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9年前,长子县各级政权组织属国民党阎锡山的旧政权,长子县委领导人民群众通过对旧政权改造后,建立了由卫逢祺(共产党员)为县长的长子县各级政权机构,尽管名义上还是国民党阎锡山的政权,但实质上已成为在长子县委领导下,组织领导全县人民进行抗日救亡的政府机构。然而,国民党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阎锡山在山西发动的十二月事变所破坏。
1940年初,国民党第二十七军第四十五师在王村成立长子县国民县政府,由阎锡山委派反动军官王铭钦出任县长,组建了公安局、保安营和各区公所。之后,入侵长子县日军在县城又成立了日伪“长子县政府”,起用反动绅士王壁(太谷县人)出任县长,组建了县新民会、维持会等镇压抗日力量组织。日、顽两个县政府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对在长子县境内坚持抗战的革命团体和进步人士进行血腥镇压。
1941年5月7日,侵华日军之华北派遣军调其主力第三十七、第三十六、第四十一、第三十五、第三十三师团和独立第二、第四、第九、第十六等旅团10万余众,发动了中条山战役。日军采取分进合击、迂回包围的方法,向驻守在中条山地区的国民党20万军队发动了进攻。由于此时的国民党军队以反共为主要任务,对日军的作战无所准备,故在日军发起攻击时采取避战方针。虽然八路军积极配合打击日军,但除武士敏军长率国民党第九十八军在太岳八路军部队的掩护下突出重围外,到25日,国民党军2万人投降,10万人被俘,其余全部溃散而逃,而控制长子县政权的刘戡第九十三军、第二十七军也随之垮台。
中条山战役后,太岳区党委和太岳专署第一办事处,根据复杂多变而险恶的局势,抽调曾在长子县工作过的卫逢祺和长子籍干部关守信、王熬狗、李义、赵忠厚、宋承先等11人两次前往长子县,协同长子县委开辟并建立抗日政权。临行前,太岳区党委书记、第三专署专员安子文对他们指出:对国民党残留人员,只要他们不再反共并愿意抗日者,即宽大处理,不咎既往,并且应该量材使用。要以“七擒孟获”的态度争取他们参加抗日,组织联合政府。卫逢祺一行到达长子县后,在长子县委的领导下,根据太岳区党委的指示,广泛发动群众,努力争取和团结愿意抗日的国民党残留人员。6月21日,长子县委在横水村组织召开了有千余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宣布正式成立长子县抗日政府。会上,抗日政府县长卫逢祺号召全县人民要动员起来,协助抗日政府安定社会秩序,开辟建设长子抗日根据地,并告诫一切国民党残留人员,要认清大敌当前的紧急形势,停止反共团结抗日。
6月底,为推选边区临时参议会(参议会,即统一战线形式的参政、议政、监督机构)参议员,在全县(除敌占区外)根据地行政村经广泛宣传发动群众,进行选举县参议员后,县委和县抗日政府召开了长子县第一次议员会。会议由县委书记宋川主持,有45名议员参加。会议听取了政治时事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选出县议会常务委员7人,议长1人、副议长1人。会上,还推选出了边区参议会参议员4人。在4名参议员中,有县委书记宋川、县长卫逢祺,还有长子县教育界卓越人士高孟征、开明爱国士绅李成章。会议向参会议员介绍了政府各科分管的工作事项,以便作好协助监督工作。会后,县参议会经常征询各界群众的意见,代表各界群众的正当要求,参与决定根据地建设的各项重大问题,监督政府贯彻执行各项抗日政策、法令,使政府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般的密切联系,为广泛团结和动员各阶层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县抗日政府成立后,原国民党第二十七军扶植的以孙某某为书记的国民党党部,和以王铭钦为县长的国民党长子县政府,在从中条山战役突围出的国民党第九十八军支持下,处处与新成立的长子县抗日政府相对抗。长子县委将此情况向太岳区党委汇报后,薄一波、陈赓等党、政、军领导于7月25日,同国民党第九十八军军长武士敏在安泽县桑曲村进行了谈判,在武士敏接受团结抗日,停止反共活动的条件基础上,双方达成了交换被俘人员,实行划界管理,互通情报,互调给养弹药,共同进行抗日的协定。根据协定,长子县划归国民党第九十八军管理。长子县抗日政府宣布撤销,原抗日政府工作人员也全部撤离长子县。
10月18日,管辖长子县的国民党第九十八军在反击日军对岳南地区“扫荡”中溃散,其军长武士敏在战斗中阵亡。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民运科长霍明奉命来长子县建立政权。经过10多天的组织准备,在横水小坪头村宣告成立了长子县抗日民主政府,霍明任县长。经1个月的工作后,于11月中旬,在县抗日民主政府内设立了秘书处、民政科、财粮科等办事机构,各科室主要干部由上级基本配调齐全,且大部分为中共党员。建立了下辖的5个抗日区公所,第一区驻碾张村,区长柴枝群;第二区驻良坪村,区长赵忠厚;第三区驻团城村,区长柴长厚;第四区驻壁村,区长李景渊;第五区驻西旺坡,区长冯安良。上述区长均为中共党员。全县抗日民主政权基本建立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