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与和谐的人际关系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打开人们内心世界的金钥匙,是维护人际关系的基本保障。老百姓有社会环境友好的需要,和谐的社区和人际关系也是民生问题。然而,如果没有诚信,彼此不能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那么人与人之间犹如隔了一道墙,就更谈不上和谐的人际关系了。
诚信是架起人与人友爱和信任的桥梁,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曾在某拥堵的客运站邂逅一对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民工父子,只见他们身上唯一的行李袋是一个简易的帆布袋,一根细绳草草地缠绕着没有拉链的袋口,令人顿生怜悯之心,感叹生活的坎坷心酸。不巧,老人原本破陋不堪的大帆布袋又裂开了一道口子,衣物洒落一地,我二话不说递上一个新袋子为其解困,老人迟疑着接过袋子,其子却戒备地拉开老人:“走,别理她,搞不好她是个骗子!”这话惊动了熙攘的人群,他们诧异、疑惑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我身上,这让善意的我非常尴尬。难道真有老百姓以为“这世上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骗子才是真的”?该如何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猜疑,营造相互信任、尊重和友爱的社会氛围?
不可否认,在这个具有开放性、高效性和人口密集的城市,人群更多是业缘关系,容易产生“人际关系冷漠症”,而农村虽然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村民大多是拥有血缘关系的和睦邻里,这种城乡的差异性难免让这对民工父子不适应,但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不信任的主要理由吗?我认为,“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人际交往诟病更多的是因为社会上诚信的缺失所致。因此,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重在重塑诚信。
诚信,是人际和谐的通行证,也是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之本,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之一。如果人人自觉讲诚信,做到内诚于心,外信于人,必将有力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有效促进人际和谐、社会和谐。因为在社会生活中上,我们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广泛而密切。美国耶鲁大学社会科学家葛拉姆曾用“六度分离”理论来说明人际关系的广泛性,即不超过6个人的关系,任何你不认识、没有关系的人都能联结在一起,就能构建人际关系网络。这个网络就像一个大家庭。试想,在这个大家庭里,假如因为诚信的缺失,导致人与人之间存在对抗、排斥和冷漠的防备心理,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崇善尚德从何谈起?
当然,尽管社会上存在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但也不乏有诚信的表率,例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信义兄弟孙水林和孙东林、恪守诚信的还债局长胡丙申,中国网事感动2012年度感动人物扬州“诚信中学生”徐砺寒等等,这些诚信的践行者赢得了人们的赞誉,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是的,诚信中国,就应该让制假售假、背信弃义等诚信缺失的人得到惩戒;让言行一致、诚守信用的人赢得口碑、赢得信任和尊重!重塑诚信,人人有责,需要方方面面形成合力,如企业应诚信经营,政府应诚信政务,公民应诚实守信。让我们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筑造诚信和谐中国。
来源:惠州文明网 傅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