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多年来,我一直牢记这两句话,忙时读书,闲时旅游,成了我最大的生活乐趣。然而,近三年的大环境影响,让我的生活只剩下诗书,没有了远方。按捺不住内心的疯狂长草,一个春日的周末,我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和好友一起,奔向了早已向往的地方——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一路上,绿色的梯田,起伏的山峦,直冲云霄的白杨树,合抱的国槐和垂柳,叫不上名字的野花,构成一幅幅唯美的自然风景画。好久没出远门的我心情倍儿爽,想到很快就能到达的向往之地,口中禁不住默念起儿时老爸教给我的一句歌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大槐树,老鸹窝,多少年来无数次出现在梦里的景象,这次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它们的尊容,我该拥抱?膜拜?还是倾诉?我都不知道该用哪种方式,哪些词汇表达对它们的无限敬仰了。
很快,洪洞大槐树景点到了,车还没停稳,我的目光就被前方的巨型槐树所吸引。一下车,我就迫不及待地跑过去。走近一看,原来这是景区的南大门,它坐北向南,以巨型槐根为造型。槐根体积硕大,虬根突兀,盘根错节,雄浑苍劲,许多小的根系牢牢地抓在地上,像爬山虎一样紧紧攀附在槐根上,从树根到树冠,绿意盎然。由于造型逼真,我误以为这就是传说中的大槐树了!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根”字影壁了,这也是洪洞大槐树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大红的“根”字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让我想起中国有句古话“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个“根”字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表达了中华儿女流淌在血液中对“根”的那份深深敬仰。站在她的面前,一路上的兴奋、雀跃瞬间被一种神圣和敬畏代替。
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体验区”“汾河生态区”和“根祖文化广场”五大主题区域,有祭祖堂、广济寺、中华姓氏苑等60多处景点。
我们顺着景区的指示牌向前走,穿过小桥、过厅,终于来到真正的古槐遗址,只见一棵大槐树枝繁叶茂,粗壮无比,大概需要七八个成年男子手拉手才能围住。大槐树被一圈铁栏包围,碑亭里大碑上镌刻着“古大槐树处”五个遒劲大字。出发之前,我已经在相关资料上了解过,600多年前的明代古大槐树早已和寺院一起毁于汾水,现在所看到的大槐树是同根滋生的二代和三代,二代大槐树有400多年历史,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历史。
我久久地凝望着她,想象着她的过往。数百年来,大槐树经过岁月的冲刷,依然挺拔云天、蓬勃旺盛。她承载了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又见证了多少个辛酸的移民故事?儿时坐在父亲膝上听了无数遍的大槐树故事又清晰地回荡在耳畔。
元末明初,战乱天灾不断,中原很多省份人烟稀少,土地荒废。明朝建立后,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朱元璋决定在中原实行大移民,也就是人口富庶的省份向人口贫瘠的省份迁徙。当时山西地理环境优越,易守难攻,受到战乱的影响很小,再加上连续多年风调雨顺,粮食产量相对富足,山西人口数量相较于其他省份不降反升。除此之外,外省大量难民涌入这里,使得山西成了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而洪洞又是山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份,于是洪洞成了首选外迁地。
“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当年,就是在这棵大槐树下,一大部分洪洞人办理了移民手续,跟着官兵远离故土,踏上新的征程。没有人会知道自己将来会身归何处,更不知道何时才能再回故乡。在他们即将远离生养自己的这片故土时,不少人声泪俱下,频频回望,不忍远去。随着脚步的移动,他们离大槐树越来越远,最后只能远望树上的那些老鸹窝。于是大槐树、老鸹窝成了后人寻根祭祖的标志物。
据历史记载,明朝十八次大移民,大槐树移民分布在十八省市五百余县,涉及1230多个姓,它的范围之广、时间之长,旷古绝今,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官方移民。这次移民极大地推动了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明初全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中华民族大融合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几百年前,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们从没想到当年的远离故土换来的是今天的社会大繁荣,更没有想到他们为历史的推动、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默默地感受他们当年远离故土的不舍,体会他们当年被迫长途跋涉千里之外安家立业的艰难。我由衷地敬佩他们的勇敢和坚强,正是这一批普通百姓,带着山西人骨子里的智慧和不服输的精神,在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播下了新的种子,开花结果,生生不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拥有了如今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我站在大槐树下,久久地沉思,不愿离去。
正在这时,场上突然响起广播预告,在古槐树下,马上要开始一场实景剧。我和同伴迅速走向观众席,在第一排就座。实景剧由当地的村民出演,再现了当年官逼民迁的生动场景。一边是官兵持刀威风凛凛,一边是移民扶老携幼,推车挑担,呼天抢地,有的抚槐号啕,有的折枝为记,一幅背井离乡生离死别的场面,把当时的移民情景表演得惟妙惟肖!我也被剧中的情绪所感染,看着剧中官兵押着拖家带口的百姓队伍远去,我的喉头已经哽咽着说不出话。
在景区,除了参观大槐树,我还走进祭祖堂,找到常氏家族的位置,进行了祭拜;进入中华姓氏苑,翻看了相关姓氏家谱;在移民古迹区,观赏了各种老物件,体验了一把当年祖先们在农耕时代的生活场景。在每个景点,我都会随口询问工作人员一些问题,连扫地阿姨都不“放过”,我的同伴经常说我难为人家。但在这里,令我意外的是,我在认读碑文上朱元璋立的祭祖礼仪时,遇到不理解的词汇,一个正在擦灰的工作人员竟能详细解答。后来才知道,这里的员工每天都会接受培训,景区共500多名员工,每个人都要学习景区相关知识。看来,一个景区的繁荣,不仅要靠景点本身,更要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我不仅对一个县城能将一个5A级景区打造得如此成功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参观完景点,我习惯性地要找卫生间,做返程准备。但是转了一圈,竟然没找到关于这三个字的标识。后来在同伴的提醒下,才想到,这里的卫生间叫法非常特殊,叫解手场,而这个名称也和当年的大迁徙有关。在那次长途跋涉的路上,很多百姓都不愿离去。为了防止有人中途逃跑,百姓们的手都被一根绳子拴上。但是路途遥远,难免有人要去厕所。这时,百姓就会向押解他们的官兵请求为他们解开手去方便,就这样,路上很多人只要一提“解手”二字,大家就知道这个人要去方便了。就这样,说的人多了,“解手”就成了去卫生间的代名词,一直沿用到今天,还被收录进中华汉语大词典当中,而“解手场”也成了洪洞县保留下来的区别于全国各地的“专利”名称。
从景区走出时,我还依依不舍,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感染着我,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也许是我很久没出来过,也许是我本来就喜欢历史,我对这个景点印象尤其好,认为不虚此行。它除了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痕迹,符合我的期望,园林绿化、休闲娱乐等方面还紧跟时代,适合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游客的游览需要。如果有机会再来,我还会重点去中华姓氏苑,向一些专家请教有关姓氏的起源。
这次出游,不仅完成了一个能走出家门的心愿,还圆了儿时关于寻根的梦,更让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传统文化教育。水流千里总有源头,人处四海难忘故土。洪洞大槐树在提醒着我,不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