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 期 / 第4版:4
索姓与王郭村(下)
□  索鹏祥

       三、王郭村与索姓

      那么,索姓究竟是什么时候入住王郭村的?有几种历史现象,虽属于推断,却是可能的机遇:

      第一次,周武王率军征伐东进,索国领域位居军事要道,国小力小,索姓从原来的封地索国,被迫北迁到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淇县在太行山的东麓,离散的难民有机会逃命至太行山间。而潞安府有山有川,离淇县很近。

      第二次,西汉年间,索姓强势发展,涌现出索抚等著名人物。汉武帝时,丞相赵周犯逆鳞之罪,太中大夫索抚为其辩解、武帝大怒。赵周下狱,抚恐被诛,元鼎六年从钜鹿南和,迁于敦煌徙边。河北巨鹿郡南和县在太行山东麓,离当时的潞州府很近。西迁的索姓家族,惧怕官府追迫,便潜逃于太行山中,隐名埋姓,散居偷生,成为索姓的潜世遗民。索姓最大的可能,就是从这个时期入住王郭村的。

      第三次,由于索姓在河西走廊的强盛发展,大批的索姓官僚入京(洛阳、西安)任职,家属随任。不少官宦子弟也赴京求学,进入洛阳、西安等地,西迁的索姓族人又出现了“回流”中原的现象。寻亲问故的现象随之增多,上党郡也成为必访之地。从王郭村后来的索姓传承、发展情况看,入住的索姓也绝非是等闲之辈。

      唐朝衰弱,“五胡乱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阶段。乱世乱象,民不聊生,为求族安,索姓族人再次疏远当时的朝堂(洛阳),隐身山野。太行山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事实上地处洛阳的洛河谷地,与汾河谷地以及上党盆地都是相通的。索氏家族的散枝落叶,更有机会入住上党地区。而长子县半山半川,一城尧韵,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因此,至宋末,王郭索氏聚族成村,修谱续谍,建祠立庙,重教修德,日渐繁盛。元末明初,灾害、战乱不断,导致中原大地十室九空,赤地千里;而山西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的百万移民中,就有王郭村的索姓族人。

      索氏族人入住王郭村,由于家族风气良好,趋峰坠谷,东驱西徙,不惧艰辛,落落大方地从苦难中走出来,自有一种广阔的胸襟。经过数十代人的努力、传承,王郭村的人文生态环境有了深刻的改变。据一块有着北宋建筑风格的“三嵕庙”碑文记载,元大德十年(1306年)重修三嵕庙,索姓家族的索全、索仲明已经成为当地领军人物。事实上,以三嵕庙为中心的王郭村,统领了周围的“七村四社”:即王郭、东郭、前小郭、后小郭、东王家堡、西王家堡、小庄。这七个村子担负着一年一度的三嵕庙古庙会唱戏、进香、求雨等事宜,轮流操办,直到解放初期。每年的二月二十二日三嵕庙会,王郭村三里长街,两台乡戏,吸引着三镇八村的父老乡亲。大街两旁货棚摊点,从村西头排开来,直接到三嵕庙的戏场。交织着岁月的苦难和欢乐,那乡戏,有情有意地直唱到午夜不散……

      在王郭村周围,多年来流传着一句嬉语:“下了大庙坡,先生比狗多。”大庙是指三嵕庙。三嵕庙建在广台山上,下坡就是王郭村。过去人们把有文化的人统称作先生。当然,拿狗比作先生,虽然有些不敬,但在王郭村先生(文化人)多,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这部分人主要集中在索姓家族中。这与索氏家族的风气和传承有很大的关系。索氏家族注重文化传承,耕读传家一直是索氏家族注重的做法。索氏家族从商代东迁,到西汉因索抚贬官,西徙服役,“趋峰坠谷几经盛衰,避祸屈生东迁西徙”的生活现实和文化沉淀,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索氏族人:“坚韧不拔”是其“精神背景”,因此,既能安于现状,又永不言败。而“和睦相处,同舟共济”是其“文化基因”的主流。这种基因与背景,使得索姓族人,心性畅亮,顾全大局,不计得失。即使是在文化动乱的年代,派别林立,言出必战,王郭村的索姓与其他族人也没有形成对立的情绪,更没有大打出手的行为。辅助当政者为民多做好事,一直是索姓族人努力的目标。以自己遭遇损失和痛苦而成就人生的满足,成了索氏家族最具中国士大夫精神的表现。

      在王郭村,最有名气的是一个索家圪廊。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胡同。索家圪廊以一条比较宽敞的胡同为主线,呈放射状态分布的有长有短,有大有小,有宽有窄,弯弯曲曲的有十几条胡同。这十几条胡同,巧妙地把索姓家族的近百户人家串同起来,形成一种四通八达的网络状的形态。索家圪廊临街还有个圆大门作为其典型标志,显示一种忠于传统、又不囿于旧规的思想理念。

      与同村的张家大院相比较,索家圪廊就没有张家大院那么严谨、封闭。这种住宅的布局与索姓家族在外经商的理念有密切的关系。想财源滚滚来,就得门户开放,情达三江。

      基于这种布局,在索家圪廊形成了三个大饭场,成为在信息闭塞时代人们交流思想、获取社会新闻和信息的重要场所。

       在王郭村,与“索家圪廊”齐名的还有个“索家圪联”。所谓“圪联”其实是索氏家族的一个富人家的后花园。后,围墙坍塌,断壁残垣。但围绕着这个“圪联”四周,居住下近百户索氏族人。

      索家圪廊”、“索家圪联”两处家居,占据了王郭村三分之二的街面。在这些街面,索氏族人友好交往,和睦相处,形成一种强大的和衷力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王郭村曾作为长子县第二区政府所在地远近闻名。新中国成立后,王郭村设有县城东最大的中医联合诊所,以及以西医为主的长子县第二卫生所,为全县的医学传承起了巨大的作用。1958年9月,王郭村作为王郭人民公社所在地,管辖十村,其间的业务都有索氏族人的鼎力参与。总之,以索姓人为主的王郭村,以它的辉煌的文化传承,展示了一个近千年的古村落应有的地位和魅力。

      王郭村西边有个很大的墓群,石门、石柱、石碑林立,几十棵粗壮的松树遮阴盖地,四周松涛阵阵,人称“松树坟”,是王郭村索姓家族的主坟。

      据考证,墓主索和尚生有三子四女,家财盈实,人丁兴旺,在清化木兰店(今河南博爱武陟县)做着大买卖,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四女在婚前共议,要为已故的父母做长久的纪念,后来就在埋葬父母的坟地四周载下松树百棵。后经四女抬水浇灌,精心养护,成活四十余棵。百年后树木参天,荫蔽数亩,松涛阵阵,候鸟群居,蔚为壮观。成为长子县东门外最有名的大松树坟。

      1924年曾有金钱豹寄居松树上,被人誉为盘龙卧虎之地。

      1940年日寇盘踞时,把树木砍去大半做道木,毁害深重。

      基于耕读传家的传统,王郭索姓家族1945年解放后,主坟成立“清明社”,有地三亩,以收地租为主,专为“清明节”蒸祭奠的大白馍。凡索姓子孙后代,不分男女老幼,上坟祭奠者每人四个大白馍。所以,每年的清明节,孝子贤孙成群结队祭奠祖宗,场面十分壮观。索姓的后代们谨记家训,耕读传家,奋发图强,多有文人雅士出现。据不完全统计,王郭村在读的大学生中索氏家族的人数占比很高。

      在当今百年不遇的大变革时期,在全国美丽乡村建设中,索氏家族倾其全力,协同异姓族人,披坚执锐,耕读传家,使得整个王郭村,社会风气正派,精神正气高扬,高墙大院内,小辈苦读,书声朗朗。白色大棚绕村铺开,长辈辛勤耕作,绿色果蔬每天出棚,收获满满。

      索姓根系商代,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是中华姓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族。索族得姓存世,历经坎坷,命运多舛,是中华当今姓氏中的生存奇迹。索氏源出多流,相互映衬,求同存异,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一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