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 期 / 第4版:4
延续文明脉络 传承非遗瑰宝
——长子理发、长子炒饼、长子猪头肉闻名遐迩
长子理发



      长子县因尧王大儿子丹朱在此封地而得名,位于长治市西南部,素有“理发之乡”的誉称。

      相传明朝末年,长子县衙大门前有一照壁,壁前有个莲花池,池水与莲花相印成趣,招来不少游客。一日有一南方盗宝人到此观看,发现池水中有大大小小打着灯笼戴乌纱帽之人影,粗略估计有三斗三升芝麻粒之多,大为惊讶,心想长子是块宝地,可能要出很多“官”,于是乘夜便将池中纱帽盗走,将一把剃头刀扔于池内。打那以后,长子就出了许许多多剃头匠。

      长子理发名扬天下,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长子理发师刀工硬、技艺精、服务周到,都有一套刮脸、打眼、点穴、推拿、扭麻筋等传统“绝招”。

      刮脸:用剃刀将脸部(包括耳内的胡须、毛发)刮干净。根据人脸皮肤、刀刃锋钝不同,重点需掌握力度、方向。有顾客即使毛发不多也愿意刮脸,因为此方法有助于皮肤的新陈代谢。

      打眼:将上下眼皮翻转,用刀尖、刀把将附着在上的砂眼(现医学称麦粒肿)刮掉,有益于明目,此举最考验刀工。

      点穴(气):用力按喉咙两旁气穴数秒,使人处于呼吸暂停状态,大约持续几秒到十几秒,再用力拍脑门,使之恢复呼吸,客人清醒之后有浑身轻松的感觉,重点要掌握客人体质状况,适时拍醒客人,以免使顾客过度昏迷。

      推拿:对顾客的头部、颈部、背部、腰部进行按摩,使顾客放松。

      扭麻筋:用力将顾客的头部向左、向右瞬间扭动,听到颈椎关节发出响声,百姓俗称扭麻筋。

      长子理发是典型的民间手工技艺,主要通过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需要学徒自身悟性和长期实践才能掌握,这些技艺是中国民间艺人在长期劳动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是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

      如今,长子理发在传统职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美容等新的服务项目。


长子炒饼


      长子炒饼历史悠久,被乾隆皇帝誉为“天下书法第七把手”的冯士翘先生在品尝了长子炒饼后,提笔成诗:“手艺独创巧厨娘,美味佳肴新名堂;招来东西南北客,人人都赞炒饼香。”名吃,名人来吃,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县城,传遍了上党,留下了“上党炒饼,石哲正宗”的佳话。清光绪年间有民谚云:“上党炒饼数长子,长子炒饼在石哲,精工细作炉卜香,赛过宫廷八仙汤”从中可见一斑。

      长子炒饼有一套完美的工艺流程:

      摊饼:把面发酵后上案,摊成直径35公分、3个毫米厚的饼。

      烙饼:烙饼时两层饼粘在一起,两层饼中抹有油脂,待鏊中的油刚冒烟时开始烙。

     切丝:将烙的色泽微黄的饼从鏊中取出晾冷,切成长5cm、宽5mm的长条备用。

      炒饼:用豆油或菜籽油将带皮的猪肉片(腊条五花肉)、蒜苔(2cm长)及崔家庄的手工粉条按次序放入锅中翻炒,同时辅以白鸡汤,将其煨熟。

      做出一锅可口的美食,称手的工具和调料必不可少,其用到的工具有炒瓢、炒勺、铁筷、卤锅等;食材和佐料有:粉条、蒜苔、饼丝、腊条五花肉、鸡汤、姜、葱、蒜、酱油、醋等。一切具备之后,经过一道道工序,一盘热气腾腾的炒饼就呈现在了食客面前。


长子猪头肉


      长子是神农炎帝兴稼穑、播五谷的发祥地,素有上党米粮川之称,养猪种地、经久传承,所以,以猪肉为美食的传统由来已久。长子猪头肉由食品到商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长子猪头肉鲜而不腻,香脆可口,耐吃耐看,色香味俱佳,是久负盛名的地方特色名吃,享誉上党,名扬三晋。

      长子猪头肉世代相传,越做越大,逐渐辐射到村村镇镇,各具特色。经久流传,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并保留着中国民间技艺的传统制作方法和传承方式。探其原因:用老井的水,生铁制成的锅,水果树木的干柴,适时适度的火候,配十余种中草药加以特制的刀工技艺,独特的调制方法,方成就了长子猪头肉的美味、美色、美名。

      长子猪头肉基本分三个部分,即:“头肉”、“下水”和“蹄腿”。

      头肉包括:前脸、后脸、腮帮、耳朵、鼻子、舌头、肥肉、瘦肉等。可以分开吃,也可以混起来吃。

      下水包括:心、肝、肚、大肠、小肠(肺脏一般不入食)。

      蹄腿包括:四条蹄腿脚、尾巴。

      长子猪头肉用料考究,工序严格,其主要制作流程颇为讲究。

      去毛:用松香加热浇到猪头上,待冷却以后,撕下松香,用特制的刀刮毛,然后清洗,再烙烫,回去松香味,用毛石搓洗,再次拿清水清洗,这样毛根去的非常干净,而且没有了烫过的痕迹。

      清泡:拿斧头把猪头一剖为二,然后在井水中清泡三到四个小时。

      煮肉:泡后取出,放入锅中,第一遍水开以后,把猪头放入浸五分钟,以此去掉没有去干净的血沫,捞出以后放入第二个锅中煮六个小时,猛火一个小时,温火煮五个小时(开始就放料)。

     冷放:捞出以后冷却,骨肉自然分离,下肉即可。

     片肉:冷却以后就可以片肉,这一环节最考验刀功,之后上盘,入口香脆可口,食客们也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调料。

      长子猪头肉之所以久负盛名,从选材到烹煮都有一套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配料秘方,所以煮出来的头肉及“下水”均色泽鲜嫩、层次分明、脆而不腻、越嚼越香。用特制的刀具和独特的刀工切出来的肉薄如翼、透如镜,容易入味又好吃好看,外地人极少有人能掌握这种刀法。配以独到的调制方法、考究的配料以及传统的传承方法,成就了如今的长子猪头肉。长子猪头肉盛名远扬、独具特色,也仅有长子人才能做出地道的口味。

制作猪头肉工具很有讲究,分别有,大铁锅、大蒸锅、大铁笼、大铁砖(用来增加压力)。

      长子猪头肉作为一种优秀的地方名品名吃,有重要价值。一是文化价值。它表现的是长子人勤劳聪慧的饮食文化观念和追求,是千年古县的深厚文化积淀。二是实用价值。长子猪头肉系列产品色香味俱佳,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不同的部位适合不同人们食用,是一种健康食品。三是传承价值。长子猪头肉从制作到调制百余年来一直承袭着祖制的传承方式,一度传男不传女,传媳妇不传闺女。各门各派又保留着自家的秘制方法。所以,既不会断代也不会粗制滥造,悄然的竞争使长子猪头肉既保留特色又越做越精,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