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 期 / 第4版:4
小燕子是见证人

□  许仲英

      又到了和诗友们每周背诵一首新诗的日子了。连日来,大伙背得着实努力,也着实辛苦,尤其是元稹的那些节气诗,的确不好背。所以,趁着这一周没有节气,咱们赶紧来背一首简单的吧。

      背哪首呢?正好,昨天早晨我一边吃早饭,一边听小伙伴们打卡背诗的语音回放。有个小伙伴在背刘禹锡的《乌衣巷》,结果上来第一句就背错了。她还反复背了好几遍,也就反复错了好几遍,大概是连她自己也有点疑惑吧。紧接着,就有另一个小伙伴出来留言,提醒她、更正她了。她呢,自然是感谢不迭的啦,连连说:“这一回印象极深刻,估计以后会记得牢牢的了。”哎呀,你说,这群里的氛围咋就这么好呢——每个人都虚心听取别人的纠正,一点儿不带羞恼的;每个人都热心纠正别人的错误,一点儿不带耍心眼儿的。就连我这个总被他们吹捧的所谓“老师”,也经常会得到他们的纠正。这不,前天晚上背诗打卡,我就错了两处,马上就有人出来纠正我了。我真是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个群体啊,同时也说明大伙不光背,也听。而听,同样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呀。

      扯远了,所以这一周,就背诵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吧。

      说它简单,是因为它字数少,韵律好,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好多小伙伴早就会背,如今不过是复习一下而已。

      但它其实又很不简单,别看只有二十八个字,却蕴含着典故和寓意,而第三、四两句更是千古名句。而且,在平仄、对仗、韵声……等等方面,这首诗也特别有“嚼头”,所以,很值得说道说道。

      咱还是先来看诗吧:

《乌衣巷》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始建于东晋。当年,它可是秦淮河上二十四座浮桥中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因为它面对着六朝时期的都城正南门朱雀门,所以得名朱雀桥。桥上还建有重楼,楼上雕有两只铜的朱雀。我们知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是中国传说中分别掌管东西南北四方的四大神兽,朱雀就是南方之神。

      乌衣巷:在秦淮河南岸,是离朱雀桥不远的一条小巷子。三国时期,这里曾是吴国禁军的驻扎之地。因为禁军的军服是黑色的,所以这条小巷子也就被人们俗称为乌衣巷了。而这条小巷子之所以负有盛名,更因为东晋时代,这里可是高门显贵的聚居区呀,特别是住着王导、谢安两大家族。

      说到这两大家族,这就扯出了第三句的“王谢”二字。其中的王,指的是显赫一时、名传四方的王导家族。都知道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吧,他就是王族成员之一,也是王导的堂侄儿。王导,是东晋的开国元勋,有人说他是东晋中兴第一功臣,可也有人说他是“有过可责,无善可言”。只不过他的是非功过,并不是咱们今天的话题,所以可以略过不表。而谢,指的是谢安一族。谢安,指挥淝水大战的将军,一生历任各种要职,不一而足。谢家,也是当时了不得的名门望族。当年朱雀桥上雕着铜朱雀的那座重楼,那就是谢安建的。谢家和王家还是两亲家呢,谢安的侄女——那位吟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千古才女谢道韫,就是王羲之的儿媳妇。总之,当年的王谢两家,是贤才辈出的世家大族,是官居要职、冠盖簪缨的六朝巨室。所以“王谢”二字,早就成了后人形容世族显赫的代名词了。

      如果仅从字面上去理解,那这首诗的意思很浅显,无非是说:朱雀桥边长满了野草野花,乌衣巷口的夕阳正在西坠。从前在王谢家宅堂前筑巢的小燕子们,年年如期飞回旧巢,可是这里早已成了寻常百姓家了。你看,就这么点儿事。但是,如果你结合着历史来解读,结合着作者的创作背景来解读,那其中的含意可就大不一般喽。

      话说距今一千一百九十八年前的公元826年,也就是唐敬宗宝历二年。当时刘禹锡奉命从安徽的和州返回洛阳的时候路过金陵,就是今天的南京。金陵曾是六朝故都,东吴、东晋,还有南朝的宋、齐、梁、陈,都把国都建在这里,所以这个地方曾经繁华了四百年。但是,到了刘禹锡生活的中晚唐时代,金陵早已成了废弃的故都,人去楼空,繁华不再,荒如“空城”一般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自古就让人感慨,古诗词中,怀念凭吊这个六朝古都的,委实不少。

      话说刘禹锡来到金陵。当时有人写了一组《金陵五题》,同样有感的刘禹锡,题笔而和,也写了一组《金陵五题》。这首《乌衣巷》,就是其中的第二首,既是最有名的一首,也是刘他本人最得意的怀古篇作之一。当年白居易曾用“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这八个字来盛赞的。

      先看前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你瞧瞧,一边是当年曾经火得不要不要的朱雀桥和乌衣巷,一边却是如今因杳无人迹所以才会恣意蔓生的野草野花,还有那一轮寂寥地斜挂在巷口上的夕阳。对比强烈不强烈?诗写到这块儿,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可是那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感叹马上就要呼之欲出了——气氛都到那儿了嘛!

      要搁别人,十有八九还真是这个路子,比如有个叫孙元宴的人也写过一首《咏乌衣巷》:“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还有一个无名氏的“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可咱们的刘禹锡是谁?你看,他偏不按着这个路子来,偏不做任何感慨,反而宕开一笔,把似乎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小燕子给扯了进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初读这两句似乎平淡无奇,但你越琢磨是越有味道。哇塞,这真是神来之笔!小燕子,在刘禹锡的笔下成了见证人,见证了世事的变迁。那是从“王谢堂”到“寻常家”的变迁,是煊赫一时到过眼烟云的变迁,是一个一个的朝代从鼎盛到衰败的变迁,是沧海变成了桑田、桑田复又变成了沧海的变迁……

      读到最后,我们才突然明白:噢,原来,那些无比茂盛的野草野花,那轮沉沉欲坠的残阳,那座曾经车水马龙的朱雀桥,那条最豪最炫的乌衣巷……包括那在堂前樑下飞来飞去的小燕子,都是用来完成“吊古怀今”这个主题的。虽然从头到尾,全诗没提一个“吊”字儿一个“怀”字儿,但这个主题已经再清楚不过地跃然纸上、闯入心间了。

      燕子这一形象的设计,真是太匠心、太艺术、太神奇、太绝妙了!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举重若轻;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惊涛骇浪。这种藏而不露的含蓄大手笔,怎能不让人叹服!读这样的诗句,怎能不余味无穷!

      由此推想开去,刘禹锡的许多诗句之所以被人广为传颂,成为千古名句,真不是白给的。要不后人怎么把刘禹锡尊为“诗豪”呢!

      再从对仗、韵声等方面也赏析,也是非常赏心悦目的佳作。比如一上来的“朱雀桥”和“乌衣巷”,这就是一幅妙不可言的天然对。朱对乌,这是颜色对,一红一黑。雀对衣,这是物事对,一动一静,一仄一平。桥对巷,这是地名对,一曲一深,一明一幽,一平一仄。连起来一读:嘿,朱雀桥-乌衣巷,是不是特别舒服?朗朗上口的那种?

      野草花和夕阳斜也是好美好美的一对儿。想像着那些在桥边恣意生长的野花野草,想像着那轮默默斜挂在巷口的残阳,品味着那个“野”字,那个“夕”字,那份幽寂无人的荒凉……人生感慨自会涌上心头。

      斜字,这里应遵从古韵读作“xiá”。

      咱们再对照着平仄格律来欣赏一下:朱雀桥边野草花,仄仄平平仄仄平。乌衣巷口夕阳斜,平平仄仄仄平平(夕,入声,属仄)。旧时王谢堂前燕,平平仄仄平平仄。飞入寻常百姓家,仄仄平平仄仄平——你看,多工整的一首“仄起首句入韵”的七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