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8 期 / 第4版:4
说家风
□  柴志俊

      前两天我看到了一则故事,深受启发。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自此,“六尺巷”故事家喻户晓,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六尺巷”的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仅宽在“六尺”上, 更是“宽”在人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由上述故事,我联想到家风对后人影响的重要性。《三字经》里讲:“子不学,父之过。”“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儿子有好的学习环境,多次搬迁。她看见儿子过于贪玩,当着儿子的面把织布机的梭子折断,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不中断学习的重要性,并为儿子寻找有学问的老师,在教育儿子方面花费了不少心血。在孟母的严教下,孟子后来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好的家风家教可以影响子女一生,要让孩子走正道,父母就必须言传身教。我邻村有一户赵姓人家,仗着自己家族大,在村里专横跋扈。在其父亲的影响下,儿子从小就沾染了偷鸡摸狗的恶习。邻里们见此行为,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敢怒不敢言。到他儿子长到十八九岁的时侯,竟然发展到翻墙入室行窃,还沾染上了毒品,结果被多次判刑。两年前,刚过花甲之年的老赵得了不治之症,在临终时也没见上儿子最后一面。临终时,他才醒悟过来,告诉家人说:“都是我疏于管教害了他,如果他劳教刑满出来之后,一定要叫他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可木以成舟,追悔莫及。

      记得我儿子在上小学时,有一天中午放学,我发现他手里拿着一支玩具枪,就问道:“这枪是怎么回事?哪来的?”他答:“是借同学的。”当时,我也没再往下问。当我下午准备买粮,却发现箱子里仅有的伍拾元却少了拾元,当时我就在想他拿的手枪是不是与少了的钱有关系。到傍晚他放学回来,我扳着脸,厉声地问到:“你说实话,你的枪到底是怎么来的?”他默默低下了头,带着无可奈何的表情,说出了实情:“是我从箱里拿了拾元钱买的。”我说:“你今天是偷拿家里的钱,还不承认,说谎话。如果要是拿了别人家钱,让人调查出来,你知道这是什么后果吗?”我又说:“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你懂不懂玩物丧志的道理?”“爸,是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会了。”然后,我叫他写了深刻的书面检查。他表示以后再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一定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后来,一有时间,我就给他讲古今中外有理想有抱负人物的故事,他也深受影响,立志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作为普通人,我的家风就是踏实做事,真诚待人。生活中,做好每一件事,不做有损他人的事。从此,儿子一路奋发向上,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稳定班里的前三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顺利就业,并入了党,在岗位上担当重任,我觉得这也是我重视家教的回报吧。

      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养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