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深厚的文化底蕴
吴村不仅是千年古村,更是文化名村,明清时期村民们就自发组织有乐户、杂耍队、武术活等自乐班,还有传统的油漆裱糊民间艺人。
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和四月初四牛马王庙会,都要举办三天迎神赛社活动。其时,戏台周边和全村主要街道、家家户户红灯高挂。活动开始先举行隆重的迎神和祭礼。迎神是由村上知名度高、又通礼仪的人任主礼,主礼身着长衫马褂,头戴礼帽,领着乐户吹奏,到全村各庙宇把诸神位牌请到大庙前,敬奉在长桌上。此时主礼唱:
主祭(村社首担任)就位
主祭读祭词
上祭品(乐户吹奏 全村各户向神位以次摆放祭品)
上香(乐户吹奏) 一上香 二上香 三上香
祭拜 全体下跪 (乐户吹奏)
一叩首 二叩首 三叩首
赛事开始 乐户敲奏鼓乐
武术活、杂耍队开始表演。连续活动三天,赛事结束后再由主礼领着乐户,由数位穿着礼服的青年用盘子端着神位送归原庙。
三天活动期间,武术活和杂耍队的节目交替上演,从不重复,武术活的绳辫表演最精彩,表演者能用绳辫的铁箭头准确地把妇女头上的饰品轻巧地钩到自己手里,被钩者却毫无感知。杂耍队的扛妆、踩高跷表演,花样多变,稳健自如,引人注目。其时,方圆村的村民们争相前来观看,大庙周围和全村大街小巷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演出场外掌声雷动,叫好不绝。鲍店人看了吴村的武术表演赞叹不已,有几位青年人自带干粮来吴村拜师学艺,把武术技艺带回鲍店流传至今。
每年的清明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的晚上,全村要以自然居住区举办“送灯”晚会,传说是为去世的亲人、野鬼送行。每到这天,家家户户自发捐献食油、棉花、竹棒等物,大家动手自制烛灯,晚上各居住区的村民敲锣打鼓,沿村街道边走边往路两边插放灯烛,一直送到岚河边。其时满村大街小巷、岚河岸边烛光闪闪,人流不息,煞是壮观。
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称“九月九,家家有”,实际是丰收节。是日晚上,村民们三五家联合,有请乐户家吹打的,有请单人说鼓书、唱道腔的,也有自打自唱自乐的。打谷场上,农家小院,吹吹打打,说说唱唱,热热闹闹庆祝今年大丰收,预祝来年更大丰收。
每年夏天的夜晚,很多中青年人聚在一块空地上,有唱秧歌的,有讲笑话逗趣的,有唱民间小调的,更多的是席地而坐的男女观众,边乘凉,边欣赏有笑料的节目,好不惬意。
王鸡肉家祖传的油漆裱糊艺术名扬长子北半县,他们油漆的古式家具、农家粉刷墙壁、炕围画、彩绘庙宇、葬人裱糊的纸人、纸花处处叫好,求之做工者络绎不绝。
吴村的自乐班延续了几百年,直到上世纪初,因为战乱,武术和扛妆艺术失传,八音会也不太活跃、油漆裱糊也没有续下后人,只有戏剧艺术发展得较好,而且涌现出数十位戏剧名伶。上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杨保只老人是誉满上党的落子剧团旦角演员,长子解放后,杨占东、吴 厚、何满只、张反娥、吴胖只、梁先只、杨余庆、张晚莲等数十位老中青戏迷是吴村俱乐部的台柱子演员。正是他们的活跃,把吴村俱乐部唱响了岚水,唱出了长子。新世纪之初,梁晨星等六位年轻人成为上党梆子剧团的后起之秀。近些年来,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有数十位中青男女组建了女子军乐队、广场舞蹈队、中老年说唱队,常年活跃在吴村的大小广场和喜庆家庭,为吴村人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六、杰出的历史名人
千百年来,吴村以人杰地灵而著称,历史上出过很多名人,有据可考或民间传说的名人举不胜数。
据清弘治年间的《长子县志》载,宋金时期的吴立、吴琦父子俩相继进士及第后,被朝廷分别任命为潞州观察使和潞州教练使。吴琦的孙子吴志坚弃官出家,远赴燕蓟拜师修练,成为一代名僧。他从燕蓟返乡途中,沿路化斋乞讨,征集募捐,积累白银千余。返回故土后,用这些银两加上自家的积蓄,在长子县古城东北角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通玄观”,其作为名垂青史;清顺治年间的梁大人(名字暂无考),科考及第后,被朝廷任命为河南洛阳抚台。梁老祖上比较富有,在吴村村中建有九连环大院一座。梁老卸任后返回故土,居于老宅,去世后安葬于村东南高处的白杨林墓地;清康熙年间的冯春盛老人太祖父(名无考),自幼练功习武,舞刀弄棒,攀爬登高,练就一身高强武艺。他舞耍的绳辫、三节鞭、飞标等武艺在当地压倒群芳。潞州府府试时,冯老前去应试,获取武秀才,吴村和邻村的显贵们特地为他赠门匾祝贺。冯春盛老人是冯氏武术的第七代传人,武术技艺在当地很有影响。冯老不仅武艺高强,书法艺术也很叫响,他的楷书毛笔字在上党地区享有盛名,其书法作品被收藏爱好者收藏。当年吴村古戏台隔扇上的金色楷书小字就出自冯老春盛之手。
七、出生入死的革命前辈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战争年代,从吴村走出的老革命、老抗战军人有二十多位。梁平、何海瑞等老人在省立第四师范读书时就密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积极组织和参与抗日宣传活动。师范毕业后,直赴抗日前线。梁平老人先在长治专署任组织部长,后奉调南下安徽任霍山专署专员,在霍山剿匪战斗中冲锋陷阵,英勇搏斗,为保战友而光荣牺牲;何海瑞老人在公安战线上与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他曾把汉奸为敌人储备的百余石小米发放给贫苦农民,日军狗急跳墙,曾以重金悬赏捉拿他,但每次捕捉都在敌人的眼皮下安全脱险,鬼子气急败坏地烧毁了何老家的住房。一九四九年何老加入长江支队远赴福建,在福建解放和剿匪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八、人才济济有来人
也许是凤凰的保佑,或是斗魁的泽炳,日耕日读成为吴村人的祖训。即使家境贫困,也要设法供儿子读书,学有所成者不胜枚举。远无确数,仅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全村相继有13位硕士研究生,100多位本科、专科毕业生,150多位中专毕业生,60余人靠自学达到了大中专程度。
吴村,是人才济济的地方!
这就是吴村,曾经的吴村,古老的吴村,也是很多人不甚了解的吴村。若干年后,多少了解吴村的人渐渐老去,古时候的吴村也可能随之消失。为了留住曾经的吴村,我收集了些相关资料成文,若条件许可,还将续写,以供关心吴村的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