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 期 / 第4版:4
人都会老的前思后想
□  师喜明


      人都会老,也都要“走”,最终离开这个世界。这是自然规律,无法抗拒。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曾写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佳句。这就寓含人到晚年或许能逢时得运再享二度青春,故应倍加珍惜所余时光,顽强而愉快地活着。

  当今的老年人,生活在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经济最发达、社会最进步、生活最安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真乃大喜更逢大福!所以凡老者,都应调整好心态,看淡名利,珍爱晚节,关心社会,发挥余热。

  老年人的情况较为复杂,这里只谈谈工薪阶层的老年人。我是党员干部,和许许多多的老同志一样,几十年过去了,一直时时刻刻地“靠山守水”——工作、学习、生活,都靠共产党这座大山、守着每月不断的薪水“工资”;退休后,工资变成了“养老金”,由此说明老有所养,得以善终。

  其实,退休了不等于生命的终结,依我看来,只是人生这篇文章的一个分号,不是句号;是里程碑,不是终点站。如果身体健康,老当益壮,还可以老有所为。要知道,时代在进步,新的知识不断涌现。若不甘落后,与时俱进,就得不断地学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且要保持好晚节,这就好比一篇文章的尾声。岂不知糟糕的结尾,会毁掉全篇文章的优美,而失节的晚年,会影响整个人生的荣誉。

  生活的价值和乐趣,就在于不断地追求新知。读书不仅是追求新知,而且可以养生。人生只是个过程,每天到书中走走,书中有乐,乐在书中。读古人的书,如与古人谈心;读今人的书,如与今人聊天。读书要读好书,不读坏书。只有那些有思想价值的书,才会让人脱离低级趣味,才会教人快乐健康地生活。读书归根结底是通向真理,通向知识,通向正确的抉择。如果放弃学习,没有追求,一个人的精神生命也就将走到尽头,还会带来许多疾病和很快衰老。

  对退休干部来说,“休闲”是福,如搞写作、练书法、学绘画等等都是“闲”。这种休而不闲,老有所为,能在桑榆暮景中再吐晚香,为他人、为社会无私奉献,自是人生晚年的一大乐趣。我深有体会: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兴趣、有意思。如爱好写作,爱好书法和绘画等等,做自己爱做的事,做起来如同游戏一样,会越做越轻松。因为爱好就是兴趣,就会老有所乐;执着就是力量,就能老有所为。

  养儿育女,谁都指望儿女“养老送终”。经济赡养无需儿女操心,因为有养老金,只有精神赡养是儿女的天职。何为“精神赡养”呢?让父母高兴就是精神赡养。怎样才能让父母高兴呢?儿女孝顺,凡事能顺着老人点,父母就会高兴。可是“一家不知一家,和尚不知道家”,有的儿女非但不能顺着老人,反而抱怨很多,这怎能报答父母之恩呢?父母的今天,就是儿女的明天。可是不少儿女的今天,却不为自己的明天考虑,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常言道:“养儿方知父母恩。”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养育的艰辛。当儿女成长的烦恼、教育的困惑、交流的隔膜等等都纠结在一起时,才感到自己做父母之难,也才渐渐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比天大、比地厚,父母之恩难报答、不能忘!这就跟不能忘记共产党是我们的大救星、大恩人一样,要听党话、跟党走,代代相传。只有这样,才是孝道,才是有天地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