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8 期 / 第4版:4
沧桑古庙藏故事 历代碑刻载芳华
——从系列碑刻中解读灵湫庙之美
□  王 帅

      在长子县发鸠山山脚下、浊漳河南源源头,有一座千年古刹,原名泉神庙、灵泉庙。史载庙名是宋代皇帝宋徽宗赵佶敕封的。宋政和元年(1111年)夏天连续干旱,当地官员百姓到此地祈雨,不到两日普降甘露,长子县令王大定遂如实禀奏朝廷,宋徽宗赵佶龙颜大悦,欣然敕封庙额为“灵湫庙”,地方志中列作“漳源泻碧”,为长子古八景之一。此后历朝历代的官员、文人、百姓都到此祭拜,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故事,尤以各代的碑刻最令人瞩目,是了解官员政绩、自然气候、祭拜风俗、村落地名、姓氏家族、诗词歌赋、书法艺术、雕刻工艺、善举功德等史料的重要载体。

     

宋之灵美:皇帝敕赐庙额

      灵湫庙现存宋代碑刻有政和二年《新敕灵湫庙记》、宣和元年《修灵湫庙载记》。佚失宋代政和二年《灵湫庙赐敕石刻》、宋代政和四年《敕赐灵湫庙额记》等。最具代表性的是《新敕灵湫庙记》,该碑是灵湫庙内目前发现最早的碑刻,系宋政和二年(1112)刻石。由县令王大定立石,沈昇撰文。今存放于庙院西南侧碑廊内。

      该碑明确记载:“自春至于四月不雨,夏苗不滋,秋种未下”,由于长子县全境大旱,县令王大定忧心如焚,顺从民意,来此求雨,如碑文记载“遂斋心服形,请水致祷”“应时滂霈,阖境霑足,室家相庆”,见此灵验,县令感动不已,于是“上之于府,丐请庙号,以答灵贶”,结果是“春官核实,太常定议,秋八月丁西敕赐‘灵湫庙’为额”。纵观碑文,由于旧社会人们认识水平有限,天旱之时无奈求助于神灵,这一股求雨灵验之喜,让县官无比激动,如实禀告,而得封庙名,这一段往事在县志均有记录,民间广为传诵,久经不衰,为后世灵湫热、灵湫庙研究、漳水探源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局面。

      随着时间发展。灵湫庙的故事愈加旺盛,有所扩大,时间节点上看,由天旱求雨演变为春祈秋报,有求必应;参与人物上看,原来是民间活动,后来州县官员不断参与;祈求内容上看,由求雨扩展到求运、求子等等,凡此种种把灵湫庙打造为远近闻名的一方祈福灵验之地。

  

元之优美:赋能神话传说

      灵湫庙现存元代碑刻有皇庆元年《重修灵湫庙记》。佚失元延祐五年《重修灵湫庙碑记》等。元代皇庆元年《重修灵湫庙记》现存灵湫庙碑廊内,系残碑,碑文在县志里有收录,该碑明确记载了灵湫庙与《山海经》、精卫填海的关系,是佐证灵湫庙所依的发鸠山是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发源地的重要史料之一,表明了灵湫庙与神话故事精卫填海的关系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探索人文历史的很重要的资料。

      碑文中记载道“按《山海经》云,精卫衔木石以填东溟,化为灵异之鸟”“永镇其灵源也”。《山海经》是一部以山和海为主要记述对象的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经·北山经》中说:“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佼。是炎帝之小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讲述了神农炎帝之女女娃在随父探寻百草的过程中,被东海溺死,化作精卫鸟,从发鸠山上衔木石以填东海,就在精卫鸟啄取石块的地方,涌出一股泉水,奔腾不息,在泉水之源修建庙宇,后人把精卫女神敬奉起来,初名“灵泉庙”,即灵湫庙的前身。历史上有关的记载颇多,如《律学新说》曰:伞盖山西北三十里曰发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浊漳水之源也。正殿前原有木刻对联一副,内容为:“女娃理水,南经北纬,汇集神泉出灵湫;漳源泻碧,西流东注,灌溉上党万顷良田”。精卫填海成为灵湫庙最大的一张名片和无以可比的品牌,是后世倍加珍惜的宝贵资源。


明之精美:承载人文记忆

      灵湫庙现存明代碑刻有:洪武二十年《重修灵湫庙碑记》、永乐十八年《重修灵湫庙记》、成化十四年《敕赐灵湫祭祀告文》、嘉靖九年《重修灵湫庙记》、万历十五年《苏公祷雨文》、万历二十年《重修灵湫庙记》、万历三十四年《四星池碑》、万历三十四年《重修灵湫庙记》、天启四年《邑侯周公祷雨灵应记》。佚失明嘉靖八年《灵湫祷雨文》、明嘉靖八年《灵湫祷雨文》等。灵湫庙现存的明代碑刻最多,既有《祷雨文》,又有《谢雨文》;既有诗词,又有散文;既看到文采,又欣赏到书法艺术;既有楷书篆书,又有行书草书,是整个灵湫庙系列碑刻人文色彩、文艺因素、文化密码、历史信息最浓的。

      诸如《谢雨随笔》《漳源题咏》等等,这里重点解读一下《春日祭祀灵湫有感》,碑文是:

      春日祭祀灵湫有感平生未识真山水,今日登临便入佳。云畔浮岚山色相,源头活水地生涯。千里漫夸周穆骏,八月虚传汉使槎。渐余方学兰亭楔,此身已自出烟霞。

      赐进士第知长子县事邯郸有斋张一德著,主簿保安元州郝武,教谕平度云竹窦一柏,训导城固对轩叶茂时,署训导举人泾阳遇    张应昌,典史河涧临川刘溱,邑庠门人马光宇、王守礼、韩天爵、高应科、马新民同纪石,玉工廉池刻。

      根据碑文可以复原历史场景,为了祭祀灵湫,县里执政的所有领导不约而同,同向而行,异口同声,有感而发,既赞美自然风光,又抒发内心情怀;既回望过去,又描述现在;既引用典故,又巧妙对仗。不仅仅是一首文学层面的好诗,也是一幅体现发鸠山水、灵湫春色的美景图,更复原了地方官员躬身为民、不辱使命的情景。在灵湫庙系列碑刻中无论是参与人员,还是碑刻作者;无论是文学修养,还是创作手法;无论历史纪实,还是人文传承,《春日祭祀灵湫有感》都是杰出的代表。众多碑刻见证了灵湫庙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而丰富的文物宝藏。


清之完美:壮大规模格局

      灵湫庙现存清代碑刻有顺治八年《重修灵湫庙记》、康熙二十六年《金妆广生祠府君殿神像记》、道光十八年《重修龙亭四星池香亭改作东房石包台垣碑记》。这一时代表现出灵湫庙的规模、格局、功能、影响等达到一个完美。

       从碑刻的题目中可以知晓,清代的灵湫庙注重历史传承,建筑不断扩建,形成不小规模,除了大殿,另有广生祠、府君殿、经室、香亭献殿、四星池、龙亭水榭、舞楼等等,历朝历代的人们不断扩建规模,丰富功能,全力打造出一处多功能的精神寄托和民俗展示的活动场所。


今之华美:凸现灵湫新姿

      进入新时代,灵湫庙大殿、献亭、山门、舞楼的修缮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推进,金鸡桥恢复了原貌,浊漳河河道溪水清清,生机无限,散失的碑刻全部进行收集整理,并建设碑廊予以保护,二十多桶碑刻盛世展新容,千年古刹、大美灵湫大放异彩,像一本厚厚的教科书,向世人讲述灵湫庙的往事、精卫填海的传说、发鸠山的古往今来,这必将推动灵湫研究、精卫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必将成为民俗研究、碑学研习、人文研学、旅游踏青、康养开发、乡村振兴的一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