣祀守灵湫。天之嘆旱,民之灾情,有祷辄应,是神在于人,人格于神也。即此而观,人能神神也,神即神人也。噫嘘唏!宁使人神在神之神,勿使神不神在人之神也。欲神之神,其尚求诸已乎?庙之基址仍旧,特岁久黯然而已。今焕然一新。草木争辉,水山映色。庙前增以莲塘数亩,伟然一壮观也。诚足以妥神于冥冥也。事将竣,予与有闻焉,故以神神人人之事,以告之神人、人神之记以终之。


精卫神水今日仍造福于人们

      从发鸠山灵湫庙流出的神水,世世代代作为浊漳源而源源不断东流入海。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春,长子县党政领导根据群众的要求,组织了民工七千余人、县乡干部四十余人,于四月中旬开始动工修建申村水库,经过六十昼夜的苦战,于六月中旬已胜利竣工,按质按量完成了拦河坝、溢洪道、水电站、涵洞、卧管、竖井、渡槽等八个较大的建筑物。申村水库建成,沿岸十余万亩土地变为水田,永远摆脱了旱涝灾害的威胁,并可种稻、养鱼、养鸭和发电,群众千年理想变成了现实,被称为千古未有的奇迹。漳河两岸群众唱出了“洪流驯服随人愿,绿水浇遍千顷田,五谷丰登粮如山,不要龙王不靠天,耳听西湖风光好,如今我乡变江南”的歌声。

      2014年12月16日,国家林业局发布《国家林业局关于同意北京房山长沟泉水等140处湿地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建设山西长子精卫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19年12月2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2019年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情况的通知》,山西长子精卫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试点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精卫湖是一座集防洪、灌溉、供水等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年调节中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36.2平方公里,蓄积量3381万立方米,是长子县重要水源地,也是长治市主要的备用水源之一。就从现在的实际情况以及对人们的受益而言,精卫也是人们心目中真正的“神”。


精卫信仰难以壮大的原因

      除了漳水源头的灵湫庙,发鸠山一带精卫遗迹还有以下几处:一是精卫坟,在发鸠山上,已残破。二是长治县东下郝村的灵湫圣母庙。这是灵湫庙的分支。该庙建立的原由是村内有一道泉水“性阴而味甘。染热疾者饮水辄愈,识者以为是泉也,与发鸠山号漳源者无少异。夫漳源有神,灵湫圣母也。村人于是特书尊号,奉以木主”。不过,精卫信仰基本未能走出发鸠山和长子县的范围。这和其填海故事影响的广泛性不成正比。我们认为,原因至少应该有三个。

      首先,精卫作为雨神并不能在诸多雨神中占据优势。如上所述,宋以后,晋东南地区干旱成为威胁民众生产、生活的主要威胁。于是,官民关注的焦点是精卫的布雨功能,填海只是被作为其成神的一个步骤。这样,精卫就只能以雨神的身份接受官民祭祀。诚然,宋以后,也偶有水灾为患,但毕竟没有成为主流。这不利于精卫信仰的发展。因为就全国范围而言,雨神的地方性很强,具有排他性。即使同在上党,也有龙王、关帝、玉皇、护国灵王、炎帝、成汤、乐氏二仙等诸多神灵,精卫难在众多的雨神中扩大自己的影响。

      其次,士人对精卫的关注点在于填海引起的思想共鸣而并未将其作为神衹崇拜。士人观点对民间信仰的影响巨大。除了本地人士,这一群体极少将精卫视作神衹,更遑论将其看作雨神。在他们眼中,如何看待精卫填海的价值才更有意义。于是,将精卫作为悲壮而不屈的象征者有之,如陶渊明《读山海经》言:“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将其作为努力奋斗的象征者有之,如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言:“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同情其悲惨遭遇,认为填海徒劳无功者有之,如岑参《精卫》感叹:“怨积徒有志,力微竟不成。西山木石尽,巨壑何时平”。但无论哪种看法,都未将精卫作为神祗来看待,更枉论崇拜,既然如此,又如何能期望他们推动精卫信仰的流传呢?

      再次,将精卫作为海神信仰的地区,其功能亦受到了其它神衹的压制。由于同大海产生联系,精卫同妈祖一样,成为海神。海南省海口市龙桥镇三角园村存有一座始建年代不详的精卫娘娘庙。村民将农历四月二十二日定为精卫的诞辰,每年这一天都进行祭祀以求出海平安,渔业丰收。天津火车站屋顶也曾有精卫填海的图画。不过,在沿海,妈祖的影响力显然更大。因为二者功能重合,精卫的信仰自然也难以发展。这几个因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出现:精卫填海故事在中国流传极广,而作为雨神的精卫却在外地有人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信仰来源于需要,需要则由环境决定。由于气候变化,精卫的能力由填海异变为降雨。不过,在全国范围内,士人中流传的仅是其填海故事。于是,除却发鸠山外,精卫的雨神身份并未得到认同。这使得虽然其填海故事尽人皆知,而在故事发源地,精卫自宋以来却一直被作为雨神崇拜。同时,这一信仰在其它地区却未出现。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人们对精卫作为雨神的历史现象也是知之甚少,或者是基本不知。


全方位多角度打造精卫神话

      长子,是中国神话之乡,是避暑康养胜境,是中国文物古建筑博物馆,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千年古县、神话长子,无扇之城、宜居长子。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长子县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干在先做示范“15865”计划》等政策文件,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重点开展了三项工作推动文物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首先依托文物大县优势,整合以国省保单位为核心的文物资源,叫响“品长子文化、读千年历史”特色文旅品牌。其次打造神话长子品牌,积极打造神话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助力“中国神话之乡”创建。再次塑造“神话长子”品牌,挖掘神话文化,打造神话之乡,构建精卫文化业态,推动精卫文化生长链不断完善丰富,带动其它神话文化、国保文物、古迹遗址活起来,用神话文化引爆县域经济。

      我们在打造“中国神话之乡”的浩大工程中,专业研究人员和热心于此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应着力查阅古今所存资料、典籍,实地考察文物故地,经过大量的艰苦的调查研究,去伪存真,全方位、多角度研究精卫神话,使精卫更全面、更丰满、更有神话魅力地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