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 期 / 第1版:1
常峪村:窑洞里的太岳军区卫生部

      3月25日,春和景明,记者与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韩虎则一道,深入王峪景区管理中心常峪村,探访太岳军区卫生部、太岳军区后方医院旧址,一起追忆那段血雨腥风的红色故事。

    在常峪村口,道路左边醒目地坐落着一块“太岳军区卫生部——常峪旧址”的石碑,沿着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走上一大段,才看到依山开凿的三孔窑洞,位置极为隐蔽,这便是太岳军区卫生部、太岳军区后方医院的旧址。

    据了解,1942年11月中旬,沁源围困战拉开序幕,为了保持和巩固部队战斗力,太岳军区卫生部、太岳军区后方医院跟随太岳军区司令部由沁源转移到常峪村,后方医院旧址由三孔窑洞院落平行布列组成,面宽30米,进深6米,坐北朝南,是当时后方医院的办公室、起居室和手术室。在此驻扎两年后,1944年,太岳军区卫生部、太岳军区后方医院跟随太岳区党委、行署、军区等党政军领导机关移驻士敏县郎壁、郑庄地区。

    “这个后方医院当年收治伤员最多的是在上党战役时期,当时有好几千名伤员,治疗无效死亡的伤员有8人。”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韩虎则指着太岳军区卫生部、太岳军区后方医院旧址门口的烈士纪念碑告诉记者。

   为了铭记那段峥嵘岁月,常峪村改造了党群服务中心,规划了太岳军区后方医院红色教育展馆。走进红色教育展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老照片:村民为独立团伤员喂食、后方医院医护人员抢救伤员、村民用担架转移受伤官兵……在展台白色桌布上,一幅红十字图案赫然映入眼帘,旁边摆放着手术钳、医用听筒等诊疗器材。让人不禁遥想到70年前穿着白大褂的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的忙碌场景。

    历史是一面镜子,探访医院旧址,感受红色记忆,汲取前进力量,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太岳军区卫生部、太岳军区后方医院广大医务工作者不怕牺牲、救死扶伤、对党忠诚、敢于胜利的光荣传统一定会发扬光大。孔令盼 王雪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