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9 期 / 第4版:4
万代千秋长子情
□  申修福

      名以地起,地以名传。一个地名,就是一种文化,一种千秋不老的道德精神。 

      在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侧,有一方充满神奇色彩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土地,它的名字叫“长子”。2007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命名为“千年古县”。

      长子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伟大祖国版图上最古老最富魅力的地名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华夏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就在这里兴稼穑、制耒耜、种五谷,教民农耕,留下了万古神话;至今,县南的羊头山上尚有神农城、神农井、神农泉、五谷畦等遗址遗迹,成为长子、长治、高平三县市分建共享的旅游胜地。

      县西25公里处的发鸠山,双峰高耸,苍古茫茫。我国地理名著《山海经》记载的“精卫填海”神话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位于山麓的灵湫庙,祭祀着少年英雄女娃,她是炎帝的小女儿,历代供奉的“漳河女神”。她英俊潇洒,不幸丧生,魂化精卫鸟,衔木石誓填东海的顽强毅力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已成为长子人民代代传承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

      更为长子人民自豪的是,被尊为中华“千古第一圣君”的帝尧诞生在这里,长子不仅是精卫故乡,更是尧帝故里。帝尧生于此地、长于此地、初封于此地,晚年将帝位禅让给舜后,又把他的大儿子丹朱封于此地做了26年的地方诸侯,并由此而得“长子”地名。

      帝尧以万民为重、以天下为公的伟大道德精神和丹朱遵从父命、恪守孝道、甘居卑位、不与大贤争权夺利的高尚品德,深深感动着长子的每一寸土地。“长子”之名历三千年沧桑岁月,代代沿续、始终不改,其缘由正是出于对帝尧及其长子丹朱的永久怀念和万古景仰。不仅如此,这里还有众多与尧帝父子有关的山水自然地名、聚落地名和建筑地名,它们犹如一串串闪耀的珍珠,镶嵌在长子这块神圣的土地上,让一代又一代长子人凭吊观赏,感受历史,受益无穷。

      丹朱岭,位于县南15公里,林木葱茏,山花烂漫,历代文人墨客以“万年不改丹朱岭,圣帝垂名共白云”的激情诗句,咏叹不绝。

      庆云山,位于县境东南20公里处,曾以祥云万朵,瑞气千条而预兆“尧之将兴”的动人画面,博得唐代宰相诗人李绅的高度赏识,故有“五色传嘉瑞,千龄表圣君”的美好颂词流传至今。

      县南5公里的潜山,又称尧山,松柏苍翠,风景如画。相传尧帝晚年曾在此隐居,其居处潜龙庵,恬静优雅,风韵十足,令游人流连忘返,不忍归去。

      陶唐村,距县城6公里,这里是帝尧与众乡亲一起挖土调泥、烧制陶器的地方,虽经四千多年风雨沧桑,旧景不再,但地上地下的陶片却处处可见,俯拾皆是。

      长子向有“陶乡”、“尧乡”之称。帝尧的足迹走遍乡野,帝尧的汗水洒遍四方。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尧水、陶水、漳水、丹水、雍水、岚水,以嘹亮的歌喉,欢唱着帝尧的勤劳和美德。

      坐落在五河流域的西尧村、南尧村、尧南陈、尧神沟、尧神南、尧神后、尧长沟、老尧沟、望乡台、老龙湾……,一个个古味浓浓的村落地名,被人们称赞着、回味着、感叹着、铭记着,成为一种久品不厌的文化食粮。

      为传子孙万代永记帝尧的大功大德,长子人民曾在潜山之巅、交里村、陶唐村和韩坊村,建起四座规模宏大的尧庙、陶唐庙和三圣庙。潜山之巅的尧庙雄伟壮观,飞角摩天,每年四月二十八日的尧庙大会热闹非凡,祭祀帝尧的仪式庄严隆重,“村村来社鼓,岁岁祝鸿功”。可惜,此庙连同交里、陶唐两地之尧庙,毁于兵火天灾。幸有韩坊村尧庙雄姿仍存,经过修缮,焕然一新,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令长子后来人欣慰。

      丹朱在长子的最大功绩,是率领先民修筑了一座盛民护民和防水患、防野兽、防侵扰的“一盛三防”大城和供祭天祭祖的熨斗台,并被尧帝封为“天下第一境”。而今城址依稀可辨,熨斗台岿然屹立,成为长子名胜,一邑大观,游人络绎不绝。丹朱镇、丹朱大街等地名和耸立于城外的高大建筑“陶鬲坛”,向游人诉说着尧帝父子的不朽功绩。

      长子,长子,长知,长志。尧封丹朱于故里,不仅形成了“长子不出门”的民间风俗,千古传承,而且还有“老大,老大,吃打受骂”的民间俗语,成为一种疼爱的口碑。

      千秋万代尧帝德,万代千秋长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